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的回族醫生

安致華大夫,和其他回族同胞一樣,善良,義氣,誠信,令人敬重。

1964年,安致華在新疆衛生學校畢業後,在榆中縣城關公社衛生院當了一名醫生。在衛生院,安大夫醫術硬,醫風正,為人和藹,口碑極好,深受患者的尊敬。

1968年初,楊家莊大隊革委會的史景玉、馬永貴、王瑜商量決定,把公社衛生院的人才安致華大夫“挖”到楊家莊大隊來,建立大隊醫療站,安大夫得知楊家莊沒有醫療站,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後,毫不猶豫地來到了楊家莊。到了來年春天,醫療站成立,開始為群眾治病。安大夫的家由北關大隊遷到張家莊,成了莊上唯一的回族人家。

醫療站,是村級醫療衛生人才成長的搖籃,在這裡工作的季秀英,逐漸成長為一個擅長婦科的優秀鄉村醫生,張建中考取了行醫證。醫療站為每個生產隊培訓一兩名具有簡單醫療技能的衛生員,協助醫療站開展衛生防疫宣傳,普及衛生知識,為生產隊的群眾提供簡單的醫療服務。

從1969年到1981年,十三載,“小病不出村”,大隊醫療站做到了,安致華大夫功不可沒。

1981年,實行包產到戶,醫療站由安致華大夫和季秀英大夫承包,安大夫在自己的家裡建了診療室,成了一名個體醫生,繼續為村民治病。一般情況,安大夫在家裡接診,遇到急診或患者行走不便,就身背印有紅“十”字的出診包,騎上自行車出診。

安大夫遵守國家法規,始終從正規渠道進藥,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群眾花小錢,就能放心治病,像流行性感冒,用傳統的幾樣西藥搭配,花幾塊錢,就能治癒。對患者,安大夫佈施人道,不分貴賤,一視同仁,面對經濟困難的患者,醫療費實施減、緩、免。

謙虛求實,謹慎行醫,是安大夫一貫的作風,從醫至今,從沒發生一起醫患糾紛,深得周圍群眾的信任與尊重,縣城、外鄉的病人慕名而來。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安大夫的診療室承擔著為張家莊、郝家莊兒童接種疫苗的義務。接種時節,安大夫總會苦口婆心,耐心解釋預防接種的益處,讓家長帶著孩子來接種。

活到老,學到老。每天晚上看過了央視的《新聞聯播》,安大夫總要學習一會兒,讀醫學典籍,看新出版的醫學雜誌,不斷提高業務知識水平。

從醫療站到個體醫療室,半個世紀的時光,一萬八千多個日子,安致華大夫以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為張家莊及周邊幾個村子的數千名漢族群眾,解疾苦,保安康,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張家莊、楊家莊、郝家莊、景家莊,甚至是遠一點的南坡灣,幾個莊子的大人小孩都認識安大夫,年長者敬重地稱他安大夫,年輕人親切地稱他安爸爸,小孩呢,快樂地稱他安爺爺。

安大夫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精湛醫術,無私地奉獻給了漢族群眾,他沒有專業技術職稱,沒有財政工資,沒有高收入,但對當初離開縣城來楊家莊大隊醫療站、落戶張家莊的選擇,無怨無悔,他愛這裡的漢族群眾,愛這裡的一方水土,愛鄉村醫生這個職業,古稀之年,一如既往,接診出診。(張建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