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发誓为父亲报仇,与皇帝相杀相爱,终成东晋一代枭雄!

十五岁发誓为父亲报仇,与皇帝相杀相爱,终成东晋一代枭雄!

文丨张溥杰

晋朝衣冠南渡之后,司马政权已如风中枯草苟延残喘。不仅面对着北方的威胁,国内亦是不平静。朝廷中枢权臣把持,皇权旁落,封疆大吏频频叫板,各种力量相互博弈。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顺势而起。在今安徽一带的历阳内史苏峻表示不服,权臣当道,朝纲不振,是时候起兵以清君侧,放眼神州,舍我其谁!于是便联合镇西将军祖约起兵进攻京师建康。

面对叛乱,朝廷自然不会等闲视之,权臣更不会坐以待毙,连忙派各路官军前往镇压。此时因平叛之前王敦之乱有功的宣城内史桓彝,同样义无反顾的加入到平叛中来。

然而这次,幸运并没有继续眷顾他。在退据泾县之后,由于不愿意妥协佯装与叛军议和保存实力,负隅顽抗。坚持近一年后,最终筋疲力尽,在城破撤退途中被叛军杀害,时年五十三岁,留下五个孩子。

而彼时他的长子桓温,年仅十五岁,虽然不过熊孩子的年纪,但已在心底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定将你们碎尸万段。本该嬉笑的年纪,却开始了一段枕戈泣血的生涯。

可想而知,桓温年幼的心里该是何等悲痛。每一个日夜,对其来说都是煎熬。杀害他父亲的主犯,也是叛军将领之一的韩晃后来在叛乱中被斩就不说了,是其罪有应得。

可是时任泾县县令江播,在兵荒马乱中作为父母官,不仅不平乱,反倒降敌并出谋划策参与杀害自己的同僚桓彝。更让人可气的是,在苏峻之乱平叛后依旧逍遥法外。作为遇难者家属的桓温,怎能不义愤填膺。

十五岁发誓为父亲报仇,与皇帝相杀相爱,终成东晋一代枭雄!

桓温十八岁那年,没能等到他亲自手刃仇敌,江播就去世了,遗憾之余,也自感应该做些什么了。不过江播的三个儿子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深知当年父亲结下不少梁子,为了防止有人闹事,早有所准备。

如果硬来以杀父之仇大闹丧礼,胜负不定不说,也会让天下人哂笑。桓温决心智取,假扮吊客混入其中,趁人多手杂,连续手刃江播的三个儿子,也算是为父亲报了仇。由此,桓温名扬天下,为时人称道。古人重义气,诚不我欺。(张溥杰)

按照《晋书》上记载,这桓温生来就与众不同,名士温峤曾见到未满周岁的桓温惊奇道:“此儿有奇骨,让他哭两声看看。”话音刚落,就一巴掌拍在了婴儿白花花水嫩嫩的屁屁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疼痛,婴儿哇哇大哭。温峤心满意足的捋着胡子哈哈大笑:“真英物也!”

正因如此,桓彝便给自己的长子以温峤的姓氏“温”为名,从此桓温这两个字便横空出世,在后世历史上熠熠生辉。

出镇荆州,一举夺下长江上游的兵权。大权在握,让谢安等人俯首称臣。三次北伐,让关中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耆老激动地鼻涕一把泪一把:“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当时名士多狂放不羁,读书人颇有对武将不屑一顾之风。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桓温趁着大雪纷飞前去打猎,恰巧碰到读书人刘惔。刘惔向来不待见桓温,看他一身戎装,便轻蔑地问道:“老贼欲持此何作?”若是一般武将,定会哑口,但是桓温反唇相讥说:“我若不为此,卿辈那得坐谈?”意思就是没有我们浴血杀敌,还有你们这帮百无一用的文人瞎侃。

十五岁发誓为父亲报仇,与皇帝相杀相爱,终成东晋一代枭雄!

桓温作为一代枭雄,留下不少轶事。最为好玩的还当属与简文帝司马昱之间相爱相杀。北伐失败后为了立威,桓温便污蔑当时皇帝司马奕无法生育,患有男人难以启齿的毛病,借机将其废掉,拥立自己的交好会稽王司马昱登基,是为简文帝。(张溥杰)

而司马昱这人,平日里看起来是妥妥的佛系青年无疑了。没当皇帝之时,有次和桓温一同上朝。为了谁在前面走,二人争执了起来,互相谦让。最后桓温实在拗不过司马昱,只好走前面,边走边嘟囔:“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司马昱却回说:“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司马昱虽然佛系,但并不代表没主见,后来有次和桓温司马晞共同乘车。桓温这厮暗中使坏,让人在前后敲锣打鼓,扰乱仪仗队,吓得司马晞连连大叫,这不是开往幼儿园的车,我要下车。但司马昱却泰然自若,波澜不惊。

也正是由于简文帝司马昱这种柔中带刚的性格,使得桓温多次想表示自己取而代之之意却无法开口。刚准备提起,司马昱不是泪流满面,就是可怜巴巴,搞得桓温非常无奈。

桓温年轻时虽手刃杀父仇敌,但碍于种种掣肘,至死终究只是一代枭雄。时光境迁,或许很多人都以不知桓温为何人。但是他梦中惊起的豪言壮语,却被后人记得真真切切——“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张溥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