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连续3天头版刊文追记吴国良:他的事迹激励后人

6月3日-6月5日,《云南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文章,追记东川区优秀共产党员吴国良。这三篇文章分别是:《奋勇争先精神的模范践行者——追记东川区优秀共产党员吴国良(一)》、《担当务实的下派村支书——追记东川区优秀共产党员吴国良(二)》、《可亲可敬可学的扶贫标杆——追记东川区优秀共产党员吴国良(三)》。

《云南日报》头版刊登的三篇稿件全文如下:

《云南日报》连续3天头版刊文追记吴国良:他的事迹激励后人

云南日报版面截图。

车辆不知道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行驶了多久,停在云盘翻背山的悬崖边上,一个小山村出现在山坳里。

和这里贫瘠的坡地、周围层峦叠嶂的大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散落山间10多家格外耀眼的白墙青瓦新砖房,还有路边砂砾里悄然开放的几丛玫瑰花。

《云南日报》连续3天头版刊文追记吴国良:他的事迹激励后人

吴国良生前工作照。

4月26日16时许,东川区汤丹镇扶贫办副主任(主持工作)吴国良陪同第三方云南永盛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抽查东川区汤丹镇三家村委会云盘小组农危改资金兑付情况,走出李海芬大妈家后,吴国良在仅有两三米宽的村间道路上开车调头,不幸翻下山梁,因公殉职。

事隔近一个月后,说起吴国良,李海芬仍然哭泣不已:“那么好的一个娃娃,咋个说不在就不在了。”

李海芬哭得撕心裂肺。丧失独子的李海芬老两口如今靠着党的好政策,住进了68平方米的安全保障房,种下的50棵核桃树开始挂果,医保、养老都有了着落,还有习近平总书记派来的像吴国良这样巴心巴肝的扶贫干部看望他们,好日子有了盼头,现在眼见着一位文文静静、朴实真诚的好干部瞬间消逝,李海芬心里的伤痕又被撕裂揪疼着……

这座险峻的大山梁子,吴国良曾来来去去无数趟,一次次核查贫困户准确信息,一次次检查农危改建房和搬迁进度,一次次为落实党的好政策而来,他步履匆匆,年仅32岁就倒在了千山万水脱贫攻坚的路上,倒在了联系千家万户群众的路上……然而正是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扶贫干部们,代表着党中央、代表着各级党委和政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到全面脱贫攻坚战场上,正是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党员干部们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躬身践行“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开始改变。

算好“明白账” 抓铁留痕明白做事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部,是一个集老区、资源枯竭型城市、深度贫困山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党中央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东川区也以一种异常坚毅的决心向贫困宣战,区委书记胡江辉说:“贫困是东川最大的区情,脱贫是东川最大的政治责任。”

5月19日中午,汤丹镇政府大楼一楼脱贫摘帽倒计时器显示“距离脱贫摘帽还有225天11时14分钟”,红灯一秒一闪,时不我待的汤丹镇早已进入酣战状态,战鼓如雷、战旗如炽。

汤丹镇,原是东川四大矿山之首,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5043户15923人,26个行政村中深度贫困村就有23个。如果说扶贫攻坚战场上,东川区打的是一场硬仗,那么汤丹镇脱贫就是最硬的一场“会战”。

去年9月,汤丹镇脱贫攻坚战役即将发起总攻前夕,吴国良“临危受命”担任镇扶贫办副主任。

吴国良的搭档、扶贫办副主任马绍雨记得,吴国良刚来就接到区里要求申报17个深度贫困村项目库的通知,只有两天的时限。没人力没时间,大家正束手无策时,吴国良决定召集各村村民小组长、两委班子成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包村科级干部以及镇机关各有关站所负责具体项目的人,根据各自掌握实际情况互相举证查证和填表,连续40多小时不停歇,最终掐着时间圆满完成任务。“很多很棘手的事情到了吴哥手里,感觉举重若轻,他都能拿主意,大家很快就信任他”。

吴国良常和同事们说:“扶贫工作千条线,最终都要通过乡镇这根针‘穿’到老百姓那里,我们都要拿出绣花的功夫穿好针、引好线。”作为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核心部门,精准扶贫工作涉及18类重点内容大多由扶贫办牵头或者联系,扶贫办穿针引线“穿”得好不好,关键看政策掌握得准不准,执行效率高不高。吴国良上任后迅速调整工作思路,在区、镇党委和政府的指挥下,牢牢依靠统筹协调和调查核实“两条腿”走路,抓好重点工作,破解重点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去年底,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行年度数据动态更新管理的时候,吴国良组织全部门一起没日没夜地进行调查、比对举证、程序公示和农户签字、数据更新,面对基层千变万化的实际和群众各种复杂诉求,他说:“精准扶贫的‘精准’就体现在这些基础数据实事求是反映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情况,每一组数据比对和更新都是每一家每一人享受政策的根本依据,所以我们工作一定要体现公平、公正和高效。”这一次数据动态管理更新显示,2017年汤丹镇出列建档立卡户1009户,删除727户不符合规定户,新纳入43户建档立卡户,全面清洗大数据4748条。数据管理员王昱程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吴哥说的心中有本明白账,做明白事。”

吴国良见到同事们总是乐呵呵的,但是大家也都发现,这大半年中汤丹镇扶贫工作进展逐渐赶超上来。大吴国良一岁的马绍雨打心里佩服他:“国良是最晚到扶贫办工作的,但是他又是最快进入状态、熟悉掌握政策的,他安排工作都能保持赶超一步、争先一步,遇上一些突发和临时性的情况都能及时调整、积极应对。”

算好“时间账” 攻城拔寨一刻不停

东川脱贫攻坚进入白热化状态,最后的硬骨头,东川区提炼为“一个消灭,两个清零”,即消灭农村危房,零就业家庭、零产业村组清零。

“消灭农村危房”是吴国良面对的第一场硬仗。全镇农村危房改造涉及4458户,总量列全区第二。去年汤丹农危改仅完成400多套,今年要完成翻10倍以上的任务,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熟悉农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农户眼中再也没有比盖房子更大的事情,在村干部眼中再也没有比盖房子更难的事情,在海拔高、地质条件差的汤丹就更大、更难,群众诉求千差万别,往往一户不动就百家观望不动。吴国良抓住农村“一家望着一家”的习惯心理,向镇里建议建立“差别化动态管理机制”,把列入农危改计划的农户分为积极户、观望户、问题户三个类别,支持积极户带动观望户,最后攻坚问题户。他全力以赴抓农危改工作,白天到现场核实和督查项目进度,和村组干部做群众工作,晚上加班对台账数据、完善程序和手续。

洒海村关上一、二组所在地属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当镇党委、政府决定到位于小江流域平缓地带的乌龟山铲平山头,为一、二组建盖安全保障性住房时,群众一片哗然:“山削得平吗?没水没路没产业能住人吗?”

面对质疑,吴国良积极协助镇领导,天天跑村寨,一遍遍跟群众掏心窝子。他协调职能部门、带领村组干部把资金、规划、招投标、房屋风貌设计、产业规划等做实做透……老百姓看到成效后,从最初没人愿意搬,到有82户同意签字搬,现在共计159户同意集中搬迁安置。

截至4月底,全镇农村危房改造的4458户,开工率达100%,竣工率达85%以上,尽管体量很大,但是全镇整体进度已迅速赶超到区里前列,基本能在6月完成区里的清零目标。

天性乐观的吴国良曾对副镇长周明说:“咱们这辈子干过这件事很值啊,看到现在村村寨寨都全部变了样,再辛苦心里还是很高兴啊!”

担当务实的下派村支书——追记东川区优秀共产党员吴国良(二)

《云南日报》连续3天头版刊文追记吴国良:他的事迹激励后人

云南日报版面截图。

5月的中河村,骄阳似火。午饭刚过,汤丹镇中河村村民们头戴遮阳帽,匆匆赶去气温足有40摄氏度的河谷深处摘毛豆……中河村距离东川区汤丹镇虽然只有26公里,开车却需要1个多小时。3年多来,从寒凉山寨到炎热河谷,吴国良独自开车在这条崎岖道路上无数次来来回回。

2014年8月,时任汤丹镇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的吴国良,被派往中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此前,这个村党组织被认为是软弱涣散。吴国良到村后最爱讲的一句话就是“干事,哪有不得罪人的”。

建章立制,带头干活儿,抓班子学习、团结、谋事……中河村党支部不再是“一言堂”。

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小组易地搬迁工作,种草莓,修安顺桥,筹划小江支流小清河生态漂流项目……中河村脱贫摘帽、实现乡村振兴越来越有指望。

团结干事谋发展的劲头,由处处带头的年轻村党支部书记带动和凝聚起来。担任中河村党支部书记3年多时间,吴国良用一言一行诠释俯身为民的“公仆情怀”。

遇到困难不退缩 做事不怕得罪人

2014年中河村农村危房改造进展不力,符合改造条件的有321户,但是两年过去才新建70户。推进不力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政府补助款项没有及时拨付到农户卡上,村民心存顾虑。但是吴国良仔细深挖找原因,发现根子出在村委会,村组干部没有规范做好农户申报材料,工作不用心不细致,不是少了家庭收入证明,就是户主签字漏了。

中河村有3个村小组地处高海拔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按照东川区要求今年9月30日前将搬迁至东川区铜都街道对门山安置区。吴国良最后一次来村里开会就是主持关于易地搬迁的村民大会,那天是今年4月8日。

整整一天时间,村会议室里人来人往,吴国良挨个给农户解释易地搬迁政策,消除大家搬迁后的顾虑。杨燕华说:“这些基础工作其实我们就可以干,但是吴书记说要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只有亲自摸排情况心头才有数。”

大山小组位于海拔1900米的山梁,大多数村民出外打工只剩下7人留守,其中有两位老人是五保户,吴国良询问老人搬迁后生活怎样安排?羊要不要考虑先卖掉?已经申请到了哪些扶贫补助?今后还有什么困难……

群众有困难找上门来,党员干部不能往后缩,这是吴国良对自己和村组干部的第一个要求。

“确实是个敢干事的人。”中河村中厂河小组副组长张良这样评价吴国良。

2017年1月,中厂河小组一户村民建房时占用公共通道被同组村民起诉,东川区法院认为起诉主体应为村小组的法人代表,村民来村委会请求村小组长作为起诉人。张良当时说:“都是一个组上的,这不是让我得罪人吗?”吴国良不这么看,他带村两委和监委会成员到小组开会讨论,大家认为村小组长作为小组的法人代表应该履行责任。

村小组长和副组长依然很抵触。会场上,吴国良火了。据中河村监委会主任曾玉斌回忆,当时吴国良一下子站起身,大声说:“要干事就不能怕得罪人!”村两委最后决定组长和副组长暂时停职,由曾玉斌担任代组长履行诉讼责任。“吴书记让我大胆执行村两委决定,他还说有哪样事由他来担着。”曾玉斌打心底佩服这个兄弟。

吴国良常说:“有哪样事我来担着!”认真摸清村情,多听群众意见,遇到矛盾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麻烦带头上,村组干部和村民越来越依赖这位看似白面书生的村支书。

群众冷暖记心上 千方百计解难题

今年63岁的罗天存是吴国良联系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国良每隔半个多月就来探望他们。罗天存回忆:“他上次来,还叫我老倌不要吃酒,按时吃药,问我小娃腿好了没有,家里喝不喝得上水。”

罗天存家所在的普车河小组离饮用水源地较远。从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用引水管把山泉水引到小组所在地足足七八公里,天气炎热时,引水管会因太阳暴晒而炸裂。吴国良知道这事后专门去镇上水务站协调“人畜饮水项目”经费,他申请把已经列入整村易地搬迁项目的大地坡村的饮水项目经费调配到中河村普车河小组。现在已经接任吴国良担任中河村村支书的杨燕华介绍,现在项目顺利调配,而且经过招投标确定施工方,“准备今年6月动工,给普车河村换水管。”

罗天存讲起吴国良,语气渐渐激动:“他隔三差五就来,有水就喝一口,跟他讲过的事,他都记在心上,一点一点帮我们想法子,这娃娃心肠好得很。”

距中河村委会约4公里的河道上有座横跨河谷两岸的安顺桥——这座修建于清光绪年间(1893年)的老桥,原来桥板都烂掉了,还是吴国良去区文体广电局立项争取了15万元的经费,对安顺桥进行保护,去年6月修缮完毕。

把群众事当家事的吴国良在两委班子讨论村庄未来持续发展时不止一次提到,“汤丹镇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党员干部付出艰苦努力,不能扶贫项目安排做什么就只做什么,还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要等、不要靠,我们自己能打一点基础就自己打好。像罗天存这样的贫困村民还很多,大家要认真想想还有哪些事情村组可以帮助到的就一定要去做。”

村党支部书记没打算只干一茬,吴国良牵肠挂肚想把产业也发展起来。他带领村民去昭通巧家县金塘乡了解桑蚕养殖、到东川区铜都街道大寨看羊肚菌等种植项目……由于土地少,种植一般作物不一定赚钱,经过好几轮研究讨论,村里决定试种两种经济作物,一种是草莓,一种是今年雨季要种的青花椒树。

中河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大有受命试种2亩草莓,从去年8月开始买苗、架大棚、栽种、压羊粪到病害管理,吴国良都和他一起干。王大有说,吴国良经常夜里10点给他打电话,“他从网上查到要选哪种草莓苗,在哪里买,有了病害怎么治”“他让我好好干,遇到困难他来想办法。”草莓挂果后,凡尝到的没人不夸赞,王大有今年发动其他农户一起种:“国良说了,等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搞起农家乐,卖给来度假摘草莓的人。”

可亲可敬可学的扶贫标杆——追记东川区优秀共产党员吴国良(三)

《云南日报》连续3天头版刊文追记吴国良:他的事迹激励后人

云南日报版面截图。

从小江干热河谷向位于大山深处的汤丹镇进发,山高、坡陡、谷深、地贫。“地远山险,民生艰难”的印象一次次让人震颤。

更加震颤心灵的瞬间发生在汤丹镇政府会议室。5月22日下午,第一场吴国良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报告人张敏回忆起表弟吴国良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感人的细节让台下的人们泪眼婆娑。

吴国良走了一个月,他身边的人们还是接受不了,心里迈不过那道坎。

分管扶贫的副镇长周明前两天安排工作时脱口就叫“国良”,办公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周明心里刺痛得说不出话来。

汤丹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申云武说起吴国良,几次掩面而出。他抹干泪后说:“我们干事要干一桩成一桩,不能让逝去的同事失望。”

吴国良瘦弱的父亲吴正云已经回到村组干部岗位,投身村组脱贫项目建设,他说:“牺牲前,他是我的儿子,牺牲后,他是我的榜样。”

不忘初心忠诚奉献

汤丹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200米。夜里,从铜都街道向西北方向眺望汤丹镇,山巅那一片灯火阑珊处,宛如一座“天空之城”。

在历史的记忆里,这座“天空之城”就是精神伟力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将东川铜矿开发列入全国重点建设项目, 1958年5月有“亚洲第一大”之称的二二二选厂在汤丹破土动工,3225米的矿山之巅大井架上写着“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十六个大字,成为60年来一代代东川矿山建设者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写照。

有过辉煌历史的东川区,后来陷入了资源枯竭的困境,东川、汤丹一度成为深度贫困的代名词。这让东川人尤其是新一代东川人倍感“纠结”,一方面,他们为那段光荣历史而自豪,另一方面,骨子里传承矿山人奋斗基因的他们竭力想知道,新时代凝聚、引领他们苦干实干的精神动力在哪里?

这种“纠结”在吴国良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吴国良常给身边人讲述东川的历史,曾带同事周有才去寻找明清时期开发的矿洞遗迹,曾为汤丹镇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工业型特色小镇付出心血。周有才感触地说:“国良对家乡真是满腔热情。”

东川区吹响2018年全面脱贫攻坚的号角时,吴国良和同事们就像前辈们一样,忠诚担当不忘初心。他们喊出了“头顶青天立壮志,脚踏云海誓脱贫”的声音,在大山深处激荡起久久的回响。

吴国良和周明一起探讨过:“我们生于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我们能够投身这场脱贫攻坚战,带领山区老百姓一家一户建盖起稳固安全的住房,可以说中国人千百年一直渴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梦想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实现,而且我们亲自参与、亲眼见证,这辈子就足够引以为傲了。”

区委书记胡江辉认为,把青春、才华、智慧和忠诚献给东川扶贫事业的吴国良身上体现了东川扶贫干部“越是艰难困境越是敢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越是面临挑战越是能够忠诚担当、奋勇争先”的精神品质。胡江辉说:“吴国良的精神品质带动升华了东川区整个干部队伍的世界观,告诉了我们为谁脱贫,为谁工作,告诉我们怎么工作,让我们拥有坚强的斗志和无穷的战斗力。”

热情似火激励后人

吴国良的办公桌上,静静放着最新一期《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金发放汇总表》和《农村危房改造口袋书》,仿佛主人只是刚刚离开。

这间办公室里,人们来来往往,繁忙如昔。有时,有人驻足在他桌旁,黯然神伤一会。吴国良去世后,更加全面激发汤丹镇乃至东川全区党员干部群众的斗志,全镇脱贫攻坚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接替吴国良主持汤丹镇扶贫办工作的副主任马绍雨,把精力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汤丹镇即将组织15个村45个小组2289户8266人进行易地搬迁城区安置,这个项目工作量排全区第二,项目进度对全区影响巨大。马绍雨早早算好明白账、时间账和群众“满意账”,“国良交代过,雨季即将来临,这些项目工作只能朝前抓。下村督促和核查一点都耽误不得。”

东川干部群众争相把学习吴国良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从小江炎热河谷到“滇中第一峰”东川雪岭……吴国良的事迹传遍村村寨寨,激励着县乡领导、村组干部、驻村队员、大学生村官和基层党员干部,扎根脱贫攻坚战场一线用肩膀挑起责任,用行动践行誓言。

有一次,梨坪村党支部书记周有才跑来问吴国良:“吴支书,如果一家人都不同意参加农危改,该咋个做工作?”吴国良告诉他:“你观察夫妻两个哪个在家里管事多,你就主要做那个人的工作,做通这个人工作基本上一家人就都能做通了。”

吴国良的中学同学黄发富去年下派姑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下派前吴国良和他交流,到村里开展工作要放得下身段,解决村党组织软弱涣散首先要抓班子、抓团结、抓正气,“既要多听取各方意见,也要自己会拿主意才行”,这让黄发富受益匪浅,村组工作开展迅猛。连续3年没有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姑庄村现在争取新建6个村级活动室、2个小组串户路和村卫生所,2个村组已经全面消灭“土墙房”。

现场办公、蹲点抓项目、白天督战晚上做案头工作,善抓群众工作突破口……吴国良在实际工作中琢磨出消减难题、化解矛盾的办法和善于将党建融于扶贫中心工作,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思路,为继续在一线的战友们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罗雄说:“现在我们再艰苦再困难,只要想起国良笑呵呵的模样就觉得没有什么撑不住,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埋头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