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們的新金融佈局,救得了中小銀行嗎?|馨金融

滴滴们的新金融布局,救得了中小银行吗?|馨金融

美國管理學家亞德里安:市場在不停變化,企業所在行業的利潤來源區也不停在變,企業必須隨著利潤區的變化而變換自己的企業設計和盈利模式。

—— 馨金融

洪偌馨/文

1

上週,滴滴上線“滴水貸”。

滴滴大舉佈局金融業務並不令人意外,在接連拿下支付等牌照、又專門成立汽車服務平臺對整個金融業務鏈條進行了梳理之後,滴滴推出新產品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實上,馨金融去年末也做過預判,金融產品會內嵌進很多交易環節,只要有流量和數據,介入金融業務幾乎是個必選項。

尤其是像滴滴這種橫跨出行、汽車交易、汽車金融、甚至還有無人駕駛等領域的大汽車生態巨頭,金融可以滲透的環節也就更多。

而從結果來看,滴滴此次推出的“滴水貸”相比以往圍繞汽車交易提供汽車金融服務也邁出了另外一步——“滴水貸”完全是針對C端用戶提供的信貸產品,相比汽車金融的範疇擴大了許多。

不過坦白講,“滴水貸”在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方面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創新之處。和大多數在線信貸產品一樣,主打“實時審核、極速到賬”。運營方面,大概是因為產品還處於上線的早期,主要是通過白名單的形式在小範圍測試。

根據馨金融實測,申請內測的入口被隱藏得非常深,用戶需要點擊用戶錢包-保險-借錢進入到三級頁面才能點擊申請。

滴滴们的新金融布局,救得了中小银行吗?|馨金融

在合作模式上,就“滴水貸”這款產品而言,滴滴充當的主要角色是導流和數據提供方,而後續開戶、風控、放貸、催收等環節都由新網銀行負責。“這就是一個大流量平臺的導流合作。”相關人士如此總結到。

據馨金融瞭解,儘管風控的重頭放在銀行端,但滴滴也會利用手中的數據做一次初步篩選。目前,“滴水貸”所開放的白名單範圍還非常有限,而銀行方面的通過率也不太高,雙方仍在磨合當中。

目前來看,這大概也是監管明確了聯合貸款規則之後帶來的好處,互聯網公司和商業銀行不用再遮遮掩掩,一切嚴格按照規則來,一方有流量,一方有資金,自然走到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經過前兩年的試水,這種合作模式受到了銀行以及流量平臺們的歡迎。

以某互聯網銀行與其他銀行的合作為例,一方面,該行作為平臺方分成的利潤可觀,通常可以收取5%左右的服務費,如果按照平均18%左右的利息來算,銀行可以獲得12%左右收益。考慮到目前該貸款的資產質量比較優質,壞賬率只有千分之幾,所以銀行方面的收入也相當可觀。

2

跟一些朋友聊這個事兒的時候,大家感慨,新金融領域現在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最早的參與者們紛紛後退,從P2P到新金融巨頭(傳送門:誰的新金融);而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生力軍則接棒往前衝。

傳統金融機構有牌照、有客戶,如今只是轉換思路,加速了對金融科技的應用。再加上,現在商業銀行越來越倚重零售業務,正好又是金融科技最適合的應用場景,轉型只是順勢而為。

攤開各家2017年報來看,轉型最為激進的是平安銀行。2017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以24%的資產佔比,貢獻了44%的收入與68%的利潤。業內有人稱,這是一場不惜犧牲對公業務的零售“大躍進”。

“零售之王”招商銀行自不用說,2017年,招行的零售金融業務營業收入1062.21億元,同口徑較上年增長8.49%,佔全行營業收入的51.29%;稅前利潤475.95億元,同比增長7.94%,佔本公司業務條線稅前利潤的56.52%。

除了招商、平安、興業、浦發、光大等等這些原本就在零售業務方面投入較大、業務形成規模的銀行之外,一些中小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以及新型的互聯網銀行,同樣想要踏準這一波零售業務爆發的節奏。

背靠騰訊的微眾銀行、前述與滴滴展開合作的新網銀行都是很好的例子。

前者依靠超級平臺的流量優勢,憑藉一個貸款產品“微粒貸”就能夠在業務規模與盈利能力上與大型城商行的整條零售業務線先比肩;(傳送門:《微粒貸存量破千億》)後者沒有藉助股東資源,而是利用嵌入各種消費場景的方式提供零售服務。截止到2018年2月1日,新網銀行交易客戶數突破千萬,信貸餘額突破200億。

當然,互聯網銀行基於本身的“輕模式”很容易通過與流量方、場景方合作的方式獲得發展,但其實,一些中小型的城商行、農商行對於這種合作模式的渴望更加迫切。

對於這些中小銀行而言。過去受限於網點少、跨區難等因素,零售業務是它們難以介入的一塊領域。但現在,借力互聯網,以及互聯網巨頭,這種擴張成為了可能。

更何況,只要有一家銀行通過這種模式嚐到了甜頭,所有銀行都會看到這種示範效應。

除了以新網銀行、微眾銀行為代表的新型民營銀行,包括杭州銀行、上海銀行等等在內的城商行、農商行等都在積極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希望借力擴大自己的業務版圖。

3

當然,關於這種趨勢,跟一些朋友探討時,大家的觀點也分為了兩派:一些人認為商業的發展還是應該有邊界,尤其金融是一個的領域專業門檻極高的領域,如果控制的不好,可能又會出現新一波的行業亂象。

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風控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數據,互聯網巨頭手握著一手數據和優質場景,這些資源可以拓展過去銀行做的不好的領域,比如,在零售業務和供應鏈金融方面等。

就我個人看來,更傾向於後一種觀點,更積極正面一些。但我也確實感受到了一些不太好的苗頭,比如,互聯網巨頭對於數據和流量的日益壟斷,讓很多金融機構趨之若鶩,這就難免在合作的界限和尺度上把握不準。

如果過度依賴互聯網巨頭的數據,而缺少自己對風險的判斷能力,一旦規模過大,潛藏的風險也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實上,已經有多位銀行業人士告訴我,在與巨頭的合作中,很多小銀行把控風險的能力都很弱,所謂風控只是走個形式。

然而,過往無數次經驗告訴我們,新金融行業的發展本來就是一面在模式上創新,一面也要應對伴生的新風險。只是,希望這一次,持牌機構們的試錯與糾偏可以更快速一些。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