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去了解下1812年北美第二次独立战争么?一个新生的国家应该如何理性地崛起?

lee查尔斯

记得木叔在几年前学习“战争史”的时候,英美战争是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正如这个问题所言,两个曾经兵戎相见,甚至烧了对方首都的国家,怎么能在短短100年成为盟友?现在想掰都掰不开呢?这个话题确实有意思,也很有现实价值。

(图为英美战争形势图)

英美战争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第一,这是美国第一次主动侵略并被火烧首都的失败案例。

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是美国鹰派势力对欧洲集中注意力打拿破仑战争,而波及到美国的一次转移视线的轻率之举,也是其主动进攻英国法国加拿大领土的战役。这是美国扩张主义的最初体现。美国人少了英国在加拿大的首都多伦多的政府建筑,英国人随后也烧了华盛顿的总统府和国会,总统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白宫”这个名字之所以存在,就是战后用白漆重新粉刷的结果。

(图为美英战争中白宫被烧)

这次战役让美国人侵略没有得逞,并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是美国近代史上比较Low的案例。但这次战役后的200多年间,美国本土再没有外敌入侵,直到2001年的911事件。

第二,战争激发了美国人的民族感情,美国国歌就在这个时期诞生。

在战争中,一名叫克伊(Francis Scott Key)的诗人看着英国和美国交战,爱国热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麦克亨利堡战役上,虽然美国国旗被炸弹打的伤痕累累,但依然高高飘扬。这让诗人诗兴大发,于是他在随身携带的一封信的背面即兴写了一首诗。

因为他也算名人。特别是他和美国总统麦迪逊还认识。战后这首诗就成了名作,后来被人谱成曲子,叫“星条旗”而广为流传。这也是美国当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了。终于在1931年,美国国会宣布,这首被谱成曲子的诗成为美国国歌。

(图为美国国歌之父的介绍)

有趣的是,国歌虽然诞生在抗击英国人之际,但曲子却来自英国作曲家。美英的这种关系也真是挺有趣的。

第三,战争改变了美洲版图,统一的加拿大逐渐成型。

由于美国人打得太猛,除了英国的加拿大领地被美国人洗劫之外,法国的加拿大领地也被洗劫了。本来英国和法国的加拿大领地彼此间还有矛盾呢,毕竟双方当时在欧洲打得不可开交,但美国人一来,双方就共同对美了。战争导致英裔加拿大省和法裔加拿大省联合,最终组成加拿大自治领,一个统一的加拿大逐渐成形。

美国人在战争前还叫嚣要吞并加拿大,没想到战争打出了一个北方比自己领土还大且统一的邻国。

第四,美国人学会了韬光养晦,一门心思谋发展。

战后,美国人几乎就不对外用兵了。开始发展自己的孤立主义传统。比如门罗总统在1823年提出了著名的《门罗宣言》也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一是强调西方别来侵略了,二来告诉他们,美国也不对欧洲多管闲事。直到势力强大后才主要以美西战争的形态开始染指美洲其他国家事务,而这时的美国不是80年前的美国了。

政治上韬光养晦之外,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工业,赶上了蒸汽革命和铁路革命的高潮。纵观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铁路修建、蒸汽轮船从美国驶往欧洲的成熟航线等,都让美国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成了后来美国称霸世界的基础。

第五,意识形态的进步与协同,是英美合作的前提。

刚才木叔说了,美国人和英国人的英美战争其实主要在于美国的扩张主义政策,虽然战争没有让美国目的实现,甚至首都都被人打下而蒙羞,但美国人吸取教训。从美国的各种历史课本和研究学者的态度上看,对这场战役都能有个公平的态度,不会因为自己是美国人而避讳什么。

此外美国和英国后来都进入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发展道路,强大的议会制约保证了不会再存在这种贸然的战争状态。英美都对过去进行了洗心革面式的反省,彼此的意识形态由此得以进步。比如美国国歌还可以由英国人约翰·史密斯谱曲子就是一个例子。

反观后来在一战和二战前战争策源地的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有英美这种对本国历史的反省,基本上就是盲目的乐观和自大,这种意识形态不仅不进步而且是停滞甚至退步的,当然与美英发展相比更加落后,战争结果也不言而喻。

第六,崛起的大国也要相时而动。

美国随后的崛起,其实是相机而动的结果。该国在美英战争后蛰伏了几十年,美西战争算是有一个肇始,但这场战争无论美国人在能力和气势上都注定与上次对英国的战役有本质区别。西班牙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所以美国人看准时机,让自己在战争中赚了一笔,也打出了威信。

此外,一战二战是美国相机而动的最好体现。美国没有忙着参战,也是在战争期间观察风向,找准有利的时机才会参与战争。以相对较小的投入收获了比较大的战果。

其实在美英战争期间,美国就希望当时欧洲大陆的拿破仑战争能让自己谋利,毕竟英法等欧洲国家混战伤不到自己,反而能赚战争财。但美国人随后的冒险侵略加拿大的举动却让自己陷入极大被动,导致战争失败。一战和二战前的情况类似,不过美国人显然吸取了教训,相机而动才奠定了战后的地位。


木春山

1812年独立战争概况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又称1812年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兰湖战役、巴尔地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谈一下关于美国的理性崛起

从1812年的第二次独立战争明显能够看到是美国意欲向北扩张的一个结果,但是美国以失败告终,并未达到理想的目标。之所以美国会主动进攻英国,可能是为了借助第一次独立战争胜利的冲劲儿再给英殖民者一击,但是忽略了独立之初国家的弱小性,当然也给了美国一些教训,尽管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国际影响,但是对于刚独立的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国内的发展,当然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但是美国从一开始的建国之初,领导人就意识到绝不能够卷入欧战,当然也不主动参与,而是一心一意在本土搞建设。这样一种早期国家的“孤立主义”思想源流便慢慢形成了。

1823年,门罗总统发布了《门罗宣言》,大意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欧洲国家不应该再对美洲进行殖民或者干涉,说实话,言外之意就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当时的门罗宣言并未将美洲国家放置于一个与美国平等的地位。

此后这样的一种孤立主义的外交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和灵魂。历届政府致力于在北美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事实上证明,不参与欧洲事务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欧洲国家之间的较量和战争造成的彼此损耗直接导致了美国的崛起。一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那时尽管美国也属于战胜国,威尔逊企图在巴黎和会推行其关于世界的想法,但是欧洲国家不买账,只能选择再开一次华盛顿会议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可见一战期间,美国还无法与欧洲国家匹敌,充其量与他们平分秋色,各自占据利益分区。一个在大西洋,一个在太平洋。

二战之后角色的转变

美国真正翻身的时候是在二战时期,与苏联都属于超级大国的范畴。美国充分抓住了两业革命的成果来不断增强本国实力,外加战争的诱因,对美国经济的刺激,因此二战之后美国的实力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已经遥遥领先,因此可以说,此时此刻的美国已经崛起。美国对欧洲和亚洲的国际事务甚至是世界格局都有了一定得发言权和决定权。

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经成为了“世界政策”,就是放眼世界。并对两极格局中的另一极苏联进行遏制,图谋世界的霸权。

总之,虽然独立初期的美国不是特别的理性,但是后面所实行的孤立主义政策是美国拥有当今世界地位必不可少的要素和原因。


青年史学家

我说一下我的见解:若这个国家是一个从宗主国独立出来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应该拉拢周边各国,给宗主国施以压力,也可以安抚宗主国,获得名义上的自治权,实际上独立;平民都不喜战争,所以应该避免战争,尽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刚经过独立战争的国家经济受损,应该迅速实行新的政策,使经济复苏;外交上要实行和平的政策,最好拉拢几个强国当盟友,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军事上,若一些小国,仅仅只需要警察而已,只需要向各国进口武器之类的,若是大国,如新中国,就应该马上迅速造出威慑世界各国的武器(比如新中国的原子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