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明清是彩瓷高度发展并达到巅峰的时代,其中斗彩因独特的烧造技艺而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

斗彩又称“逗彩”,是彩瓷的一种。斗彩在成化年间的烧制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化斗彩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彩瓷之冠。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斗彩瓷器共计46件,现仅就馆藏清代斗彩瓷器精品略作赏析。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斗彩云龙纹瓷盘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云龙纹瓷盘

高5、口径21.2厘米,盘敞口,浅弧腹,1957年由故宫博物院调拨,属一级文物。盘内底绘正面云龙纹,外壁绘龙凤纹,外底落青花双圈内署楷书“大明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康熙年间,由于国家和平安定,出现了历史上第三次收藏热潮,瓷器制作技艺获得飞速发展,仿古名窑的制品成为时尚追求,因此落款“大明康熙年制”并非疏忽错误,实乃有意为之。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清康熙 斗彩山石花鸟纹瓷笔筒

清康熙 斗彩山石花鸟纹瓷笔筒

笔筒高14.5、口径17厘米,呈圆筒形,口底大小相当,一级文物。关于笔筒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中,明代中晚期笔筒极为盛行。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康熙斗彩是继成化斗彩之后的又一高峰,特点是极少施釉下青花,仅勾勒出图案大体轮廓线,釉上彩料面积增多,色泽也较成化斗彩更为艳丽饱满。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清雍正 仿成化款斗彩鸡缸杯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清雍正 仿成化款斗彩鸡缸杯

清雍正 仿成化款斗彩鸡缸杯

杯高3.5、口径7.8、底径3.1厘米,二级文物,1958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汪云松捐赠。内底刻三朵折枝菊花纹,外壁两侧间以山石、兰草、牡丹各绘一雄鸡、雌鸡和雏鸡两三只嬉戏觅食场景,外底青花伪托落“大明成化年制”双框双行六字楷书款,整幅画面谐趣盎然,栩栩如生,温馨和煦。

瓷器界流传着“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行话,说的就是这两朝的瓷器无论是用料、画工、笔法、质感、样式都追求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成为明清整个瓷器界的翘楚。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清 斗彩龙凤穿花纹瓷蒜头瓶

清 斗彩龙凤穿花纹瓷蒜头瓶

瓶高18、口径2厘米,通体绘龙凤穿花纹,二级文物,蒜头瓶仿造汉代青铜蒜头壶而得名,因瓶口状如蒜头而颈部修长,貌似虎爪,又称

虎爪瓶,是明清时期最为常见的瓶式之一。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清 大清乾隆年制款斗彩婴戏纹瓷灯笼尊

清 “大清乾隆年制”款斗彩婴戏纹瓷灯笼尊

尊高40、口径13厘米,二级文物,画工娴熟洒脱,潇洒自如,整幅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孩童们天真无邪,稚嫩淘气的童年乐趣。

灯笼尊顾名思义因形似圆形长灯笼而得名,创烧于雍正年间,流行于乾隆年间。婴戏纹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是较为常见的瓷器纹样之一。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清 大清乾隆年制款斗彩莲池鸳鸯梵文瓷碗

清 “大清乾隆年制”款斗彩莲池鸳鸯梵文瓷碗

碗高7.2、口径16厘米,三级文物。碗口内沿绘有梵文,外沿青花龙纹,碗外壁绘一汪湖水上,莲叶青绿饱满,莲花盛开怒放,水草茂盛浓密,一鸳鸯低头浮游湖面,一鸳鸯展翅俯迎上来。

鸳鸯是传统文化甜美爱情和恩爱夫妻的象征,也是较为常见的瓷器纹样之一。乾隆朝是清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叹为观止的斗彩

清 道光款斗彩暗八仙纹碗

清 道光款斗彩暗八仙纹碗

碗高5.6、口径20.6厘米,三级文物。八仙是道教神化传说中八位得道升仙的高人,明清两代常见的装饰纹样,

尤以嘉靖朝瓷器表现最为突出,道光朝瓷器虽逊色于康雍乾清代鼎盛时期瓷器,但在晚清亦算得上精品之列。

这些水与火的交融,泥与土的碰撞所孕育斗彩精品,如今或静静陈列在展厅,或被悉心收藏仓库,都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找到自己的归宿。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