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大非川-一代軍神薛仁貴的軍旅滑鐵盧

唐朝立國時,所據不過關中之地。唐朝強大的國力,堅定的意志和將士的勇武把唐朝疆域一步步向四方推進。到鼎盛時,北至貝加爾湖,西達中亞鹹海,東攬朝鮮半島,南到越南順華。然而,在四面擴張的唐初,也遇到過很多失敗,其中與吐蕃國的大非川之戰便是影響深遠卻又不為大眾所知的一段史詩。

649年,唐高宗即位。吐蕃棄宗弄贊隨即修書至唐廷元老長孫無忌,稱“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當勒兵赴國討除之。”高宗非常高興,顯然這位西邊的鄰居比東邊的鄰居(高句麗)要懂事的多,立馬下詔加封棄宗弄贊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

此時唐蕃雙方臣民均深信不疑,兩國關係的明天必定是和睦而燦爛的。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這良好的關係竟然隨著棄宗弄贊的突然去世而急轉直下。650年五月,棄宗弄贊突然去世,年僅三十三歲。由於其子共日共贊早逝,遂由其孫芒松芒贊嗣位。芒松芒贊年幼,吐蕃大權旁落於大論祿東贊。

喋血大非川-一代軍神薛仁貴的軍旅滑鐵盧

祿東贊幾乎完全就是高句麗淵蓋蘇文的吐蕃翻版。此人野心勃勃,迷信武力,奉行積極擴張的對外政策。彼時,吐蕃向西的擴張已基本完成,再擴張,只能向東向南入寇大唐,向北取吐谷渾而進入西域。

經過六年的精心謀劃,656年,祿東贊親率十二萬大軍首先討伐吐谷渾的盟國白蘭國,大破白蘭軍,並將白蘭國變成了吐蕃的屬國。當時,唐高宗正在東北亞對高句麗用兵,對這件事情並未予以足夠重視,也未採取任何行動。到659年,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叛逃吐蕃,將吐谷渾的虛實全部告訴了祿東贊。翌年,趁著唐軍主力在朝鮮半島全力對付百濟的時機,祿東贊率軍大舉進攻吐谷渾。吐谷渾根本擋不住吐蕃人的進攻,節節敗退。

到了663年,唐朝與百濟復國軍和倭國援軍的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之時,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實在擋不住吐蕃人的進攻,被迫出奔唐朝避難。吐蕃完全佔領了吐谷渾之地,並建立起了親吐蕃的傀儡政權。吐谷渾完全變成了吐蕃的屬國。而祿東贊則成了吐谷渾人的“太上皇”。

此時的吐蕃還是唐朝名義上的盟友,而吐谷渾則是唐朝的屬國,天可汗的屬國被盟國打滅國,身為宗主國的唐朝必須給個說法了!但此時唐廷的國際局勢,決定了在西面只能採取守勢。一來,在東北方向上,唐廷主力正與高句麗、百濟、倭國三方交鋒;二來,在帝國北疆,鐵勒諸部的叛亂也牽制了不少唐軍。面對一個咄咄逼人態勢的吐蕃,高宗暫時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只能消極防守。

668年,歷經8年的高句麗之戰最終以高句麗滅國的形勢走向結局,東北方向戰事結束,

終於騰出手來的唐高宗迫不及待地對吐蕃人展開了報復。翌年九月,他下詔將吐谷渾部落遷徙到涼州南山。但有大臣認為,如果不擊敗吐蕃人,吐谷渾人在涼州也待不住,建議先對吐蕃用兵。右相閻立本上書,指出“去歲飢歉,未可興師”。唐廷圍繞是否對吐蕃用兵的問題爭論不久,吐谷渾部落最終還是沒有遷徙。

喋血大非川-一代軍神薛仁貴的軍旅滑鐵盧

影視資料:唐高宗

唐廷在爭論,吐蕃人卻在行動。670年春,吐蕃大軍主動出擊,“陷西域十八州”,控制了塔里木盆地,于闐投降。四月,吐蕃人聯合于闐攻陷龜茲的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廷被迫撤銷安西四鎮。帝國通往中亞的交通被吐蕃人完全切斷。

此時,蘇定方已於乾封二年(667)去世,李勣也於去年底逝世,唐初名將所剩無幾,因此,高宗只得將右衛大將軍薛仁貴從朝鮮調回(薛仁貴這一走,朝鮮又叛亂了),以其為邏些道(即拉薩)行軍大總管,以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輔,興兵五萬“以討吐蕃,且援送吐谷渾還故地”。

高宗斷定,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其國內必定空虛。西域的關鍵是吐谷渾,只要薛仁貴拿下了吐谷渾,便可切斷吐蕃與安西四鎮的聯繫,進可直搗邏些,退可與安西唐軍奪回四鎮。之前,高宗已經派大將阿史那忠進兵收復于闐了,在薛仁貴進軍吐谷渾的同時,他又下詔以降唐的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其用意在於牽制吐蕃在西域的軍隊。可見,唐高宗想畢其功於一役,一戰而收西域、滅吐蕃。

喋血大非川-一代軍神薛仁貴的軍旅滑鐵盧

影視資料:薛仁貴

薛仁貴在軍中作戰多年,擁有豐富的統兵經驗,但擔任全軍主帥,這還是頭一次。他深知吐蕃兵多將廣,戰力強悍,己方唯有速戰速決,方能取勝。因此,他率兵晝夜兼程,取道鄯州(今青海樂都),抵達吐谷渾要塞——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草原)。薛仁貴的下一個目標是烏海(今喀拉湖)城,但“烏海險遠,軍行甚難,輜重自隨,難以趨利”,因此他留副將郭待封率兩萬後軍於易守難攻的大非嶺上購置工事。薛仁貴的計劃是,將大軍的糧草輜重統統放在大非嶺的工事裡,待他率主力奪取烏海城後,郭待封留下少量部隊守衛大非嶺,隨後跟進,兩路人馬合軍一處,“倍道兼行,掩其未備,破之必矣”。在臨行之前,他反覆叮囑郭待封要按計劃行事。隨後,薛仁貴率前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擊敗吐蕃軍先鋒部隊,佔領了烏海城,只待郭待封所部隨後跟進了。


郭待封,太宗時名將郭孝恪之子,出身豪門,對出身貧寒的薛仁貴十分看不起。他偏不用薛仁貴之策,非要帶著糧草輜重跟進。吐蕃統帥論欽陵(祿東贊之子)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個戰機。他親率二十萬大軍於半道猛攻行動遲緩的郭部,唐軍因寡不敵眾而被擊潰,郭孝恪狼狽逃回大非川,“悉棄輜重”。薛仁貴接報大驚,不敢再進,迅速回撤大非川,等待國內的後援。

薛仁貴大軍從平原地區開入青藏高原作戰,一方面高原氣候已經削弱唐軍,另一方面繼續前進的話環境對唐軍來說更加惡劣,冰川雪域,行軍艱難,薛仁貴不可能在糧草輜重沒到的情況下一直打到拉薩。補給被斷,那幾乎就是要了命了。

欽陵經過近四個月的準備,傾吐蕃全國之力,集結起四十萬大軍,猛攻大非川。一戰下來,唐軍幾乎全軍覆沒。這是唐朝自開國以來,對外戰爭中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失敗。需要指出的是,欽陵雖然以四十萬大軍攻擊不到五萬的唐軍,但唐軍戰鬥力頑強,吐蕃雖勝但本身的損失也很慘重。所以當薛仁貴與郭待封提出媾和的時候,欽陵一口應允。薛仁貴隨即率殘部回國。戰後薛仁貴嘆息說:“今年是庚午年,降婁星當值,不應該到西方打仗,當年魏國的鄧艾因此死在蜀國,我本來就知道必然失敗。”

喋血大非川-一代軍神薛仁貴的軍旅滑鐵盧

大非川之敗,讓高宗既震驚又憤怒,三人還未到京,他便派大司憲樂彥瑋赴軍中,將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械送京師”。其實,大非川之敗實在於郭待封的違命,薛仁貴與阿史那道真充其量只有次要責任,但盛怒的高宗將三人全部“免死除名”。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亦成為吐蕃別部。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

喋血大非川-一代軍神薛仁貴的軍旅滑鐵盧

不過,因為受損嚴重,吐蕃也暫時停止了擴張,努力休養生息。咸亨三年(672)四月,欽陵派大臣論仲琮入朝。高宗對於大非川之敗仍耿耿於懷,厲聲指責吐蕃滅吐谷渾、敗薛仁貴之事。論仲琮卻說:“吐蕃地薄氣寒,風俗樸魯;然法令嚴整,上下一心,議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斯所以能持久也……臣受命貢獻而已,軍旅之事,非所聞也。”事實確實如此,高宗也無可奈何。上元二年(675),欽陵還派人赴長安講和,但為高宗所拒絕。儀鳳元年(676)閏三月,吐蕃以入寇鄯、廓、河、芳等州,作為報復。但唐廷不僅守禦有方,而且還於這一年重新奪回了安西四鎮。


假如郭待封當年嚴守薛仁貴將令,以薛仁貴之才,攜滅國之餘威,未嘗不可能攻滅吐蕃。但歷史沒有如果,如今的青藏高原依舊美麗動人,這片土地上的傳說也將永遠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