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隆陽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劉紅

——群眾心中的“劉老師”

(施穎 楊宣)

“劉老師太厲害了,不僅能歌善舞,還能說會道,功底深厚。”

“我覺得劉老師非常有大愛,我們這些農民能遇上她,真是福氣。”

“劉老師是一個永遠年輕,永遠可以讓人熱淚盈眶的人。”

“作為一名剛剛進入文化隊伍的新兵,劉老師時刻感動著我,在我心裡她是燈塔,是榜樣。”

提起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劉紅,無論是鄉村的農民群眾,還是她的同事、朋友、學生,都會流露出由衷的敬仰,劉紅,用她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愛,對文化事業26年的堅守,贏得了大家的認可,而她仍然行走在奮進的路上。

記隆陽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劉紅

從舞臺上走到群眾中

劉紅1992年7月畢業於雲南省文化藝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原保山市文工團做了一名專業演員。初進文工團的她,還是一個剛出校門的女孩子,舞臺經驗不足,演唱功底仍很薄弱,於是,對凡事精益求精的她堅持每天訓練,珍惜每一次上臺演出的機會,無數次虛心登門拜訪前輩和老師,回家後反覆揣摩反思,最終進步飛速,短短几年迅速成長為隆陽區一名優秀的歌手,活躍在各大舞臺,先後在省市區組織的各類專業歌手比賽中榮獲多個獎項。

後幾經文化體制改革,劉紅於2012年7月分流到隆陽區文化館工作。2013年國家啟動“三區”文化人才培養支持計劃以來,劉紅作為隆陽區首批“三區”文化工作志願者,被選派到隆陽區較為偏遠的西山片楊柳、瓦房、瓦馬、瓦窯四鄉鎮進行文化志願服務,從此,她從舞臺上走到群眾中,任勞任怨,主動作為,結合“三區”工作與隆陽區春節農民狂歡月系列活動,沉下身子,用自己的真情真愛與群眾打成一片,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竭盡所能的幫助基層群眾,與當地群眾結下了不解之緣。

記隆陽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劉紅

不計得失編排節目

在劉紅的心裡:“鄉村舞臺的主體是當地群眾,鄉村舞臺的目的是為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激發群眾對生活的熱情和熱愛。”

西山片大多是少數民族群眾,愛唱愛跳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初到西山片,當地群眾用淳樸和真誠感染著劉紅。隨著近幾年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開始逐漸接觸各類文化活動,但由於常年生活在山區,大家的思想還比較封建,對舞臺的認知,對節目的認識差距還很大。面對前來輔導的老師,他們既想展示,卻又很羞澀和膽怯。

劉紅清楚的記得,最初,有的群眾上臺唱歌不知道要把話筒抬起來放在嘴邊,排練舞蹈類節目時,經常手腳都不知往哪裡放,拿著扇子不會用,今天教的動作,明天又忘記了,走上舞臺要麼沒有面部表情,要麼捂著嘴巴偷笑,也有的沒有著裝意識,甚至褲腳高矮不一就走上舞臺。

楊柳鄉文化站站長尹曉英介紹:“劉老師對我們的指導真的是有求必應,有一次嚴重感冒,發著低燒,嗓子都啞了,但在接到我們的編排請求時,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

劉紅的朋友勸她說:“紅姐,你這樣也太辛苦了,下去指導一下就好,讓他們自己請人編排,不必你親自上陣嘛。”她卻說:“群眾們去請老師又麻煩又費錢,我是專業老師,本來就負責這一塊工作,幫助他們是我應該做的。”

記隆陽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劉紅

尋找最有潛力的農民演員

為了讓舞臺的節目更精緻、更精彩,更充分的挖掘鄉土藝術人才,劉紅除了做好大眾的節目指導,還四處瞭解有潛力的農民選手,希望把他們帶上舞臺。

2016年11月,劉紅聽說瓦房鄉白龍井村四棵樹自然村楊海英等幾位群眾山歌唱得不錯,於是當天在瓦窯瓦馬兩個自然村輔導節目後,劉紅又驅車2個多小時,到達四棵樹尋找歌手。

到達四棵樹已經是下午5點,但歌手在外幹活還未到家,劉紅一直等到晚上9點。然而,按照當地的習俗,山歌只能在山裡唱,不能在村子裡唱。劉紅只好和歌手們伴著夜晚寒冷的山風到達遠處的山坡上,在夜幕裡打著電筒聽取山歌。最後,在劉紅的悉心輔導下,楊海英等兩位歌手走上了西山片農民狂歡月晚會的舞臺。

每年,劉紅都不畏艱辛,用同樣的執著在不同的地方尋找著藝術的火苗,她的艱辛付出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熱情。

記隆陽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劉紅

為了更好的服務基層,現在劉紅仍每週通過各種渠道堅持繼續學習,可以說,她不是走在學習的路上,就是走在服務的途中。當問及:“你的夢想是什麼?”劉紅笑笑,輕盈地說道:“我好像也沒有什麼夢,藝術是我的愛好,能幹自己喜歡的事是我這輩子最幸運的,群眾是我的親人,能竭盡所能幫助他們是我這輩子最開心的。”

她,就是劉紅,群眾心中的“劉老師”。

記隆陽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劉紅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