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褐斑病防治正当时!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需谨慎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又称柑橘褐斑病、柑橘棒孢霉叶斑病、棒孢霉斑病。橘棒孢霉褐斑病是一种落叶性病害,引起大量落叶和枯枝,降低产量。该病在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侵染当年生成熟嫩梢和果实。病斑圆形或不正圆形,大小3~17(mm),一般5~8(mm)。发病初期,在叶面散生浅色小圆点,后渐扩大,形成穿透叶两面、边缘略隆起深褐色、中部凹陷黄褐至灰褐色的典型病斑,此斑外缘具明显的黄色晕环。一张叶上,常出现病斑一至数个,少数叶多达十余个。

在柑橘溃疡病发生区,两者病斑易混淆,应注意区别。天气潮湿多雨时,病部长出黄褐色霉丛,即病原分生孢子梗和孢子,病部黑腐霉烂。气候干燥时,病叶常卷曲、焦枯脱落,严重时整枝枯死。

由于品种不同,上述症状的表现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果实和梢上的病斑近圆形,褐色内凹,大小2~4(mm),病斑外缘微隆起,周围无明显的黄色晕圈。果上病斑较光滑,木栓化龟裂程度小或不裂开,隆起度无溃疡病斑突出,中部凹区较宽坦。

柑橘褐斑病防治正当时!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需谨慎

发病规律

1、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叶和落叶上越冬,翌年通过气流传播,蔓延。感病植株自3月下旬开始出现嫩枝、嫩芽发病,随即引起大量落叶、枝梢枯死。本病在春末夏初发病最重,高温季节发病较轻。

2、病害发生轻重与寄主生长阶段和树龄有关。一般柑橘春梢、成熟叶片受害较重;夏梢及嫩叶受害较轻,以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发病最重。20年生以上的大树或老树发病普遍;幼树、壮年树很少发病。

3、栽培管理差、其它病虫为害重的,以及地势低洼、积水,果园郁蔽、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较重。

药剂防治

1、预防:棒孢霉褐斑病重在预防。在感病比较严重的果园,新梢刚展开1/4-1/2的时候就开始打药预防,保护春梢(病害发生特别重的可以在春梢接近完全展开后增加一次喷药)。根据发病程度,全年喷药3-6次。即3月中上旬至5月上旬前连续2-3次喷药。5-7月上旬温暖多雨时节,连续2-3次喷施杀菌剂,每次相隔15-20天。8月根据病情再喷药1-2次。预防用药可选用代森锰锌、铜制剂、咪鲜胺、吡唑·代森联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