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注释

1、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

2、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3、杨花:柳絮。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4、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5、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译文

《淮上与友人别》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七绝。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赏析

晚唐绝句自杜牧

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