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华科女:倾尽一生,只为造出一枚中国芯

黄令仪,中科院院士,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其父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首任馆长廖葛民,母亲是广西化学研究院前辈。

八旬华科女:倾尽一生,只为造出一枚中国芯

年近八十的黄老师依然精神矍铄

她在抗日战争中长大,随新中国一起成长,遵循毛主席和周总理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的指示,怀揣科技兴国的理想,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被华工派到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1960年学成返校,24岁的她在母校创建了半导体专业,讲授半导体器件与材料课,同时带领一批更年轻的教工和学生,风风火火地创建了实验室。什么都自己动手干,并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当时居然得到大家心中敬仰的科学院院长、著名诗人、作家郭沫若的视察及鼓励。随后三年困难时期来临,由于粮食紧张,国家制定了调整方针,学校对一批刚上马的专业也调整了,半导体下马。

八旬华科女:倾尽一生,只为造出一枚中国芯

华中工学院1958年宣传册

1962年她加入中科院计算所,一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黄令仪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设计一块高水平芯片参展来洗刷耻辱

1989年黄令仪被公派到美国一家公司进行合作,但怎么也没有料到,一生中最大的刺激迎面而来。11月在加州拉斯维加斯有一个国际芯片的展览会,她们在那里参观了一周,成千上万的摊位几乎跑遍,都找不到我国的摊位。好不容易在拥挤的人群中看到了几个国人手中拿着长城公司的塑料袋,她立马迎上去,亲切地问:"你们是来参展的吧?" "不,是来参观的。"心中猛然一震,只有她最明白,1963年我国的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与国外是同步的啊!为什么现在差距如此?内心的痛苦使她掉下了眼泪,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设计一块高水平的芯片来参展,洗刷耻辱。

1990年回国后,黄令仪就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从建立版图库、时序库开始,到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时钟树的生成、全局规划、时序驱动布线等等,全定制、标准单元、宏单元的设计方法都研究过,用户包括华为的程序控制芯片、计算所的模糊控制芯片等等,批准了两个发明专利。

因此,当江绵恒副院长视察微电子所时,召开了座谈会,在会上黄令仪说:"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大的痛苦,就是他用心血灌溉的珍贵芯片做出来了,没有用!"好心人对她说:"你只会干活,不会说话",可是,这是她的肺腑之言。

激情再次燃烧---参加龙芯物理设计

2002年,66岁的黄令仪老师第一次见到胡伟武,共同的理想促使黄老师加入龙芯,开始了他们之间长达六年之久的真诚合作,系统设计与物理设计无缝地结合了。

八旬华科女:倾尽一生,只为造出一枚中国芯

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

那时,每一周,她都要召开会议,要每一个人汇报自己做过的工作,而且请胡伟武到会指导。在那一段合作的时间中,龙芯课题组的全体年青人,尤其是胡伟武那种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深深的感染着她。那里没有无聊的纷争,只有一颗颗炙热的心,要把龙芯做出来,她感觉到一个激情燃烧的时期又来到了,因此下决心一定要把CPU的物理设计做成功。

八旬华科女:倾尽一生,只为造出一枚中国芯

龙芯3A

一晃十五载,从1B,1C到3A,3B,再到GS464E,龙芯的每一块芯片中都凝聚着黄老师的辛勤汗水。参加156(集成电路)及龙芯的工作,是黄令仪一生中最紧张、最艰苦的工作,然而也是心情最舒畅和感到最幸福的时刻。用黄老师自己的话说,人生取决于思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命运取决于选择,成于正挑,败于诱惑。一生取决于内心,大爱常乐,小我恒苦。一世坚持于正念,风雨无阻,雷鸣失声。她时常联想到:如果计算所86年不彻底地解散大规模集成电路室,留下几个种子,或许龙芯不至于15年后如此艰辛的从零开始做物理设计,进展也许会更快。

八旬华科女:倾尽一生,只为造出一枚中国芯

胡伟武和龙芯同事给黄老师庆祝八十寿辰

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黄老师仍然精神矍铄的站在研发一线,在屏幕前拖动鼠标查看版图,如此辛勤付出又何曾有一丝一毫是为己为私?她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敌机的扫射中度过的,我就躲过防空洞,亲眼目睹过敌机炸死了两个在洞口抽烟的无辜同胞。国破山河碎的痛苦,四处逃难的恐惧,已深深地印在了我年幼的心灵中。我的少年时期,是在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中,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中成长。因此,在我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为祖国的强大而出力。今天,龙芯的理想,就是增强中国国力,加强信息安全,为千万老百姓能用上龙芯而努力。愿以生命的余辉与龙芯人一起,共同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