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雨不下,豐收也是把攥的

一滴雨不下,丰收也是把攥的

李曉明“發明”的“小噴灌”,一天澆地100畝。

6月2日,天氣預報最高氣溫37℃。火辣辣的太陽,攪著乾熱的風,似乎將田間變成了烤爐。

守著拉林河,年年都打井

雙城區韓甸鎮永河村,位於拉林河畔。兩萬多畝大田多數為沙土地,老天爺似乎開了個玩笑,不缺水卻給你一片最容易旱的耕地。質樸的村民們也認命:“水是地的命,地是咱的命。”

幾十年前,永河村就坐水種玉米。“五一”前後,小苗出土。十天半月後,來場透雨,豐收就有了六七成把握。

如果雨來得不及時或沒準兒,村民們就到河裡拉水澆地,或打一眼小井,想澆地就來場漫灌。

2001年,永河村經歷了一場罕見的伏旱。村民們自掏腰包一週內打了四五十眼小井,整整澆了一個伏天的玉米地。秋天,永河村水澆玉米垧產兩萬斤,不澆地的玉米產量不足兩千斤。楊兆文說:“滿打滿算扣除澆水費,村民還得剩不老少。”

事實是最好的引導。打那往後,永河村秋收後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把不好使的井修好,把“掉頭”的機井補上。

到現在,永河村已擁有大小機井300多眼,平均70畝耕地一眼井。單就這一指標而言,已居哈市第一位。

看水一根筋,用水動腦筋

2008年,楊兆文為村裡爭取到一個土地整理項目。他最看中的,是項目中有100多眼大型機井及配套工程。

楊兆文心裡明白,以當時永河村的實力,高崗地打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小旱小抗,永河村尚不在乎,趕上極端的時候,不就放挺了嗎?

第一眼井出水了。楊兆文卻拒不驗收簽字,原因就一個,出水量不夠。施工方只好再把井加深十多米。

這麼幹下去,整不好要賠。施工方想出很多辦法要“拿下”楊兆文。楊兆文挑明瞭:“把心思用在井上,如果水量都合格,我個人殺豬宰羊請你們!”

項目完成後,永河村多出100多眼深水井,外加四五百萬元的抗旱設備。楊兆文頓感腰板硬實了不少。

看水一根筋,用水動腦筋。2016年之前,永河村大田澆地,基本上是漫灌方式,雖然省錢但效果不好,澆一遍地頂多挺上三五天。“要是像消防車那樣,一邊走一邊噴灌該多好?”村民李曉明看出楊兆文的心思:“明天我就給你焊個架子,安在‘四輪’上。”李曉明會電焊懂機械,沒兩天就鼓搗出一個噴灌架子。“小噴灌”的澆地半徑30米,可以安裝在拖拉機上,機動性強、效率高,兩人配合作業,一天澆地100畝。噴灌一次20天不下雨也沒問題。每畝地的噴灌成本是70-80元,噴灌成本農戶完全能接受。

被動變主動,抗旱“三不等”

今年,永河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春旱。但永河村的黑土地依然是油黑的本色,禾苗依然油綠、青壯,豐收依然是村民心中的希望。

從2001年當上村幹部開始,楊兆文就是永河村抗旱的主心骨。他說,“不等老天爺下雨、不等扶持政策、不等政府號召”的抗旱“三不等”,就是永河村的原則,也是村民的習慣。

不等,就是要主動。在楊兆文和村民的心中,豐收是等不起的,也是等不來的。因此,不等老天爺下雨,是“三不等”的核心。只要莊稼旱了,永河村就澆地,即使天氣預報多少天后下大雨。這就是永河村民的生產習慣。

永河村現有種植戶不過四五十戶,但規模最小的種植戶也在百畝之上。所有的青壯勞力,都能熟練使用抗旱設備,掌握噴灌分寸。

目前,全村移動和固定噴灌設備共300多臺套,全村土地澆灌一遍用時20多天。在永河村,抗旱是技能也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