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三)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三)

安康成為道教源頭地之一不是偶然的,除了原始文化背景外,地理文化也是一個重要促成因素。這裡山奇水秀,中藥材遍地,地沃糧豐,兼南北之長。山區的地質條件的變化較其它地域頻繁,滄海桑田的感覺,在這裡有時竟會在咫尺瞬息之間就會從實地得來,“觀天地法自然”的遠古先民在這裡容易悟出自然法則之道,變幻莫測的山區景觀甚至能使一些智者頓悟宇宙法則。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他的鴻篇鉅著《中國科技史》第四卷卷《天學》第一分冊中,為我們保存了北宋馬永卿(公元1115年)《蟥真子》中的一段記載,證實歷史上的安康對人們領悟宇宙法則的重要性。這段記載是這樣的: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三)

“楚老之言曰:“古今言天者多矣,皆無所考據,獨一說簡易可信。”《孫子》之言日:“終日在天中行止。”張湛注曰:“自

地以上,皆天也。此言可信。僕初未信其言。俄被差為金州考試官,行金、房道中,過外朝、雞鳴、馬息、女娟諸嶺,高至十里或二十里。然自下望之,豈不在天中行乎?後又觀《抱朴子》,言自地以上四十里,則乘剛氣而行。蓋自此以上,愈高愈清,則為神靈之所居,三光之所縣。蓋天,積氣耳。非若形質而有拘礙,但愈高則愈遠耳。若日自地至天凡若千里,僕不信也。”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三)

儘管前輩哲人已形成了“自地以上皆為天”的觀念,但馬永卿因非自悟而不肯信,直到他因任金州(今安康)考試官的

機緣,在房縣到金州的途中,從今平利縣境內雞鳴、馬息、女娟等山嶺的旅途感受中,實地領悟到了人“在天中行”的感覺,開進一步悟出了天是凝結的氣,它不像有形體的特質那樣有界限,而是天越高也就越遠。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馬永永卿在1115年左右領悟到的道理,公元紀年前安康人就可能早已司空見慣而成為常識,所謂謂“楚老之言曰”是也。

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餘部攻陷興安(今安康市),楚軍水師統領周有全率數十艘戰艦從湖北赴興安增援,行至白河冷水時,一尊大炮從戰船滑落漢江,打撈無著。當第二年周有全又經過大炮沉落處時,看到去年還怒濤洶湧的險灘已是一片平波“河聚石停,已成崖岸”,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於是這位水師統領作了一篇記敘他這段感受的《授興安郡道中遺炮記》,展示了安康地理文化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影響,其文曰: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三)

嘗思人之顯晦有其時,物之隱見有其地,如如刀飛化鴿,劍成龍,古人所以因地而志奇也。

漢江自漢中下泊鄧那,其中急滿似新,列石如矛,舟行者發發。西上數十里南岸,名觀音誰,為秦白河所屬,石夾激,岸遠水曲,凡潮流引,舟必側行,亦一險途。

歲遷成冬,發陷興安,楚疆邊成嚴正餘率機率戰數十,往興口以扼楚回。軍急星火,風雪遄征,初不問舟穿石□□□也。

適負蟀者用力過,致一舟傾側,荔平炮一尊沉淪江底。水勢溝湧,善泗者亦無計探取,逐揚□口。未幾,興安復,即飛口來

麥秋,漢中有警,仍率師西征,漢水盛漲,亦未能前地。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三)

秋末□□,復經此灘。則見沙聚石停,已成崖岸。昔之怒濤曲□,今為平波口道矣。鄉人僉曰:“上下蟀舟,不復如之蹙眉”。餘慨而嘆曰,斯炮也,口□振威,蕩平□寇,而幽潛水標,蕩平險途。此後鎮水石之兇鋒,保帆檣之安穩,亦可謂勤發王事,功及民問,不負蕩平之名矣!

蓋行藏有其時,亦有其地。斯炮雖沉沒,仍木沉沒。□吾儕抱忠義之心,豪俠之氣,功若建千當時,名自垂於後世,高

富厚祿又何所計哉!信□滄海桑田,斯炮或後見於世,亦尤人之隱晦顯達自有其時。後之同志者,亦將有慨於斯她,筆

為之記。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