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李敢、李陵三代悲剧,这是为什么?

司马砸光

不可否认,这三个人都是英雄,在那个年代,一家三代都打匈奴,而且立有大功,不是英雄是什么?

正是因为他们是英雄,所以,后人对他们没有受到应有封赏或者没有得到该有的善终而感到惋惜。

李广这个老将,作为三代人中的第一位,他的一生打过太多的仗了,可是这个人的运气始终不怎么好。早在汉文帝时期,他就因抗击匈奴,立有战功而被汉文帝赏识,汉文帝曾经发过一次感慨,李广是生不逢时呀,若是他生在高祖刘邦的事情,肯定是万户侯。

到了汉景帝时期,李广平叛吴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他的功劳本应该是封为侯爵的,就是因为他当时擅自接了梁王刘武给他的将军令牌,这件事导致了汉景帝的不悦,最终,汉景帝对李广是不封赏,也不处罚。

汉景帝不喜欢李广,想在汉景帝时期封侯,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只能到汉武帝时期了。

到了武帝继位,李广也受到了重用,汉武帝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

到了主动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被汉武帝调了过去。可惜的是,在几次大规模对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广竟然没有立过能说出口的功劳,甚至还带领一万多人的部队,全军覆没,只他一人逃回来了。

在李广最后一次攻打匈奴的时候,因为错过了和卫青混合的期限,他畏罪自杀,死在了大将军卫青的帐中。

这就是李广悲剧的大致过程。

李敢是立广的儿子,他的运气比李广好,毕竟他在有生之年被封为了侯,虽说他这一生十分的短暂。

李敢是霍去病账下的名将,而且还是霍去病的左膀右臂。

要说李敢的前途应该是最被看好的,可是他对于自己父亲李广的死耿耿于怀,他竟然找到了一个机会,去射杀卫青去了。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看到部下李敢竟然敢对自己的舅舅动手,他就在一次和汉武帝出去打猎的时候,找了一个机会把陪同打猎的李敢给杀死了。

李敢死的很冤,因为他是汉武帝最赏识的霍去病杀死的,所以,所有的痛苦只能是李敢的家人来承担,霍去病并为此而受到处罚。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他的不幸恰恰也和打匈奴有关,俗话说的好,老子英雄儿好汉,李陵身上也有流着李广的血液,同时他也有李广的机智和勇敢。

他的悲剧在于他带着五千步兵去打匈奴,在杀死匈奴骑兵数万人后,李陵弹尽粮绝了,他被匈奴俘虏了。

当时朝中的大臣一致指责李陵投降匈奴是不对的时候,司马迁看到朝中都是落井下石者,没有一个给李陵说话的,所以,他就说了几句公道话,说李陵即使投降了匈奴,也是逼不得已,他毕竟是立有大功的人,他带着的五千人杀了数万的匈奴骑兵,最后投降是因为弹尽粮绝。

所以,他罪不至死。

就是说了这么一通话,汉武帝大怒,他把司马迁叛了个死刑,因为司马迁史记还没写完,所以,他选择了接受宫刑,来抵死刑。这就要司马迁被阉割了。

李陵是因为被朝中的人排挤,都说他的坏话。导致汉武帝抓了他的家人,给灭了族。最后他不得不真的投降给了匈奴,在匈奴度过了自己带有遗憾的这一生。


史学达人

李广李敢李陵三代悲剧,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自作孽不可活。

1,李广难封的原因在于没有战功,最接近侯爵是平定七国之乱,可惜接受了梁王赏赐功过相抵。

李广祖上就是秦朝大将李信,因此名声显赫。可是人品不怎么样。战败革职时期被霸陵尉拦了一下,启复后第一件事是杀人报仇。要知道李广多次战败,无功还能不死不被割jj是因为家里势力大有钱。这个角度看,李广的勇武恐怕水分很大。

李广出征迷路无功而返,卫青如实上报。李广害怕军法官盘问而自杀,让卫青背了黑锅。卫青才委屈。

2,李敢更搞笑,李敢因为李广自杀原因去刺杀卫青,卫青受伤但并未声张。李敢刺杀国防部长,这是死罪啊!可是霍去病才不管军法,找借口杀了他为舅舅报仇。霍去病确实残忍,可是毕竟李敢有罪在先。

3,李陵这样的汉奸就不要洗白了。李陵带五千步兵攻击数万匈奴骑兵,勇敢是勇敢,可是军备不是钱吗?士兵的命不是命吗?不过对于陇西李氏这样的家族来说,这些不过是进身之阶。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杀他全家很残暴也很正常。张骞被匈奴俘虏两次都逃回,苏武被匈奴流放贝加尔湖。可笑的李陵还要去劝降苏武。而且李陵在匈奴也仇家不少,可见少爷脾气一辈子没改。

陇西李氏在汉朝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比起卫青霍去病来就是蜡烛比太阳。比起东汉梁宪来还差一大截。


历史知事

李广算起,李家三代为将,只是他们似乎都难逃悲剧的宿命。李广和李陵,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勇猛刚直无所畏惧的男儿本色,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却又难免骄傲自负的冲动激进。这些鲜明的个性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在这里暂且不论,但它们却是造成李氏一门数代悲剧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而实际上,这种个性与命运的痕迹甚至可以再往前追溯到他们的先祖――李信。李信,秦将。曾千里追击燕太子丹,为秦王灭燕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在与楚国的战争中被项燕击败,此后虽也参与了攻伐燕、代、齐等地,但似乎再无大建树而逐渐归于平庸。在对楚作战之前,秦王曾分别问他与王翦破楚需多少人马。当时意气风发的李信称二十万即可,而老成持重的王翦则表示至 少需要六十万。秦王赞李信之壮勇,遂命其将兵二十万伐楚。然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李信不敌楚军,大败,最终还是由老油条王翦带六十万大军方才破楚。李信的失败与其自负的个性不无关系。而从他的身上,我们已然能够看出李氏一门数代传承的独特个性和悲剧的端倪。李广的故事,则是妇孺皆知,因此不再赘述其生平,只道几句感慨。杜甫有诗云:“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可见古代军人所谓功成名就,必然离不开封侯。尤其在汉朝这样一个尚武好勇的时代,以军功封侯对一名报国心切的将领而言,可谓是毕生最大的追求。然而,李广将军从文帝时代到武帝时代,历经三朝,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声名远播、威震边陲,却始终未能封侯。最后竟因迷途引咎自刎疆场,惨烈而令人痛惜。文帝曾叹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感慨却竟成了谶言。虽然后世部分学者认为:李广只是文人笔杆子造就的名将,史书中(尤其是《史记·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记载过于夸大溢美,其人实际只有勇士之猛,而无将帅之才,无甚军功,难当大任;且因私受梁王封赏、杀霸陵尉、诱降诈杀羌人等事可看出其为人心胸狭隘、奸诈狡猾。但个人认为这些批判同样有所夸张,虽然在当时主要以杀敌数计军功的情况下,李广的确没有太多载入史册的战功,而其政治、军事生涯的污点史书上也确有记载,然李广之威名对匈奴人的强大镇慑作用却同样也是事实。只是,在武帝时代,对匈奴的战略由防守变为进攻,李广这位擅长防守的老将打起长途奔袭的进攻战来恐怕的确没有卫、霍等后起之秀得心应手。此外,汉朝的军功基本以杀人数计,而这其实并不能代表一个军人功绩与荣誉的全部。因此,个人认为,李广之所以难封,一是运气问题。“李广无功缘数奇”,虽然这只是王维诗中的一句感叹,不能视作定论,却也不无道理。有人认为李广打了一辈子仗,输多胜少,证明他实际是个庸才。但通过对李广一生中几次大败的分析,不难看到命运之手在其中翻云覆雨。关键时刻时运不济,奈何?此外,李广的悲剧和他的性格也不无关系。首先,从七国之乱私受将军印事件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个不太懂得政治的人;其次,李广最后的自杀也是其冲动自负的个性使然。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一战,是汉武帝时代一次登峰造极的伟大胜利,却也是李广将军的谢幕之战,他以一种并不光荣的方式――自杀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次战争发生时,李广已年逾60,因此武帝最初并未打算派他出征,而是在李广在数次主动请缨的情况下才最终应允。私以为在这点上,武帝确是难脱其责的,既然认定李广数奇,不愿让他与匈奴正面交锋,为什么最后却又答应其请求并以为前将军呢?同情?似乎不是武帝的作风。那么另有他意?而既然任命了李广为前将军,为何又要私下授意卫青不让其打主力呢?实在难以揣测……此后,在卫青得武帝授意调李广出东道而以亲信公孙敖代之的情况下,李广因迷道误军期被追究责任,心高气傲的他“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悲愤之下引咎自刎,以这种壮烈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一生,实际也是一种无言的对抗。因此,可以说,李广的悲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带有宿命的意味。但不管怎样,匈奴人对李广的敬畏是事实,将士和民众对李广的拥戴也是事实,凭这两点足以证明“飞将军”绝非浪得虚名。因此,暂不论李广其人究竟如何,他虽一生不得志,但终在多数人心中造就了千古名将的大好名声,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算是悲剧中的一点欣慰。李广死后,其子李敢因杀敌有功被封关内侯。李敢同样是一个典型的李家血性男儿,战场上勇猛杀敌,漠北之战中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战场下冲动得可爱,而这冲动却早早的要了他的性命。漠北一战之后,李敢因李广之死一直记恨卫青。虽然我以为李广之死算不得卫青的错,但在当时不明就里的李敢看来,卫青难辞其咎。因此,冲动之下李敢找机会对大将军卫青动粗了。关于这件事,一向谦恭隐忍的卫青没有张扬,然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此事却被泄露给了另一个同样冲动的人:霍去病。作为卫青的侄子,李敢的上司,当时正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霍去病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在一次陪同天子狩猎时,霍去病将李敢射杀,而武帝却以一句“鹿触杀之”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于是,李敢这样一个原本应该战死疆场的忠勇之士,就这样莫名其妙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或者应该说是死在了一只鹿的角下,悲哉!再看看李蔡的自杀,李当户、李椒的早逝,李禹因李陵叛降而牵连被诛,可以说,悲剧与这个家族如影随形。而这种宿命延续到李陵身上,却是近乎万劫不复的惨痛。事实上将军百战杀人如麻,能得善终者少,(

王朔说:“将军想一想,你有没有什么特别后悔的事?”李广说:“我当过陇西太守,羌曾经反,我诱降了八百多人,当天就把他们都杀掉了,至今仍然后悔。”王朔说:“最大的祸害就是杀掉已降的人,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一身罪业因果不空,明白的就是英雄百战皆归佛。


金山万丈

历代武将,要么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要么战死沙场,马革裹尸,都是最大荣耀。司马迁在《史记》里有大篇幅介绍飞将军,字里行间流露出推崇和同情,太史令本人也因替李陵求情遭受腐刑。个人见解,李陵确实是个时代和政治造成的悲剧,飞将军的杯具个人因素占比很大,李敢纯粹冲动作死。


飞将军一生波澜壮阔,可歌可泣,军旅生涯基本都在和匈奴作战,是不折不扣的将才,历任文,景和武帝三朝,被匈奴呼为飞将军。然而时人感慨李广难封侯,其实是有很大个人原因。李广虽然在北拒匈奴和奇兵突袭等方面战功不俗,但在同时代的名将中不算出类拔萃,尤其在战略性大战役中表现很一般。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丰功伟绩,客观地说飞将军确实无法与之相比。李广被免官数次,被匈奴俘虏又逃脱,数次功过相抵。最后随卫青远征漠北由于所率军队迷路贻误战机后畏罪自杀。


李敢因而将李广的死归咎于卫青的私心。客观说卫青在分配将领时确有照顾公孙敖,有意带领其与单于决战立功以便助其复爵。于是刺杀卫青,未果,卫青因飞将军缘故也未深究。不久被霍去病知道,年轻气盛的霍为舅舅出气将李敢射杀。汉武帝虽然同情李家,但是更欣赏霍去病,所以此事不了了之。

李陵相比李广,个人更加悲剧。汉武帝晚年宠信无能的小舅子李广利,任命其为主帅攻打匈奴,李陵被分兵遇到匈奴单于8万骑兵,连战8天8夜战败投降匈奴。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其三族。


冬虫可语于冰

李广、李敢、李陵三代都是如此悲剧,跟陇西李氏轻脱跳荡的门风有关。

陇西李氏是战国晚期涌现的战斗家族,秦国晚期出现了名将李信。从李信身上就可以看见这种轻脱跳荡的风气,秦始皇问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满口打包票说二十万人足矣,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则被无视了。

结果李信、蒙恬虽然初期势如破竹,攻城略地,但楚国昌平君身为秦国高官,临时反正,与项燕前后夹击,大破蒙恬、李信。李信的这种轻脱之风一直传了下去,影响了他后世的子孙。

我们来看李广,李广武艺极高,射术极高,但平时治军不严,而且统帅军团作战的能力不算太出色,多次因轻敌战败,多次被擒,很多战功就这样被战败抵消掉了,结果最后自己手下阿猫阿狗都封了侯,自己却封不了侯。

李广的儿子李敢也一样,李敢本来也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但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征走错了路自杀,李敢认为是大将军卫青的错,居然去揍卫青。平心而论,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被卫青派去走不易立功的一条路,但这条路也不是一定会迷路,迷路还是李广自己的问题,李敢迁怒于卫青还是太轻脱了。

李广的孙子李陵同样有轻脱的毛病。李陵招了荆楚剑客五千人,为了立功主动请战,宁愿以步卒硬扛匈奴,不计后果,这叫想立功想疯了。这种性格估计也不为一同出征的路博德等人所喜,所以最后没人来救,在快要安全撤退的时候全军覆没。

因为陇西李氏的这种门风,李广、李敢、李陵三代吃了好大的亏。一直要到东晋十六国,陇西李氏才慢慢的从武转文,出了凉武昭王李暠这样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


文史宴

李广难封因为运气差,加上杀降影响不好,难以招得匈奴人效力,最终迷失在大漠中,一代飞将军就此陨落。李敢因为想要为父亲报仇,辱骂大将军卫青,被霍去病故意射杀。李陵为了重新振兴自己的家族,求战心切,率领数千步兵进军大漠,终寡不敌众,人员武器严重短缺,又有叛徒出卖,最终被俘,一时流言四起,汉武帝错杀李陵家人,致使叛徒身份坐实。李广虽未封侯,但飞将军称号说明了其在匈奴人心中的地位,然李敢却有封侯,说明战力不俗,而李陵率数千步兵,对抗数万匈奴骑兵,险些成功,若有支援,会是非常漂亮的一仗,只能说陇西李氏运气太差,而汉武帝又喜欢用姻亲,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sunnyyunfy云飞扬

因为他们的妹妹,姐姐没有嫁给皇帝!你们应该看那个汉武大帝,卫青,霍去病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战功都是 第一 从小皇帝的培养,第二 皇帝的运筹帷幄。可以说他们都是皇帝培养出来的。第三 皇帝想培养一批自己的手下掌握兵权替他打仗!最后大家应该知道皇帝的失误造成卫青在军中威信太高,皇帝最后把卫青撤啦用的霍去病!而霍去病从小也有打仗的天赋在有皇帝后天的培养,霍去病连大几场打仗而也因他年纪轻轻就是一个将军造成他傲气太重皇帝看他傲气重,皇帝心想霍去病年纪轻轻战功赫赫有傲气太重有可能会把握不住造反怎么办。所以造成了霍去病英年早逝的原因!其实就是皇帝把他们培养出来的,要是没有汉武大帝也许他们连也就是个平民老百姓!不过最多卫子夫是皇帝的媳妇!


哥的低调上网搜不到

李广勇敢好人一,匈奴眼中一奇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心求功急杀敌,不让公孙卫青忌,次次出征求功急,咋耐上官鄙小觑,征伐目的地迷茫,敌少路遥时运稀,少言寡语没靠山,缺乏政治憨直端,上上不喜加功稀,时运不济屈理李,桃李虽满美天下,功没封侯不冥下,李敢牛犊敢辱虎,遗传基因酷似父,不想卫公是何神,神将一箭赴父魂,爷父悲运子定神,一心李家雪冤运,自勇请缨领兵少,以奇神功命潇遥,时运不济李家命,不想没援咋全胜,本想诈降搂阐王,武帝咋知你忠良,聪明反被聪明误,李家三族没一孤,唉,官场阴惨凶战场,暗敌暗斗智难防,没有奇勇治人智,莫要头尖求荣光,


刘1956091

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大汉的统治阶层是贵族和士族联合,在联合统治的內部斗争还是有的,以司马迁李广为代表的贵族,不怎么看的上老刘家的人,看看汉武帝的用人态度你就知道了,皇后卫子夫,大将军卫青,宰相公孙弘都是什么出身都很清楚啦,最能作的就是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史官去那样评价项羽为什么,那还不是看刘邦不顺眼嘛!受宫刑那就是活该!李广难封不难理解的,刘邦作为士族代表人物之一,楚汉之争就是士族跟贵族的战争,更具活力的士族打败了已经走向末落的贵族,但是刘邦占了关中以后约法三章,只是暂时缓和一下两家的矛盾,到汉武帝时,自信心十足的刘彻就开始对贵族狂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