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改革開放40年|專訪池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謝德新

見證改革開放40年|專訪池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謝德新

1

勵精圖治幹事創業

謝德新跟池州頗有淵源。1988年跟隨團中央一位領導來安慶調研時就到了貴池,當時貴池還屬安慶地區。1997年一次出差來池州,感覺這裡風景很好。1998年,在團中央已任部門負責人的謝德新滿腔熱情想去基層做點事情,向組織提出下去任職的請求。當時組織原意是安排謝德新到沿海發達地區鍛鍊,謝德新婉言謝絕,希望回到土生土長的安徽老家。當年4月安排到安徽池州,省裡一位領導告訴謝德新,“池州好,池州是個大花園。”當時,乘坐車輛一過青通河到達池州境內,撲鼻而來的都是清香,風景秀麗的景象驗證了省領導對池州的評價。

見證改革開放40年|專訪池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謝德新

我來到池州後的第一印象就是貴池城小、人口少,房屋陳舊,僅有幾幢低矮的樓房,是個十足的落後地區。送行而來的團中央部門領導當時就安慰我說,“以後會變化的。”

見證改革開放40年|專訪池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謝德新

我到池州後的第一個考驗就是防汛抗洪。4月份到池州,結果5月份就發大水。1998年長江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受上游來水和潮汛共同影響,長江流量迅速增加,長江池州段水位全線超過警戒水位,汛情十分嚴重。當時長江大堤九江段出現危急狀況,需從附近省份緊急運送物資,但我市殷匯鎮路段被洪水淹沒,道路無法通行。險情就是命令,為了確保救災物資運輸通暢,必須迅速搶通道路。當時我分管交通,就第一時間趕到殷匯和幹部群眾合力搶通道路,連續幾天奮戰在災區,晚上實在撐不住了就在附近的老鄉家睡一會,最後終於把道路搶通。

1999年夏季,池州再次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長江水位達到建國以來的第三個高水位,池州境內58.8萬畝農田受淹,特重災人口達34萬。貴池區牛頭山鎮黃湓圩湖堤潰破,村民家園被毀,住進安扎在江堤上的救災帳篷裡。7月2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來到池州視察災情,後表情凝重,感慨“民窮財盡”。很快,中央作出治理大江大河重大決策,國務院出臺了以治理江河流域、根治水患和災後重建為目標的“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幹堤,疏浚河湖”的32字方針政策,僅池州長江段便撥款十幾個億。有了國家的撥款建設資金,這對當時積貧積弱、連受洪災重創的池州來說影響是巨大的。

在國家災後重建工程的支持下,池州市把江堤全部用石頭、水泥硬化,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對地勢低窪地段的房屋全部搬遷重建,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也得到改善。得益於移民建鎮工程的實施,很多地勢低窪地段的農戶都喜遷新居,圩區當時蓋起了一排排新房,成為當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工程建設中,為了加快工期,市裡把調度會一直開到了村,確保災後重建任務順利完成,池州的建設經驗在全省大會上受到點名表揚。

2

白手起家大幹快乾

我在池州任職的八年時間,見證了當時池州幹部群眾白手起家奮力拼搏的發展歷程。2003年,我接手市長時,池州市本級財政收入才一億多元。

我在池州的八年時間同樣也是幸運的,趕上了池州趕超發展的階段。當時安徽由於經濟基礎條件差,加上連年水災影響,發展速度明顯落後於東部地區。在安徽奮力崛起的歷史進程中,作為沿江地區的省轄地級市,發展不足是池州市面臨的首要問題。為了以跨越式發展加快追趕步伐,池州市加大了對外開放的力度,牢牢把握主動權,繼續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的“一號工程”緊抓不放,突出抓好園區招商,堅持抓大項目,以速度增總量,向規模要效益,努力保持了後發快進優勢,記得連續幾年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的增幅都在全省前列。

見證改革開放40年|專訪池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謝德新

2003年底,全市有各種類型的工業企業近萬戶,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就達到100戶。這些骨幹企業的帶動引領,促進了池州工業經濟的長足發展。一大批大項目集中開工建設,比如,池州海螺公司日產8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經過14個月建設實現試生產,池州九華髮電公司一期工程、九華山大願文化園景區、清溪河故道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開工建設,銅九鐵路池州段開工啟動,安慶長江大橋上馬……

見證改革開放40年|專訪池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謝德新

為營造加快發展的濃厚氛圍,樹立勤政廉政政府形象,當時市政府專門開展建設為民政府活動,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的轉變。我當時對承擔上傳下達職能的市政府辦公室提出了“把規矩立好,把效率提高,把風氣搞好”的明確要求。發展理念上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啟動了廉租房建設工程,在財力還尚薄弱的情況下,建設了大病救助基金、貧困大學生救助基金等。建立“信訪接待日”制度,探索建立信訪聽證評議制度。信訪聽證評議制度最大的特色就是讓市政府跳出“裁判者”的角色,轉而由市政府在社會各界中聘請有一定代表性和參政能力、具有社會正義感和在群眾中有一定威望的信訪評議員,組成群眾性信訪評議團,對信訪案件進行聽證評議,督促當事各方把問題解決好。這項信訪評議工作當時在全國是首創,還受到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和《人民日報》的專題報道。

2006年我調離池州時,不僅所有工程款全部結清,市財政賬戶還積餘兩個多億。

3

3年3億還我清溪水

清溪河是池州一條古老的母親河,上世紀90年代因城市開發建設,在湖心路、南門環島、秋浦東路、百牙路、清風路五處被隔斷,活水變成死水。又因河道地勢較低,城市生活汙水的排放和市民直接向河道傾倒垃圾,加劇了河道的汙染。2003年12月,整治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歷經3年的艱苦努力,清溪河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全部結束。

見證改革開放40年|專訪池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謝德新

我到市政府上任後的第一個月,就提出要治理清溪河,主要是基於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市一屆人大把清溪河整治作為一號議案提出來,這說明人大代表在關注這件事,作為政府,應當重視人大代表反映的心聲。二是清溪河這條“龍鬚溝”,已經嚴重影響了池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和環境,必須提上市政府的議事日程。三是本屆政府要做的事,必須從群眾最關心、關注和必須解決的急事難事入手。對於市區老百姓來講,清溪河環境綜合整治就是最期待解決的問題。

見證改革開放40年|專訪池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謝德新

“三年三段三個億”,當時在財政那麼緊張的情況下敢於提出花3個億來綜合整治清溪河,我們是下了大決心的。我們希望通過綜合整治,不僅讓清溪河暢通,還能解決清溪河的排汙問題,把清溪河變成城市的一道亮麗名片。

見證改革開放40年|專訪池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謝德新

訪談結束時,謝德新滿懷深情地說,能在池州這樣一座環境優美的城市有過主政經歷是件十分幸福的事。池州是座很美很精緻的城市,美就美在她的自然清純。池州的美是天生麗質,而不是珠光寶氣,自然生態環境是池州永遠的品牌,希望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圖片攝影:葛健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