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時,你叫我等你三分鐘,二十五歲時你還沒有回來。

很多年前在一本不知名的雜誌上讀過一個小故事,雜誌的名字我都忘記了,但這段文字卻依然記得很清晰。

原文也很短,大體的意思是一個女兒回憶自己過世的父親,先是從回憶和父親一起吃飯、玩耍的場景,後來是寫到父親個人的為人、性格以及對他的各種印象,然後談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等等,最後故事的解圍用了這麼一句話,至今依然記得:五歲時,你叫我等你三分鐘,二十五歲時你還沒有回來,爸,我不要馬路對面的冰糖葫蘆了。

五歲時,你叫我等你三分鐘,二十五歲時你還沒有回來。

其實,故事的內容很簡單,甚至在現在的我看來,這種故事我可能看都不會看,但在多年前自己還是一個高中生的時候,情感迸發而熱烈,還是很容易被這些平淡的、亦真亦假的故事打動。

很難想象作為一個從小失去了父親和父愛的女兒是如何慢慢成長的,我想她當時一定是吵著鬧著要吃對面的糖葫蘆,但爸爸就左哄右哄的不買,或者是真的沒有錢,或是其他原因。

五歲時,你叫我等你三分鐘,二十五歲時你還沒有回來。

但最終,父愛大過了一切,這名父親還是毅然穿過馬路去給他心愛的女兒買糖葫蘆,但,最終卻沒能回來。

我也很難想象,但這名女兒前一秒還在撒嬌吵鬧要吃糖葫蘆時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親離自己而去,而且是永遠的離自己而去,她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我想當時她肯定不明白,畢竟才五歲。

但當她長大到25歲的時候就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一定會一千次一萬次的告訴自己,不要讓自己的父親去買糖葫蘆了,而且此生她都不會再吃糖葫蘆了。


五歲時,你叫我等你三分鐘,二十五歲時你還沒有回來。

這麼多年我都依然記得這個心酸的小故事,其實並不是故事寫的多麼好,而是它告訴我,要時刻善待你的父母,陪伴你的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