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髮話,互聯網+醫療國家試點有望落地寧夏!

中國政府網報道,3月10日,國務院總理來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寧夏代表團參加審議。一位代表說,寧夏正在大力實施“互聯網+醫療”,希望建立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縱向打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部門、區域之間的信息壁壘。總理要求,有關部門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把固定資產投資更多投向基礎信息等領域,加快“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建設,讓優質醫療教育等資源,普惠更多基層群眾。   2017年,寧夏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並取得初步進展。目前,寧夏已初步建成了遠程醫療服務網絡,還積極引入互聯網醫療第三方平臺作為專業運營方,為全國1.6萬名專家在銀川辦理了多點執業備案,成為隨時可以在線會診/複診支持的遠程專家庫,拓寬遠程專家門診形式,已幫助1千餘名患者,不出寧夏,甚至不出本市,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專家的診療服務;同時,已有4.2萬名寧夏地區患者接受過全國醫生“互聯網+醫療”服務,單異地就醫的交通成本一項,就為患者節省了數千萬元。另外,遠程醫療服務的使用量和運行效率大增,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從根本上保障分級診療的工作機制常態化。 關於銀川互聯網+醫療的工作彙報,獲得了來寧夏團參加審議報告的克強總理的認同。 我們不可能讓優秀的醫生來回移動,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讓他們享受更優質的醫療。讓數據跑路,讓老百姓得實惠。 

 互聯網+推助優質醫療資源流向西部  

西部地區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人口密度低,醫療衛生體系的人均運行成本高,且優質醫療資源匱乏,貧困地區這一短板更加明顯。   但,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自治區衛計委主任馬秀珍在最近兩年的工作經驗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可以有效緩解西部優質醫療資源(特別是臨床專家)不足的問題,幫助西部地區百姓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互聯網餐飲、摩拜滴滴等出行平臺,都開始進入西部地區,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這些創新案例,也為解決西部醫療問題帶來了借鑑。”馬秀珍認為,互聯網跨越時空、簡單、高效、直接的特點,完全可以幫助醫療衛生事業產生創新的模式。但同時,她也意識到,東、西部地區情況差異大,發達地區的醫改經驗,西部很難照搬,互聯網+醫療同樣,需要針對西部特點進行探索。  因此,馬秀珍參加今年全國政協會議的重要提案,就是建議:在寧夏設立西部地區“互聯網+醫療”運行試點,在多方面積極創新嘗試。爭取利用兩到三年的時間,摸索出一套適合西部地區的、高技術、低成本、高效率、患者高滿意度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    在馬秀珍的建議裡,西部“互聯網+醫療”運行試點,首先以西部地區的患者需求為中心,借鑑其他行業“+互聯網”獲得高速發展的經驗,積極引入第三方專業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參與西部醫療服務體系的運行,發展適合西部地區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形式和服務內涵——擴大遠程門診、遠程診斷、遠程會診等遠程醫療服務規模,利用互聯網模式創新常見多發性疾病、慢性病的複診流程,提升基層家庭醫生的服務能力和簽約居民的服務感受。   “最終,提升西部地區的整體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西部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獲得感。”馬秀珍認為,只有引入互聯網行業先進的技術優勢、運營能力、商業模式,發展多層次醫療服務和健康服務,才能讓西部抓住“國家推進醫生多點執業”的契機,激勵並引導全國各地的醫療專家,充分利用“遠程門診/會診”通道,為西部、為基層患者提供精準診療服務,賺取合法收入,建立“專家下基層”的長效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