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不要吃這些“發物”?這究竟是有醫學依據還是一場騙局?

生病不要吃這些“發物”?這究竟是有醫學依據還是一場騙局?

每次一生病,在吃飯時總會有人說:

別吃!這個是發物!

這發物究竟是什麼何方神聖?

難道這種食物一碰到某種病毒,就會引發什麼樣聚爆性的問題呢?

今天,咱們來好好談談這“發物”!

生病不要吃這些“發物”?這究竟是有醫學依據還是一場騙局?

發物究竟是什麼?

所謂的發物,就是具有刺激性、又或者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有疾病的食物。不同地區,乃至同一地區不同人對發物的定義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生病不要吃這些“發物”?這究竟是有醫學依據還是一場騙局?

有些人認為有傷口的人不能吃魚蝦,以免傷口不易癒合;

有些人認為有火氣的人不能吃羊狗肉,以免吃了容易上火.....

關於發物的“禁忌”實在太多了,但這些說法其實主要是早些民間缺乏基本的醫學營養常識,再加上衛生條件侷限性,處於安全性的考慮,因此就有“發物”這一說。

常見的發物有哪些?這些發物是否有一定科學道理呢?

除了一些“錯誤的經驗”又或者“無中生有的謠言”,有些食物被列入為“發物”這一行列的確也有一定的醫學道理:

生病不要吃這些“發物”?這究竟是有醫學依據還是一場騙局?

第一,高糖類食物

很多人認為吃荔枝、龍眼、菠蘿、芒果等這類水果會加重人體的火氣。實際上,如果適量吃這類水果本身不會有健康問題。但很多人吃多了會出現“爛嘴角”、“嘴裡長瘡”等上火現象呢?

實際上這類水果都是高糖水果,糖作為細菌的良好的食物,如果吃太多而且還不漱口的話,就會容易滋生細菌。而菠蘿荔枝含有甙類、菠蘿蛋白酶以及5—羥色胺等物質,會刺激皮膚和口腔粘膜。

因此這類高糖水果建議先洗乾淨而且控制好食量,並且吃完後注意漱口,那麼就減小“上火”現象。

生病不要吃這些“發物”?這究竟是有醫學依據還是一場騙局?

第二,過敏類食物

過敏類食物有很多,而且不同過敏原所對應的過敏體質也是有所差異。而很多海鮮類食物之所以被列入為發物,主要原因是過敏。由於海鮮有各種各樣的呈味物質,這些物質也較為複雜。有些人吃了就會過敏,就會患上皮膚癢、風疹圖案等。

當然,對於大多數海鮮不過敏的吃貨來說,只要保證食材新鮮,烹飪衛生,其實還是可以大膽放心吃。而對於很多術後患者來說,魚蝦便是較好的營養來源。

生病不要吃這些“發物”?這究竟是有醫學依據還是一場騙局?

第三,辛辣類食物

類似花椒、大蒜、韭菜等這類具有辛辣刺激的食物,就會很多患者視為大忌。但這類也是一定好處,它能夠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讓人產生多巴胺等興奮物質。不過同時它也會刺激腸胃,加劇上火等現象。

當然,不同人對於辣度的認可值也是有所差異。例如一個四川人眼中的“不辣”說不定是廣東人眼中的“重辣”。而病人也並不是說辣椒決定不能吃,一些低劑量的辣椒素還會改善某些消化不良等症狀。

生病不要吃這些“發物”?這究竟是有醫學依據還是一場騙局?

發物並不忌口,在吃的時候注意分寸

這些所謂的發物,並不是說在生活中成為了禁忌。若在生病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調整好的飲食狀態,而不是絕對忌口某一類食物。

對於一些感冒等小病類,並沒有特殊的忌口。而對於剛做完手術的患者,其營養方面還得遵照醫生的囑咐。在出院後,還需要適當提高蛋白質的攝入,可以有效修復創傷。而魚蝦蛋奶都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咱們也不需要通過蛋白粉或其他口服氨基酸產品來補充蛋白質。

生病不要吃這些“發物”?這究竟是有醫學依據還是一場騙局?

當然,高蛋白類食物對於有些患有肝硬化等慢性病的術後患者而言,會加重肝腎負擔。

因此建議這類患者海的選擇低蛋白飲食。

民間上的所謂“發物”有些有道理,有些是毫無依據。

但咱們在飲食上,最重要還得聽聽醫生的建議和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