水產養殖追求調水快、培藻快、培菌快、蛋白高,最後“死得快”!

水產養殖追求調水快、培藻快、培菌快、蛋白高,最後“死得快”!

在經濟活動中,資本的投入追求效益能立竿見影,這本無可非議。快,並非不好。但,快,要有道理,要尊重自然,一切違背自然的快,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在“快”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陷阱和危機。商家就是利用人們這種賺快錢,賺易錢的心理,把養殖業引入歧途。

剛搞好池塘,巴不得明天水質能立刻培好,於是市場上就有“用量少、見效快”的速效肥供應;魚蝦要長得快,巴不得今天放苗,過幾天就有魚蝦賣,於是快大苗、快大料漫山遍野!整個水產養殖業什麼都要快,也什麼都可以快。但養殖戶最終得到的結果並不是賺到快錢,而是“死得快”!

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生物之間的消長是有時間要求的,想快一點,是沒錯,但需要深入研究,找到最佳途徑,簡單粗暴地提高速度往往得到的是不良的後果。藻類快速生長,必然與微生物、原生動物、浮游動物脫節,導致pH高、溶解氧高、老化、產生藻毒素等的後果;微生物的快速生長必然導致種群單一,共生體系失衡,生態系統紊亂;過量的微生物很容易演變成條件致病性病原;簡單地通過提高飼料蛋白含量去提高養殖動物的生長速度,必然帶來氮的汙染,導致環境惡化;以犧牲抗逆性能為代價的育種技術也在獲得快速生長品系的同時,導致該物種更為嬌弱,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甚至不適合於池塘養殖。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個度。追求快的前提是健康——健康的環境生態系統、健康的動物體質,如果這種快已經導致動物生存都困難、動物都不存在了,快又有什麼意義?很多時候,缺乏科學、缺乏耐心,往往欲速則不達。

欲速則不達之二:快速培藻的得失。

水產養殖追求調水快、培藻快、培菌快、蛋白高,最後“死得快”!

傳統池塘肥水是採用植物殘餘發酵後的有機肥或大草或動物糞便,有機碳多而氮磷鉀少,肥效比較慢,但持續而穩定。由於藻類也是植物,一種植物經微生物分解而釋放出來的營養素去“合成”另一種植物,從營養上來說是相對平衡的。一邊慢慢釋放,一邊慢慢生長,是持續和穩定的基本原理。自從上世紀70~80年代興起化肥養魚之後,直接使用化肥肥水才慢慢推廣使用。

目前許多養殖戶追求快速培藻,生產廠家為了迎合養殖戶這種心態,雖然給的是“有機肥”,但也添加了大量的無機肥,即使含有相當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大多是快速分解的糖類或澱粉類,肥效直接而且快速。用無機肥培藻,藻類來得快,但去也快,不穩定。特別是一些“用量少、見效快”的肥水膏,見效要快,肥料必須容易吸收,用量要少,只能大量使用氮、磷、鉀,雖然藻類生長是很快,但沒有後勁。也就是說,藻類的快速生長雖然達到了我們肥水的目標——一定的藻類密度,但肥料也吸收完了,如果再施肥,則藻類過濃,如果不施肥,則藻類老化。

其次,藻類生長很快,但原生動物、浮游動物跟不上,不能通過藻類的消費來維持藻類消長的平衡,微量元素不能有效週轉,倒藻、產生藻毒素是必然的!同時,由於藻類沒有被消費,微生物得不到相應的營養而生長緩慢,藻類大量消耗二氧化碳而微生物不能釋放相應的二氧化碳來補充,又導致pH失控。高速生長的藻類大量釋放氧氣而沒有足夠的微生物消耗氧氣,又造成了溶解氧過高而導致氣泡病的風險。此時,如果以為藻類肥起來了,就放苗,後果不堪設想——老化的藻類產生藻毒素、高pH、高溶解氧就足以把再健康的苗種都搞得半死!如果是養殖南美白對蝦,那EMS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