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轻,文人落魄蹇驴鸣。

春风得意马蹄轻,文人落魄蹇驴鸣。

诗人骑驴

马背上骑名将,驴背上跨书生。

在古代,长途交通工具无非两种,一种是骑马,一种是骑驴。马是高配,一般高级别的官员,还有富贵之人才有资格骑马,而一些落魄潦倒的书生,也只有去骑驴了。这就像现今社会,什么官员可以坐奥迪,什么官员坐大众,这都是安排好的。

文人骑驴好像始于魏晋,李白有诗云:“阮籍为太守,骑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按说以阮籍的身份是可以骑马的,但魏晋的文士多反叛,所以他们爱反其道而行。比如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生前爱学驴叫,以至于他死后,曹丕带人去祭奠,说:“先生生前爱学驴叫,我们现在就叫上一场,来为先生送行。”然后现场驴声四起。

李白作为诗仙,他也有风光时候,当时在京城受宠他是骑马的,后来落魄了就改骑驴了。有一次他喝醉了晚上骑驴在华阴县大街上乱撞,就被抓到县衙去。李白醉醺醺的说到:“当年我在皇宫里骑马,无人敢挡,现在在小小的华阴县骑驴反倒被抓起来了。”华阴县令这才知道面前这个醉汉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仙,赶紧放入,李白又跨上蹇驴一晃三摇的走了。

诗圣杜甫的一生风光是时候少,潦倒的时候多,他的人生的大部分都是在驴背上风雨飘摇。“骑驴十三载,旅食在京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现在我们读到这些诗句,心里不由的一阵酸楚,那么一个伟大的诗人,竟在京城里蹭饭吃,差一点就是沿街乞讨了。后来诗圣做了一个小官,依然没有马骑,“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

诗人孟浩然经常骑驴,每逢大雪天,别人是围着火炉喝酒,而他却是骑着驴到当时的灞桥去寻找梅花,踏雪寻梅一词就是来自孟浩然。唐彦谦有诗云“郊外凌兢西复东,雪晴驴背兴无穷”就是写的孟浩然。孟浩然一生未仕,与玄宗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是在张说府上。当时孟浩然科举考试未中,就留在京城以期哪天得到皇上赏识。有一天正在张说府上,唐玄宗突然来了,孟浩然就藏了起来。张说一看机会来了,叫孟浩然出来叩见圣上,皇上说你就是孟浩然,听说你很有才华,你能不能当场作诗一首。孟浩然当场就吟唱一首,不料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惹毛了唐玄宗,从此再无机会。本来是有机会骑马的,但因为一句诗,而终生与驴为伴,可惜。

唐朝文人骑驴者大都是不得意者。贾岛、李贺、白居易,与大家相比,按说白居易一生仕途还算顺利,生活还算过得去,但他也有骑驴的时候,“日暮独归愁米尽,泥深同出借驴骑”。贾岛骑驴是时间多,他的一些传世佳句都是在驴背上所得,诗人姚合写贾岛“布囊悬蹇驴,千里到贫居”驴上挂着一个脏兮兮的布囊,千里迢迢去找一个穷朋友,其潦倒穷困可想而知。

春风得意马蹄轻,文人落魄蹇驴鸣。

诗人骑驴

宋代的文人潦倒时也是以驴为伴,苏轼在一首诗里写“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不过这是他到岐山任官的时候,等他被贬到黄州,连驴也没有了,他养了一头牛,因为要在东坡种地,等到了海南,连牛也没了,别人说步步高升,苏轼是越来越不行,人家混到最差也有个驴骑,苏轼连驴都没有,只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了。

到了南宋,开始陆游是有马骑的,那时他在抗金的前线陕西汉中,“昔日戍梁益,寝饭鞍马间……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等把他调回成都,待遇和景象如云泥之别:“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想不通,怎么一下子差别这么大呢?不过到了晚年,陆游的好像比这更惨:“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这形象这是没谁了。到后来不知咋搞的,陆游连这头小驴也没了,出门买酒还要借驴:“市垆分熟通赊酒,邻居情深许借驴”

这都混到赊酒喝的份上了,当然得借驴了。

现在看来古代的文人数苏轼有志气,白居易、杜甫、陆游这些出门要借驴骑,而苏轼偏要“竹杖芒鞋轻胜马”,没有坐骑我走着,也不向别人借。不过借也无妨,邻居也是喜欢这些和气的小老头的,因为在古代老百姓还是比较尊敬文人,借个驴去赊酒还是没问题的。

我们现在读到这些大文豪的精美诗篇,还要感谢驴子,因为没有它慢悠悠的晃悠,诗人就没有灵感,如果是骑马,一日千里,诗人也没有时间来酝酿“月下僧”是“推门”还是“敲门”了。

最后我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骑驴的姿势。我没骑过驴,但在老家的时候见过人骑驴,他骑的时候身体比较靠后,人的屁股要骑在驴腰的后部快到驴腚的地方,那个骑驴的人告诉我,这样骑比较人比较舒服,驴也走的快。

我读古人描写骑驴的姿势显然不对,比如李白“醉身扶不起,压折老驴腰”和陆游的“骑驴两脚欲到地”,这两个人骑驴的时候分明是骑的太靠前了,一个把驴腰都快压折了,一个是两只脚耷拉在地上。

可惜古人远矣,不然的话我会告诉他们正确的骑驴姿势。

春风得意马蹄轻,文人落魄蹇驴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