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熱的不是宴席,是兒時的回憶

中國人習慣把人生喜怒哀樂、婚喪嫁娶、應酬交際導向飲食活動,正所謂“禮尚往來”,增進人與人的關係,宴飲聚會的風貌因此得到極大發展。人們通過宴會,不僅獲得飲食藝術的享受,而且可增進親和,達成和諧。

鄉村的酒席分明就是一卷生動活潑的俗俚圖景。在鄉村,無論是紅事白事,仍保留著傳統的擺宴請客習俗,且大部分村民都選擇在自己家中設宴,理由是熱鬧、歡快、盡興。前不久,吾輩返鄉,參加了一位長輩親戚八十大壽的鄉村酒席,箇中的味道、樂趣的確讓人回味。

鬧熱的不是宴席,是兒時的回憶

辦酒席絕不僅僅是把一堆親朋好友請來吃個飯這麼簡單,尤其在農村,處處透著講究:發什麼煙,擺什麼酒,請什麼人,擺多少桌,上多少禮,發多少紅包……種種細節都透露著鄉民為人處世的“世俗哲學”,也折射出農村人的樸素、智慧和人情百態。親戚的酒席,我將其稱作“壽宴”,他們全家提前半個月就開始籌備。

在鄉村人看來,辦酒席是大事。要做好鄉村的酒席,最重要的是請到一個好鄉廚,一個好鄉廚直接左右到酒席的質量和參與酒席人們的口味。菜不但要做得豐盛還要好看、好吃,那必定得請一個遠近聞名的土廚師來掌勺才能撐得住場面。這類大廚師儘管沒有“廚師證”什麼的,但是那做菜的味道和風格,大家都是清清楚楚的,因為這種大廚的名聲都是口口相傳出來的,經過人們認證,錯不了。手藝叫得響鄉廚也即大廚,並不是每個村子都有的,方圓百把裡,才不過有那麼幾個。鄉間的大廚不同於現在城裡的廚師,一個人只要會做三五個拿手的菜餚即可,鄉間的大廚,是要紅案、白案全都嫻熟的,炸、煎、蒸、炒,樣樣精通,熱菜、涼菜、湯菜、扣碗,無一不精。鄉間的大廚是一種不規範的臨時性職業,平時,鄉廚們也和大家一樣種田砍柴、打工,到了誰家要“擺酒”時,提前十天八天預約。

鬧熱的不是宴席,是兒時的回憶

往往在“擺酒”宴的前一天,大廚和徒弟或幫手就趕來了,一把菜刀在菜案上舞得呼呼生風,砍、剁、削、切、捻、軋、剝、抽,主家預備辦多少桌大宴,大廚就按主家的吩咐準備,做好酒席該做的一切工作。 對於大廚的考量,是看大廚能否對預備菜品用得恰到好處。作為一個鄉宴大廚,菜餚的色香味美自是不必說的,精熟的大廚,即使主家備下的雞,鴨、魚肉略顯不足,登門的客人比預計的客人猝然多來了三兩桌,但大廚也能臨陣調整,應付有餘,讓主家不慌然失措,又讓酒宴桌桌不顯得菜餚單薄。功夫不夠的大廚,做出的鄉宴可就遜色多了,他可能一方面剩餘了大堆的菜品,另一方面又使席宴顯得不夠豐盛,讓主家錢沒少花,卻又在鄉親中失掉了顏面,讓主家懊惱不已。

一提到農村宴席,很多人腦海裡馬上會出現兩個字:鬧熱!那香噴噴的菜餚、快樂喜慶的場面、質樸而又鄉情氣息十足的就餐環境……頓時可以勾起不少人兒時滿滿的回憶。

鬧熱的不是宴席,是兒時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