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描畫眾生的心理紋路

《心理罪》:描畫眾生的心理紋路

看《心理罪》,如同看到一條險惡的水道,水面之下縱橫交織著人心與人性的暗流,隱藏得那麼深、那麼黑暗,很難分清那是一種罪惡,還是活著的本能,也許僅是一步之遙,變成了善惡兩個世界,所以,廖凡飾演的刑警隊長邰偉才會那麼糾結、痛苦;而那個牛奶人血的幕後操縱者更是在救人與殺人之間徹底迷失。

《心理罪》 不同於以往燒腦的懸疑驚悚片,不只是在連環嗜血案,變態飲血殺手這個近來國產片鮮見的故事裡追求驚險刺激和一波三折,而是在分析犯罪心理、給罪犯“畫像”的同時,希望洞察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這裡面有智鬥、打鬥,更是心理上的較量。

《心理罪》:描畫眾生的心理紋路

可以說,這部作品在類型化的探索上是有一種自覺性的,作品力求描畫的是眾生的心理紋路,是現實中人們經常遇到會遇到心之迷宮。

比如,應該怎樣面對醜惡和仇恨?是讓這股邪惡的力量扭曲身心,隨之而狂,還是永遠不忘記對於人的敬畏,用善意來彌補人性的弱點?正是這個內在的心理空間,讓影片角色具備了豐富的層次,比如,廖凡飾演的邰偉是神一樣的存在,但也是無法對於過去釋懷的普通人,他智勇雙全令罪犯聞風變色,但是他的孤獨和心結也能夠被天才方木一眼看穿,一個人心裡隱藏的東西在某個時刻一定會浮現出來,這是探究“心理”的樂趣,也成為了《心理罪》獨特的地方。

《心理罪》:描畫眾生的心理紋路

此外,在IP的改編上,《心理罪》沒有走照搬的路線。雖然雷米的犯罪嫌疑係列小說《心理罪》,被譽為十年來最經典的國產小說之一,已經具備了情節細緻、邏輯嚴密的優勢,但導演並沒有去重複原作,而是重新設定了故事、情感的元素,通過電影語言來視覺化《心理罪》,讓觀眾既可以體會到小說中那種連環殺人的揪心,“血之魅”的神秘暗黑,又可以看到立體化的人物,方木與邰偉的“相愛相殺”。

對於邰偉與方木來說,二人並不是福爾摩斯與華生那樣的相輔相成,他們有著各自的人生理念和性格特徵,但他們都要面臨內心的苦難,都面對著“失去”——邰偉是被幼年時的喪父所傷,而方木則是因為他的年少張狂,單純熱情而疏於防備。正是在“失去”這個共同的點上,邰偉與方木才開始了真正的合作,方木從一個初出茅廬很傲嬌的犯罪心理學天才,歷經各種傷痛,最後終於成長和蛻變;而揹負沉重“心理罪”的邰偉則完成了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

《心理罪》:描畫眾生的心理紋路

可見《心理罪》並沒有拘泥於“破案”這一個看點,而是在層層包裹中,有著各個方向的延展,這種開拓故事格局的努力值得肯定,讓觀眾能夠在被暴力美學震撼的同時,也被電影成功地“心理入侵”。

不過,電影的篇幅有限終難兼顧,所以影片在情感方面稍顯不搭,而且天才方木有時候的“神來之筆”,有點難於理解,他的高智商有時候會使影片的節奏突然躍進,造成了情節前進的忽快忽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