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诸葛亮事必躬亲,曹魏首席智囊却传帮带带出一堆人,高下立分

蜀汉诸葛亮事必躬亲,曹魏首席智囊却传帮带带出一堆人,高下立分

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身边后,像是迎来了财神,“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越做越大。可是荀彧跟诸葛亮不一样,他不是全能的,不可能出现在曹操需要的所有位置上。

所以,后来的征战中,曹操大多数时候把荀彧留在后方,因为只有荀彧坐镇后方,他才能完全放心。

可问题是,曹操身边也要有参谋啊!

在蜀汉,所有的军政大权都被诸葛亮一个人独占,智慧的谋臣几乎插不进来。荀彧不一样,他向曹操推荐了许多重要谋士,这些人成为了这个庞大阵营的多核CPU。

蜀汉诸葛亮事必躬亲,曹魏首席智囊却传帮带带出一堆人,高下立分

曹操一次出征前看了看留在后方的荀彧,皱着眉头问他:“你说谁能代替你为我在前线谋划呢?”荀彧笑道:“大有人在啊,我侄子荀攸,还有钟繇他们都可以!”曹操点点头,开始重用这两个人。

之前提过的戏志才,还有郭嘉都是荀彧推荐的,包括后来的一代枭雄司马懿也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

蜀汉诸葛亮事必躬亲,曹魏首席智囊却传帮带带出一堆人,高下立分

曹操的其他谋士在荀彧面前都是些小字辈,荀彧这样的老成持重的老智囊,把这些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一个一个扶植起来,并让曹操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

这就叫传、帮、带,注意人才梯次的培养,以至于人才不会断档。荀彧这种人才培养的眼光,客观上讲比诸葛亮要强很多。都说后来“蜀汉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可是历数蜀汉的谋臣,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谁呢?这都是不考虑人才培养而造成的恶果。

这些小字辈的谋士,对荀彧也是充满了敬意,因为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副长者风范,毫无做作之态。

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后,袁绍知道由于自己的犹豫,走错了一步棋,让曹操占了先手,为了挽回政治上的劣势,对曹操的挑衅变本加厉。

当时曹操虽然有皇帝在手,但是日子并不好过,东面有吕布,南边有张绣。而前边提过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

这就让袁绍更加得意起来,他写了封言辞傲慢的信给曹操,成心羞辱曹操。

曹操阅后大怒,拍案而起,随曹操一起征伐张绣的钟繇最害怕,因为主公作战不利,随战的谋士、将领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蜀汉诸葛亮事必躬亲,曹魏首席智囊却传帮带带出一堆人,高下立分

钟繇怀着一颗不安的心来问荀彧,主公是不是因为对张绣战败一事,才这么恼怒的。荀彧摇了摇头,看来钟繇还是不了解曹操。

荀彧安慰他说:“主公是个聪明人,他不会追咎那些往事的,他发怒是出于别的原因。”钟繇听到荀彧这样说,一颗上蹦下跳的心才放下来。

荀彧知道曹操此时也正郁闷着,所以特意来瞧瞧他。曹操见荀彧来了,把袁绍的书信给他看。

荀彧看了书信,听曹操说道:“现在讨伐袁绍没有正当理由,而且咱们也打不过他,你说咋办呢?”荀彧一下子明白了曹操郁闷的原因,就像一个低年级的孩子,老受高年级学生的欺负,想打还打不过他,郁闷啊!

荀彧笑道:“自古成败,靠的是才干,而不是强弱,有才的人虽然暂时弱小,日后必会强大,而一个凭借机缘巧合获得强大势力的人,即便再强大,也会衰弱的。刘邦和项羽的例子足可以证明。现在能跟主公您争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外宽而内忌,用人疑心,而主公您唯才是举,这就是胸襟度量上的胜利。袁绍迟重少决,总是事后才明白事情的关键,主公您能断大事,应变无方,这是谋略上的胜利。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主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愿意为您争相死战,这是武力上的胜利。袁绍凭世代的恩禄,他的那点智慧和名誉,都是外人看他有势力臭捧他的,所以在他身边多是那些小人,而主公您诚心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做事谨俭,赏赐有功者无所吝惜,所以天下忠正之士都愿意来投靠您,这是道德上的胜利。您以四胜辅天子,况且正义在主公您这一边,谁敢不从?袁绍就算再强,能有什么用呢?”

大家前边都读过郭嘉的十胜论,和荀彧所说的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和荀彧相比,郭嘉的话对曹操的赞扬多少有点过分,而荀彧的四胜论,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荀彧善于抓住事物最为关键的部分,并且用最简洁的,毫不虚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也是曹操最喜欢的聆听方式。

曹操听到荀彧的分析后大喜,荀彧见他恢复了信心,便又说了攻占天下的顺序:“在北方,如果不先解决吕布的话,河北之地就不好打下来。”曹操不住地点头,说道:“是啊!我所担心的,是我去打吕布的时候,袁绍会趁此从后边袭击关中,连带勾结羌、胡地区的少数民族,最后给蜀地的刘璋一些好处,让他们都来找咱们的麻烦,我就不得不独自对抗拥有天下六分之五的诸侯了,那时咱们该怎么办呢?”

荀彧心中好笑,袁绍怎么会想到这一步呢?曹操想得实在是太多了,可是荀彧也不好责怪想法一直很怪且很多的曹操,因为这种可能性,在理论上确实是存在的。

蜀汉诸葛亮事必躬亲,曹魏首席智囊却传帮带带出一堆人,高下立分

荀彧分析道:“关中的诸侯很多,有十多位呢,其中以韩遂和马超最强。他们看到山东地区的争斗一开始,必然会各拥其众坚守自保。我们现在就派出使者去和西边的诸侯联合与示好,虽然这种关系不能维持永久的安定,但是却可以在您平定山东的期间,让他们按兵不动。我推荐钟繇去做使臣,让他全权负责西路,那样的话主公就可以无忧了。”

后面发生的一切基本上都是按照荀彧的构想实现的,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曹操放弃了外线,把全部兵力集中在袁绍腹地的内线作战,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占据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袁绍果然没有与西边的诸多诸侯联络,而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征伐公孙瓒上,他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可是大片的土地掌握在一个没有能力控制的人手里,未必是件好事,就跟一个将就当当乡长的材料,你非让他做省长试试,那不出乱子才怪。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集齐了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攻击许昌,彻底统一北方,以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一个能力有限的人,却有着超大的理想,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来势汹汹的袁绍让许昌城内的许多人都惶惶不安,代表人物是孔融。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大多数人知道这个人大概是因为一个成语,即“孔融让梨”,所以大部分人知道的孔融是一个比较善良,懂得尊老爱幼的人。

正史上的孔融,在政治上并无多大建树,是一个比较平庸的人,在历史上他给笔者的印象是嘴比较损。

他幼年时和洛阳的名士李膺见面攀谈,李膺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就向另一位名士陈炜介绍他,没想到陈炜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怎么样。”这话的意思原本是教育小孩子,不要仗着聪明就恃才傲物,太骄傲了。

可是孔融就受不了,他马上回击道:“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了?”弄得陈炜很生气。这就是孔融!三岁看老,从小就容不得别人半点批评,人家说什么就一定要把人家顶回去。

这个臭毛病一直延续到他到曹操身边工作,身为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和王粲等人不同,孔融看不起出身宦官之家的曹操,而且时常奚落他。

比较著名的一次是建安七年(203年),那时曹操刚把袁绍打败,攻破邺城后,曹操将袁绍的次子袁熙的老婆甄氏赐给了曹丕。这事本跟孔融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孔融却给曹操发了一封书信。

这封书信原原本本地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中,信上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公您这是效仿古人啊,可喜可贺!”

曹操也是饱读诗书,《史记》上说武王把妲己给杀了啊,没听说武王还把妲己赐给周公旦啊?回到许都后曹操向孔融请教,孔融笑道:“妲己是大美人,武王才没有这么傻把她杀了呢,送给周公旦那不是两全其美吗?哈哈!”

曹操知道自己被耍了,孔融这是在嘲笑自己贪恋美色。从此之后,曹操就恨上了孔融,想方设法找人给他收集罪证,终于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将其下狱处死。

但是孔家人就是牛,孔融的两个幼子听到父亲被抓的消息,依旧在下棋,毫不惊慌,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不逃走,他们竟然泰然自若地回答:“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孔家人要的就是这个“范儿”,即便死了也不掉价!后来这两个幼子也被曹操杀害了。

可是有时光靠嘴上的功夫是办不成任何事情的。我们把话头拉回到建安四年,面对袁绍的攻势,孔融认为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都是智谋之士,为袁绍谋划,审配、逢纪,都是忠臣,尽忠职守,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兵,很难攻破。

因为孔融是名士,影响很大,他这么一说必然会影响曹军的军心,这时荀彧狠狠地瞪了孔融一眼,反驳道:“袁绍兵虽多,而军法不严。田丰刚烈而犯上,许攸贪财而不治。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敢却刚愎自用,袁绍把审配和逢纪二人留在后方,如果许攸家族犯法,这两个人必不能纵容他,不纵容,许攸肯定会叛变。至于颜良和文丑,一介勇夫,一战可擒!不足为虑。”

孔融从来没在嘴上输过给谁,但是面对荀彧的分析,没话了,因为他根本不懂政治,只是个嘴上厉害的竖儒而已。

荀彧的分析,彻底为曹营稳住了军心,曹操此时也有了战胜袁绍的信心,这信心是老成持重的荀彧给他的。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大胡子二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