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二——耕地的流失

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二——耕地的流失

耕地,这是一个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

说实在话,若不是亲耳聆听、亲眼目睹各种让人无语的真相,旁观者是很难体验到一个普通的农民,在耕地的流失中到底要面临多少先天的劣势,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势到底要断裂到何种程度。

村子有坡地和河滩地两种类型。

伊河岸边的河滩地,是由千百年来流淌不息的伊河水冲刷堆聚而成的。褐色的土壤,不用施肥长出的庄稼,产量就远远超过生产条件好的土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初,滩地被县里确定为玉米种子植种区。仅收获的玉米种子,每斤要比市场价格高出两、三倍,是村民们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县里的“产粮大村”之一,《嵩县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211公顷(约合3165亩),粮食总产量达956吨。

作为城乡接合部,交通便利,地多面广,与周边其他村子相比,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记忆里,仅我们生产队就有“二十亩”、“四亩六”、“外河滩”等多个地块,常年种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

“耕地是农村的基石,农民的命根子”。1960年5月,在集体食堂解散后,政府允许村民开辟小片荒地,还给每人划分了0.11亩的自留地。有地,就不挨饿,不少家庭那时都存有余粮,温饱问题也得到缓解。即便在全国闹饥荒时,有很多地方没饭吃,树皮树叶高梁秆都被当成粮食,还饿死过人呢。而村子没有外出逃荒的,靠的就是这片肥沃的土地,度过了饿饭的年代。

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二——耕地的流失

上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村里人深知土地的重要性,3年时间,苦干大干,又修梯田2400亩,加上当时耕地2650亩,村里耕地累计达5050亩。这在《窑北坡社区志》上也有记载。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事实上也是这样。尤其是到责任田承包到户后,人均土地达1亩多。在我的记忆里,村前屋后,沟沟洼洼,凡是能种庄稼的,都被父辈们给种了,甚至沟边、河滩、荒地都被开垦利用起来,栽种了苹果、桃子、柿子等果木。

人勤地不懒,尤其那山坡上,溪水旁,庭院前后,在春风的呼唤下,闹春的桃花、杏花、梨花,还有不知名的花木,一日日地鼓胀,由绿泛红逐渐变大,隔不上三五天,那含苞吐蕊的花瓣伸展开来,一簇簇、一串串,千姿百态,挤挤挨挨,竞相绽放在枝头,整个村子便缀满了红红的花蕾。无论是睁眼,还是闭眼,那密密层层的枝杆藤叶,把头顶的天空罩得严严实实。此情此景,心都醉了,简直就是陶渊明先生笔下的“世外桃园”!

可以说,那时的村子完全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这是事实!我想,即使上百年上千年后,历史的巨笔仍会记载着!用今天时髦的话说,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万物兴衰,轮回自然,村子也不例外。前些年,随着农村的经济条件好了,人们似乎忘记了那土地在困难时期带来实惠,为了腾出更多地方盖房子,或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就20来年的光景,村子于我几乎是“相见不相识”。

不知何时,村子周边的耕地上,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紧接着,这园、那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甚至有人为眼前的利益,私自出售自家承包的土地,或是以地换地用来建房。这大概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

当然,随着人口的增多,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总得让人有个住的地方吧。不过,这种无规划、无秩序的私搭滥建,尤其是在耕地上,你占一处我占一片,它就像传染病一样,从而导致基本农田的流失。有人曾粗略算过,如果一户人家占一处宅基地,每处按两分半的面积来计算,耕地的流失量,可不是个小数目。这种短视行为,除了能够带来短期的繁荣,但是从长远来看,农田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复垦了。

站在被硬化的路面上,望着两侧连一棵树也没有的街道,满眼都是钢筋水泥盖的房子,心中不禁一片怃然,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怆啊!

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二——耕地的流失

耕地的流失,除农民占地建房外,就是被卖。村子从上世纪70年代的5050亩土地,到2010年的3165亩,再到现今1192亩。几十年间,村子流失了3858亩土地。尤其是2010年以来,短短6年间,就消失了近2000亩。一个村是这样,那么一个乡镇、一个县域呢……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真不知道国家的18亿红线还到底能不能守得住?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这让不少专家学者疾呼:当有一天,农民都要买粮吃的时候,我们谈什么经济安全?

作为中国基本的、宝贵土地资源,常用耕地受到中国《土地法》严格保护,未经批准,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占用。

但加快城市化建设,不可避免要占用大量土地,而土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红线不能碰,城市要发展,没地方咋办?这也是不争之实,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把周边的农村并入城市,从而实现农村的土地通过资本的运作被兼并。

客观上来讲,在第一轮的大发展中,能开发土地的都开发了,能卖的土地基本上都卖完了。为了发展经济,只能是征用县城周边农村的耕地,来扩大城市框架,这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正是此背景下,村子被规划为社区。继而,村里的耕地,在经济发展需要的,或被征或被卖。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这本身是好事。但事实上,农民并没有因此得到太多实惠,相反失去的却很多。譬如,一些地方“只要农村的地,不管农村的人”,在开发过程中,只讲开发,不顾合理,盖起了和整个村庄根本就不搭调的楼盘、工厂,极少去考虑失地农民的今后的生活和经济来源。

有资料显示,有的地方盲目设立的各种开发区、工业园,土地利用率低下,造成了大量耕地的闲置和“撂荒”。有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个别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或利用群众不知情等,假以公共利益为名,巧立名目,巧买巧卖,低价征用农民土地,高价转卖给开发商,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让土地变成了不能再生产粮食的地方;有的或借联合开发之名,将集体土地权属变换归己私有,从中持股牟利。

还有,由于建设开发区占用农民大量的耕地,给农民的征地款仅是很低的补偿标准,甚至不能到位、克扣、挪用、截留,这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土地上访案件已占整个上访量的1/3。

比如,有一村干部把发给群众的土地补偿金,私存入自己的个人银行卡中。后来,当有群众问起时,该名干部竟谎称“银行卡丢了”。这明明不是理由,但善良的乡亲们,不知是怯于报复,还是愚钝,竟然相信了。殊不知,卡丢了,钱还在银行?事情是真是假,我不清楚,还是等相关部门核实吧。

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二——耕地的流失

这种带有土地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并没有真正带动村子经济,倒是农田被占。现在还看不到有太大的影响,但将来到底会是什么后果,也无法预料,且村民对此也漠不关心。对下一辈的孩子们而言,反正种田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出路,农田被装扮成城市的模样,反而还能给他们一份心理幻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里只能说的是,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相得益彰,国家已清晰描绘出路线图,各级政府在实际进程中,加以引导和管控,防止好政策被利用,钻了空、揩了油,伤了农。

常用耕地的流失,城镇化建设用地仅占了个“零头”,其中最多的还是人为的“摞荒”。山区农业县多是“望天收”的坡地,土地贫瘠,产量低,成本投入大,“粮贱伤农”已导致了群众种地积极性不高。这方面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人口多,应引起各级“打起十二分精神”去重视。

客观上讲,村民们不缺粮吃。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副食类丰富,人们对主粮的需求已不大。以村子为例,社区每月每人给补贴25斤面粉,几年下来,家家户户都存有一定的面粉,可以管吃两年甚至三年。加之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在家的是老年人和孩子,他们要求也不高,有吃的、穿的就很满足了。显然,种不种田都没有太大影响。

从共性上看,目前坡地的种植方式,已经全靠化肥、除草剂和农药了。过去是犁地、锄草,现在都不用了,但这样连续多年种植下去,田地退化,土壤板结,种上的庄稼更容易发生自然死亡之类的疾病,产量大减。连老人们都自我解嘲:这哪里是种地啊。他们也深知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但儿女们都外出务工了,自己年老体衰的无法耕种,也只能是眼看那些耕种不方便的土地被荒芜,这也没有办法。

还有,受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小规模生产效益不高,无法保证生产生活的需求,加之丘陵和生产技术、条件滞后地带,农村家畜的消失,林木植被被毁,土地缺墒,收成不高,人力无法解决耕种问题。虽然还有老一辈的村民苦苦支撑,但往后的发展,基本可以断定,年轻人不会种地了,自然和人争夺田地的较量,若不加以治理改善,也将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

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二——耕地的流失

清明时节,在去给娘上坟的路上,爹指着那片曾让全家收获了一季又一季希望的地说,去年家里种的玉米全卖了,就卖了103元钱。买化肥80元,种子15元,算下来收了8块钱。听着爹的话,心里也有些怅然。

正是树木、庄稼葱郁的季节,但山坡上却鲜有绿色,只有在坡坎上、沟沿边,才能看到稀稀疏疏地生长着形态各异的植物花草,有高高的野蒿、蒲公英、酸枣树等……望着被荒芜的土地,因为没有人耕种,长满了数不胜数的杂草,心里难免感觉太可惜了。不过,再想想,如今一把青菜都得几块钱,爹用半年辛劳换来的钱,又能买几把青菜呢?

耕地的流失,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村子虽仍保持着当年的风韵,一头乌发,紧致的皮肤,神姿仙骨,但已没有过去那种碧玉的清脆比肩,质感也远远不及从前。看着耕地的流失,再想想那句“民以食为天”的话,真不知道,这个天到底能撑多久?是一代人?还是两代人?种种真实的痛楚也在拷问:将来我们靠什么、靠谁来养活?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今天,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党和政府更加关注了民生,更加关切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城乡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农民受教育正不断增加,科技普及程度不断增强,也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农村将成为城市人向往的生活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