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據《金蓋心燈》和《龍門傳戒譜系》記載,自從龍門祖師丘處機於白雲觀羽化以後,即開創並私密傳授龍門戒法,從第一代律師趙道堅到第六代律師趙真嵩,都是秘傳戒律。且從趙道堅律師而後亦都未居住北京白雲觀,而於各地隱修秘煉,單傳私授,鮮有名於世而弘宗闡教者。直到第七代律師王常月才來京改私傳為公開傳戒。方丈是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的稱謂,《莊子·天下篇》中說:“方,道也。”《大戴禮記·本命》中說:“丈,長也。”即對有道長輩的尊稱。方丈具有開壇傳戒、普度弟子的職責,方丈的選拔也很嚴格,必須受過三壇大戒,德高望重、戒行精嚴、受全體道眾擁戴,始許選為方丈。《三乘集要》中說:“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祖師丘處機

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宋代著名全真道掌教真人以及執掌天下道教的宗教領袖。登州棲霞人士(今屬山東)。十九歲出家寧海崑崙山(今牟平東面),次年拜王重陽為師。曾先後在陝西磻西和龍門苦修達十三年,道功日增。因邱處機曾隱修隴州龍門(今寶雞市)山,故取名“龍門”。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行程35000裡,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返歸燕京,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其掌管天下道教,詔免道院及道眾一切賦稅差役,於是道侶雲集。玄教日興,遂在南京設立八教會並宮觀設壇作醮。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仙化於長春宮(原名天長觀),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元六年(1269年)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龍門派開山的祖師。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一代大律師趙道堅


金朝檀州(今北京密雲縣)人。原名九古,道號虛靜子。《金蓋心燈》載,大定十九年(1179年)師事馬丹陽,次年奉師命往龍門,拜師丘長春,乃改名道堅。後數年,往來於平涼間。二十六年(1186年)長春攜道堅居終南祖庭。不久,丘長春奉詔東行,留道堅,命改師李靈陽。明昌二年(1191年)丘長春東還海上,過掖城,又命道堅拜謁劉長生。未幾,劉真人又令道堅東歸山東棲霞,往投丘長春處,遂充任文侍,掌管經籍典故,來往信函。金宣宗興定三年(1219年)隨長春真人赴西域,行至賽蘭城,因病仙逝,享年59。元定宗五年(1250年)贈號“中貞翊教玄應真人”。道堅曾受戒律於丘長春,為全真教律宗第一代律師。


第二代大律師張德純


元末洛陽人。本名珩,號碧芝。《金蓋心燈》載其家世富有,喜與術士丹客交,講學不倦。後因家破病困,乃悟以前所行皆妄想,無益身心性命,遂棄家為道士。師事趙道堅,專精龍門派元旨,時年三十餘。侍師十八年,一無指授,而誠敬不移,道堅知其為道門人物,傳以心法。德純後隱華山,肩荷律教數十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羽化。為龍門派第二代律師。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三代大律師陳通微

名致中,號衝夷子。年)元末明初山東東昌人。據《金蓋心燈》載,幼時父母雙亡,往來羽流間,學正一驅邪祈禱之法,後遊華山,遇張德純,受授戒律,拜師入道。德純為改今名,自是苦志玄功,謹行妙德,闡揚道旨,愛度門人。後入青城山修道。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逝世,為龍門派第三代律師。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四代大律師周玄樸

名知生,號大拙,陝西西安人。初務農,躬耕自樂。元末大亂,不能安居,乃隱於終南山。後棄家入青城山,皈依陳通微。洪武二十年,受龍門戒法,遂與弟子數人隱居山中五十餘年,不入塵世。後將戒法傳與張靜定,又將宗派傳於沈靜圓。此後,張靜定一支仍稱龍門律師,而沈靜圓一支則稱宗師。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五代大律師張靜定


明朝浙江餘杭(今杭州市)人。原名宗仁。號無我。《金蓋心燈》載其世代業儒,精通性理之學。永樂年間舉明經,隱居不仕,講學於苕溪。父母雙亡後,棄家雲遊,參訪高人達士。至天台山入道門。精八元陽經及丹訣,著述頗多,皆譭棄。後遊青城山,見周元樸,慕其道德高尚,遂師事之,仍還天台隱居。景泰元年(1450年)周元樸遣徒召靜定至青城,授以龍門大戒。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逝世。是為龍門第五代律師。宗師沈靜圓,號頓空氏,江蘇句容人,正統十四年(1449)受教,隱浙江金蓋山,成化元年(1465)以教授衛真定,後無人見之者。第六代宗師衛真定,號平陽子,浙江嘉興人,受教後,雲遊各地,至於蜀,傳法與第七代宗師沈常敬,傳說卒於清順治二年(1645),住世二百有五歲。

第六代大律師趙真嵩


原名趙得源,號復陽子。明朝山東瑯琊人。《太上律脈源流》載其年二十,精通經史,博覽道釋要典。年二十五歲,父母雙亡,遂棄家出遊武當。至茅山閱道籍。遇張靜定,慕其道德,遂請皈依。靜定乃改名為真嵩,授受戒旨,嘉靖二年(1523年)至王屋山,精修法要,習大定三年,嗣是六通具足。崇禎元年(1628年)傳其道與王平,乃返天台,旋入王屋山而終隱。是為龍門第六代律師。宗師衛真定,明末清初嘉興石門(今屬浙江省)人。字元宰,號平陽子。《金蓋心燈》卷一載:其先世居華亭,宋末元初,正節先生開白社書院於石涇塘,遂家石門。真定生性魯鈍,但性至孝。既長,欣慕方外之遊,師事沈靜圓,乃從師至南宮,命名真定,授以宗旨,自是修道愈勤,毫無倦志。順治二年(1645)十月逝世,時年二百零五歲,為全真教龍門第六代宗師。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七代大律師王常月


為清初著名龍門派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長治人。 王常月生當明季之亂,慨然有出塵之心。中年時拜龍門派六世祖趙復陽為師。趙授以戒律,囑之曰:“成道甚易,然亦甚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切須掃除,依律精煉,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當。”王常月牢記其師振“宗風”之訓戒,毅然以振興龍門派為己任。(公元1656)奉旨說戒於白雲觀,開壇說戒凡三次,收弟子千餘人。三次公開傳戒,辭師後,周遊諸山間。八九年間學師二十八處,印証五十餘人。後隱居華山,刻苦修道。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秋,他北上京師,掛單靈佑宮。次年奉旨說戒於白雲觀,開壇說戒凡三次,收弟子千餘人。三次公開傳戒,不僅發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獲清朝統治者的保護和支持。這對龍門派的復興具有重大意義。他為順治帝所器重,賜為“國師”,三次賜予紫衣。康熙三年(1663年)王常月親率弟子南下,在南京、杭州和武當山開壇授戒。一時,南方道士紛至門下。由此,龍門派在當時整個道教日趨勢衰頹的情勢下,呈復興之象,併成為全真道中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一個支派。王常月本人也被譽為“中興之祖”。閔一得在《金蓋心燈》中稱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康熙十九年,傳衣缽於弟子譚守成而卒。後被康熙賜號“抱一高士”。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八代大律師譚守誠(字心月)

清代道士譚守誠,號心月,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性篤實,不苟言笑。為兒時,相貌不凡,嬉於庭,有紺發朱顏黃冠客,負蒲團策杖過其廬,見而異之於黃鶴樓讀書,有出塵之志。刊印的《留溪外傳》,卷十七有《心月道人傳》,載:“心月道人者,楚之酃縣人也,姓譚,名守誠,心月道號也。遍遊名山勝境,求訪高賢,歷參名宿,頗有得。一日遇王昆陽真人,相見如故,遂契合,偕往武當山中,傳秘密精義。操修二十餘年,無晷刻少懈。昆陽知其有所得,遂以龍門心印付之。囑曰:‘爾得吾道,當以度人為急。度一人證道,即積無量功德。於是守誠遊行天下,以救拔為主,委曲勸化,誘人於至道。叮嚀告誡,勿使墮落旁門左路也。後至江南,見江左人材濟濟,有根器者眾,乃止於江寧(今南京)城西虎踞山之隱仙庵設教焉。誨人以忠孝為本,以誠靜為用。其徒從者幾千人。康熙己巳歲(1689),語諸學人曰:‘吾將逝矣,當在某月日也。’至期,沐浴更衣,朝參上帝,說謁曰:‘一心靜極萬緣消,獨露真容月正高。自在希夷堪湛寂,龍門法律柏林操。’端坐而化。因得王常月衣缽,住持京師白雲觀。為龍門派第九代傳戒律師。


第九代大律師詹太林(字晉栢)

清康熙年間湖北麻城縣人。曾“屢應舉子業,以多病故,棲心玄學”。潛修道法,在乾元觀參玄。即昆陽王律師金陵行道之後,其嗣心月譚律師以先生為入室高弟。四十九歲,至吳門(即蘇州)全真律壇受戒。詹太林得法後,北遊京師,直至盧龍塞上(今河北喜峰口),闡揚教律,羽流聞風駢集其下。後來詹太林“南還,由天津歷鄴臺(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西南),以至睢陽(今河南商丘)亳土(今安徽亳州),所在皆演法談經,宗風遐暢,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羽化。為龍門派第九代傳戒律師。

第十代大律師穆清風(字玉房)


字玉房,號昇陽,河南人。慕道入玄,遇詹師於茅山乾元觀,康熙四十八年(1709)嗣法,受龍門第九代詹太林之傳,為龍門第十代傳戒律師。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始來成都梓潼宮,三次開壇傳戒,收取弟子。並住持眉州(今四川眉山)重瞳觀。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傳法於朱一和。

第十一代大律師朱一和(字自明)

字自明,號懷陽子。清康熙年間陝西扶風人。《太上律脈源流》載其自少有出家之志,父母雙亡後,遂為道士。雲遊至成都梓潼宮,開修接待常住,建立養疾病院,十餘歲堅持不懈,鄉人甚重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律師穆清風雲遊至此,登壇演法。見一和道德真純,言行卓絕,遂傳之大戒。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傳付大法,成為第十一代傳戒律師。

第十二代大律師袁陽舉(字清舉)

法名陽舉,號九陽,陝西鳳翔人。路遇異人,遂至陝西隴縣景福山出家修道,後遊終南山、老君山、青城山,在成都梓潼宮從穆清風受戒。“雍正六年(1728)歲次戊申覆遊陝省景福山,開建律壇。至八年(1730)正月登壇三次。”雍正八年(1730)傳法於王來還。

第十三代大律師王來還(字卻塵)

號卻塵子,清初燕京(今北京市)人。幼信東王公教,長大後西遊關中,住玉泉洞玄真庵。繼而登華嶽,開闡教法,雲集道眾。平日以針藥濟人。《太上律脈源流》載,雍正六年(1728年)於陝西景福山聽講宗法,受授大戒。八年(1730年)袁清舉律師授之大法,並《太上律脈源流》,來還重之,藏於石室。年六十四,應李大真人請至涇陽峨嵋山雲門宮,傳《道德》、《黃庭經》,以及虛無清靜教。並開壇傳戒,以闡玄風。為第十三代傳戒律師。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十四代大律師白復禮(字照圖)

字慧直,號照圖子。清雍正乾隆年間陝西綏德人。十九歲,棄家東遊,訪道華峰,受業於應詔東,後雲遊關內浴水觀,改名通真,遂卜居之。後至涇陽峨嵋山雲門宮,參禮王來懷,聽傳龍門宗法,道授三大戒。王來懷付之大法,復禮慘真養性,苦志參玄,論虛無之妙道,究金丹之正理,居不數載,觀宇為之改觀,時人尊稱「通真上人」。乾隆二年(1737年)開演百日法戒,傳授弟子。五年(1740年)羽化於觀中。為第十四代傳戒律師。

第十五代大律師程本煥(字香巖)

號香巖,陝西龍門人。“幼棲(陝西韓城)紫雲觀,有學道志”,於是“卜象山修心煉己”。乾隆二年(1737)受戒,“於乾隆戊子年(1768)三月清明日登壇說戒”。付法於華山道士張本瑞。

又一十五代大律師張本悟(字壽山)


張本瑞,山西代州人。《白雲觀志》據白雲觀祠堂歷代律師神位作“張本悟”,號壽山。因與程本煥同輩,故亦被尊為第十五代律師。房永謙所抄《玄都律壇威儀戒科全部》之《祖堂奉師法座》,每代只列一位律師,故無張本瑞之名。北京白雲觀歷代律師神位,第十五代列兩位律師,第十七代列三位律師,第十八代列五位律師。嘉慶十三年(1808)二月,張本瑞在北京白雲觀開壇傳戒,得戒弟子一百二十餘人。從此,北京白雲觀恢復了傳戒活動。張本瑞傳戒後,想起其師程本煥的遺囑:“吾之戒律,將來興化於北。”認為“今日之舉,先數十年程師預知之,豈偶然哉”,遂遵程師之言,將龍門正宗法脈源流傳授給張合皓。

第十六代大律師張合皓


字朗然,號怡軒。清乾隆年間西安府長安縣人。據《太上律脈源流》載,年三十二,父母雙亡後,入終南山至鄢郿縣瑤上庵,師事李本善。既而參訪窯頭神洞張律師,參研三教,朝夕晤對,獲益良多。後又師事董赤腳、石赤腳、涇陽李赤腳,深究天人秘奧、三教同源宗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京師,居白雲觀,為知客。四十三年(1778年)移住御園永寧觀,見知於侍講學士圖鞳布。學士特建延寧庵招住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復居白雲觀為住持。迄嘉慶十二年(1807年),四方諸友,欣然雲集。後縣禮幣聘請張律師出華山,來白雲觀設壇說戒,得受戒弟子一百二十餘人。並將龍門正宗戒律法脈源流,傳與合皓,為第十六代傳戒律師。據云:張合皓準備於該年九月九日開壇傳戒,但至七月就羽化了。因此,張合皓實際上並未傳戒。但因他曾任北京白雲觀住持,且由他恢復了該觀的傳戒活動,並已承繼法統,故後世仍尊他為一代律師。

第十七代大律師張教智(本字合智,一宇慧生)


張教智清道光年間人。受戒於北京長春觀。據《長春觀志》載,與崔教淳同期受戒。後為北京白雲觀監院。平素藏拙不顯,道品高尚。是中興白雲觀的又一功臣。他是北京通州人,在通州文昌閣出家,度師為段真人。出外雲遊訪道多年,後常住白雲觀,於嘉慶十三年(1808)從張本瑞受戒,並得張合皓傳授衣缽。張教智住持白雲觀數十年,“前後開壇十次,度戒子一千一百餘人。蓋自昆陽(王常月)以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張教智於道光十五年(1835)傳法於呂永震(原名呂合震),道光二十年(1840)羽化。

第十八代大律師呂永震


字乾初,號雷鳴子,原藉山東青州府人。任白雲觀監院5年後,退職南遊,被迎請至河南南陽玄妙觀任監院。同治四年(1865),白雲觀道眾又請他去開壇傳戒。是歲冬,又回南陽玄妙觀。回白雲觀傳戒,將龍門大法傳與南陽玄妙觀監院張圓睿。是為第十八代傳戒律師。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十九代大律師張園璿(字耕雲)


號雲樵子、雲樵真人。清同治、光緒年間山東登州府福山縣人。生來天資聰敏,儀容端雅,志行高潔。《太上律脈源流》載其少慕玄門,後出家於即墨嶗山三官廟。博覽道典,普訪名山,遍謁高賢,惟求玄妙之訣。後於江南天寶觀常住,道眾雲集。因兵亂,移居南陽府玄妙觀。時呂永震律師任監院,與園璿談道數日,志氣相洽。律師歸主京師後,道眾推舉園璿為監院,自此勤理教政,夜以繼日,精修妙行,嚴以持己,寬以待人,道眾無不悅服。同治四年(1865年)呂永震召至京師白雲觀,傳授宗門大法。六年(1867年)白雲觀道眾請園璿來京,尊為方丈,開壇傳戒。期滿後,復歸南陽。幾年(1870年)復請進京,設壇度戒。蒙皇后慈禧恩賜紫袍玉冠,捐金助壇,開大戒場。京城內伯子公侯,接踵而來,玄風大振。光緒十年(1884年)重赴白雲觀,傳法開戒。門下弟子近千人。遂於眾弟子中選得雲南蒙山高仁峒,傳付大法,以承嗣宗。是為第十九代傳戒律師。

第二十代大律師高明峒(字云溪)


名仁峒,又名峒元,字云溪,號壽山子。為華山正宗十六代嗣裔,蒙山白雲岩清虛古觀第九代道人。世出望族,幼具慧根,至弱冠時,厭棄塵世,遂歸山學道。拜華山第十五代李度師下,苦行修煉。同治(1870年)庚午年到具有“天下第一觀”之稱的京都白雲觀受戒,受戒後慧力益深,道心愈篤。凡道之所在,無不身體而力行之。至光緒初,群推為京都白雲觀監院,光緒中葉繼任該觀第二十代方丈。據《藏外道書》記載:“高仁峒在任方丈期間,為本觀經營頗力,又說內監官司貴紳數為賑恤”。《清代鐵聞》卷七稱高仁峒“實以神仙中人兼政治中人者也”。《清代述異》卷十一說:“高仁峒通過與清總管太監劉卿的盟兄弟關係出入宮廷,與最高層統治者關係密切”。據《中華野史》載雲:“峒元以神仙之術惑慈禧,時入宮數日不出。其觀產富甲天下。慈禧封峒元為總道、教司,與龍虎上正一真人並行。其實正一真人遠不如其勢力也”。後慈禧皇太后又敕賜金冠紫袍,御前焚修等,在其羽化之後又敕賜一祭壇,號封壽山大真人。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二十一代大律師陳至霖(字鍾乾,號毓坤)


陳毓坤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傳戒律師。派名明霦,律名至霦,字鍾乾,號毓坤,又號玉峰子。清文宗咸豐四年(1854)生於河北順天府寧河縣,世居天津海濱。據道書《白雲觀方丈傳戒譜》載:明霦幼而聰敏,秉性至孝,侍母素食,不茄暈酒。稍長,即有超凡出世之想。年二十四,投拜新城聖海宮陳圓嵐真人為師,研究道妙,別具會心。厥後,赴關東干閭二山訪道,遍歷名山大川,屢遇異人,傳授心法。光緒壬午年(1882年),高雲溪方丈傳戒白雲觀。他躬逢其盛,才冠群賢,云溪方丈因受之大法。彼時監戒大師張明治亦將所受張耕雲老方丈之法,付與明霦,代傳道脈。明霦道德名譽,夙為眾所欽佩。光緒十年(1884年),云溪方丈復開戒壇,明霦被推任引禮大師。次年(1885年),被道眾推任總理都管各執事。他不負眾望,怨勞不辭,曾創修花園工程,襄辦永久會務,置買田地等。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道眾選任他為監戒大師,冬月,因積勞過甚,退隱宣武城南玉皇廟養病,並自署齋名“安樂洞天”。二十二年(1896),聖海宮陳師病篤,乃回新城侍奉。同年秋。高方丈又開壇傳戒,任證盟大師。事後仍歸本廟主持事務。他肩負重任,在各國聯軍入境中國時,堅定不移,誓守廟土,毅然與聯軍長官接洽,遂訂保護居民之約。兩載有餘,秋毫無犯,使鄉民財產轉危為安,後將廟產香火餘資竭力樽節,於壬寅(1902)正月在新城創辦小學校,招鄰里子弟入校讀書,不收學費,功德無量。時直督北洋大臣袁世凱還贈以匠額:“德水滂仁一日行,道有福旌其功德。”

宣統元年(1909年),任白雲觀監院。辛亥(1911)年又被道眾推舉任方丈。他閱歷精深,虛懷若谷,待人治事素以慈善為懷。1912年,上書袁大總統,創立“中央道教會”。倡導各省道廟設立分會,以整頓道教清規,推廣地方慈善事業,併發起國人道德思想愛國教育。1913年開啟玄壇,宣演大法,得皈依弟子三百二十餘人。1919年三月,開壇說戒百日,祈禱世界和平,慶祝歐戰告終。得戒弟子432人。徐世昌頒匾“葆素涵真”。1926年,于徐世昌接洽,獻白雲觀明版《道藏》,影印流傳。1927年再次開壇受戒,三次傳戒共度戒子1091人。第三次開壇傳戒後,遂離觀雲遊。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陳方丈羽化歸真。


道教 全真龍門派 歷代方丈傳戒大律師


第二十二代大律師王理仙


全真派高道,北京白雲觀第二十二代方丈,傳戒律師。11歲時入私塾習儒業,讀書六年。一兄一妹,父母勞累早逝.入道出家八年後(1943年),適逢瀋陽太清宮金崇澤方丈在黑龍江雙城縣無量觀開壇傳戒,戒期一百天,他入壇受戒為“天字第一號”戒子。1989年11月10日(農曆十月十三日),道教全真第一叢林——龍門祖庭北京白雲觀舉辦已中輟六十多年的傳統授戒儀典。事前,1988年中國道協理事會便決議恭請王理仙道長開座為白雲觀第二十二代方丈。這次戒期20天,受戒弟子75人。王理仙方丈神態慈祥,細為受戒弟子說戒併發予戒牒。他成了全真道教授戒盛典的中興者,是白雲觀法統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他告誡受戒弟子要“愛國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1992年3月,中國道協召開第五次代表會議,他被敦聘為名譽理事。1995年仙逝於西安八仙宮。

大律師蔣宗翰(1901-1979)


字宣富,號得舒,道號清客子。浙江黃岩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四日。九歲出家,1927年26歲開始閉關三年,期滿赴武漢長春觀受三壇大戒,得“天子第一名”。1933年開始於委羽山傳戒,任委羽山大有宮方丈、律師。解放後在道觀行醫,1959年調入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講授針灸。1960年調入杭州莫干山醫院工作,同年受聘浙江醫科大學任副教授,參加省中醫研究所科研工作和浙江省第一人民醫院門診。1962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同年升座為白雲觀方丈。1966年以母病乏人照顧為由,申請離京還鄉,並受該縣第二人民醫院聘請為副院長,1979年羽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