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重庆,为什么干不过成都、武汉、郑州?

大概在5年前,我曾率先提出了一个观点:二流直辖市,未来会在竞争中输给经济人口大省的“强省会城市”。

现在看起来,这个预言正在应验。

我喜欢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指标,来观察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就是“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我把它简称为“资金总量”。

它跟我率先提出的“小学生指标”一样,都是“学院派”之外的“野路子”。但这两个指标超级好用,用来解释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房价,非常有效。

我是2013年末率先撰文,认为深圳已经超过广州的,原因就是深圳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在那一年的年末,历史性的超过了广州(2000年时只有广州的一半)。但社会广泛认同这个观点,是在2017年末,原因是GDP蒙蔽了大家。所以,很多人错过了2015年深圳房价的暴涨。

事实上,2015年至今的这一波楼市上涨,一方面是政策刺激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深圳“价值重估”带动的。在“去库存”政策正式公布之前,深圳房价一枝独秀,已经接近翻倍。而且在2015年末之前的“熊市”里,只有深圳一个城市的房价在涨。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强省会城市的价值发现才刚刚开始,它们中的代表是成都、武汉、郑州,当然还有杭州、南京、长沙、西安、合肥。相比之前,前三个城市更典型

(它们都获得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内没有竞争对手,能调动的资源非常雄厚)。

什么是“二流直辖市”?北京和上海之外的直辖市,都是二流直辖市。这样说有点残酷,但事实上就是这么回事。

中央出台利好,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和上海,然后是深圳。现在,又多了雄安新区和海南。能给天津、重庆的,就不太多了。至于其他城市,就更少(只能靠自己,或者省里)。

无论是天津还是重庆,跟一个经济、人口大省相比,腹地还是要小很多,能调动的资源也少很多。所以,当“二流直辖市”跟成都、武汉、郑州这类城市竞争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跟一个省竞争。

中国的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靠顶层设计和政策红利。而中央的政策红利首先给谁?当然是“首位度”高的城市。北、上、深占便宜,就是因为首位度高。地方政府看懂了这一点,肯定会全力做大省会城市。

做大省会城市,对于省级政府的官员来说,是一件公私兼济的事情,因为自己的家就在省会城市。所以,每个强省会城市的背后,都站着省委、省政府,而不仅仅是市委、市政府。

天津、重庆,为什么干不过成都、武汉、郑州?

今天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郑州那边又有大动作。据今天的“大河报”报道(见上图):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正在召开,河南省政府做了一个报告。报告就“提升郑州国家城市的首位度,引领中原城市群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洛阳副中心城市”等问题作出说明。

根据公开信息,有以下看点值得重视:

1、河南省将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进一步拓宽落户渠道,推动更多非户籍人口到城市落户。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争取2018年实现进城落户200万人以上。

2、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鼓励郑州大都市圈内五市(郑州、开封、许昌、焦作、新乡)率先实行居住证互认。

3、“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首位度”,加快郑州大都市区规划建设。研究适时撤销荥阳、中牟、新郑、新密建制,改设为区。

4、强化郑州综合功能建设。实施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交通物流中枢、经济中心、科创中心和开放门户功能。

5、积极申建洛阳综合保税区,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

天津、重庆,为什么干不过成都、武汉、郑州?

上面是郑州市目前的行政区划图,郑州的总面积只有7446平方公里,在省会城市里不算大。其中市区面积只有850平方公里,也属于偏小的。假如把荥阳、中牟、新郑、新密改为区,则市区面积将超过5000平方公里,就真的可以称为“大郑州”了。

天津、重庆,为什么干不过成都、武汉、郑州?

增加市区面积,仅仅是打造“大郑州”的“安内之举”,“攘外之举”是依托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把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4个地级市纳入“一体化”的范围。这样,“大郑州”的面积就达到了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逼近3000万。

事实上,随着郑州的东进,开封融入郑州已经是“既成事实”。

天津、重庆,为什么干不过成都、武汉、郑州?

郑州在做大,成都也在做大:2015年12月,双流县撤县设区;2016年5月,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12月,郫县撤县设区并更名为郫都区。成都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个深圳、或者2.3个上海。

天津、重庆,为什么干不过成都、武汉、郑州?

天津、重庆,为什么干不过成都、武汉、郑州?

湖北也在全力做大武汉,2016年10月以来,武汉先被中央升格为“超大城市”,又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随后抛出了“长江新城”的规划,宣告武汉正式进入“四镇时代”。

当“大成都”、“大郑州”、“大武汉”、“大西安”等纷纷亮相的时候,不仅青岛、宁波、大连、无锡、佛山、温州等传统的明星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光芒暗淡,天津、重庆等直辖市也会感到巨大的压力。

事实上,杭州(3.8万亿)、成都(3.6万亿)、南京(3.2万亿)汇聚的“资金总量”,已经把天津(3.0万亿)远远抛开。如果重庆剔除比较偏远的代管市的数据,也已经被杭州、成都超过。

至于武汉(2.5万亿)、郑州(2.1万亿)、西安(2.1万亿)等强省会城市汇聚的“资金总量”,也在快速增长。因为在这些地方,“省”正在被打包装入“市”。

尽快提高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也容易获得中央的政策红包。这就是各地纷纷“做大省会城市”的基本逻辑,也是人口、经济大省的强省会,将战胜二流直辖市的基本逻辑。

因为反面教材就摆在那里,这就是山东。虽然GDP位居第三,但由于力量过于分散,济南成为中国最弱的省会城市,甚至弱于石家庄这个“河北南部”的省会。当国家想给山东发个红包的时候,往往找不到目标:是给青岛还是济南?好像都有点弱。而且山东还有一个麻烦:如果青岛单飞了,怎么办?

而在四川、湖北、河南等省,就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四川就是成都,湖北就是武汉,河南就是郑州。一省一城,省城合一。

或许有人会抱怨:一个省只做大一个城市,这好吗?

告诉你,这不是中国特色,而是世界惯例。在英国、韩国、日本、墨西哥、法国这些中等国家,已经进入了“一国一城”的时代,你根本记不起这些国家的“第二大城市”是哪里。首都通吃一切,人口不断涌向首都大区。中国一个省扶持一个城市,比其他国家公平多了!

人口、经济大省的强省会,最终将拥有挑战一线城市的力量。而它们变得日益强大,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需要至少15个全国性的中心城市。

抓住这批正在崛起的中心城市,你就能分享到中国新一轮的财富增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