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水?想多了,市場資金成本會越來越高

央行放水?想多了,市場資金成本會越來越高

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在央行擴大MLF(中期借貸便利)擔保品範圍後不久,6月6日,央行又發佈公告稱開展MLF操作4630億元,對沖到期後MLF餘額新增2035億元,無逆回購操作。

於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央行新一輪寬鬆放水。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MLF,官方意思是中央銀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的貨幣政策工具,對象為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可通過招標方式開展。發放方式為質押方式,並需提供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作為合格質押品。通俗點講,就是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讓它們去發放貸款。

注意,MLF從表面上看是增加了市場資金供給,但由於這部分錢是央行借給商業銀行的,是要償還的,還有利息,與降存準和降息之類漫灌式放水有差別。

降存準商業銀行自有的可貸資金多了,降息是商業銀行支付的利息成本下降了,兩個都是自己用自己的錢多賺,而MLF是商業銀行用借來的錢賺錢,利息隨行就市。比如今年3月美聯儲加息以後,5月央行運作的MLF各期就上浮了10個基點,基本跟著美聯儲在走。

大家應該明白這個意思了,MLF的擴容實際上會抬高整個社會的資金成本,現在央行一年期的MLF利息是3.2%,商業銀行拿來貸款,必須高於3.2%才有賺,基本上放出來可以達到5%左右,這個水平還未必是最終終端貸款客戶的利息,如果中間還有第三方,還會繼續加價。

所以,MLF勢必會逼迫貸款方尋找高收益的品種以應對高利息支出,甚至銀行其它貸款也會比對MLF的基準上浮,它會拉平計算自己的成本。這樣一來,整個社會的資金成本就越來越高。因此,很多人認為MLF擴大擔保品範圍是新一輪放水,這個認識略有偏頗,資金成本如果太高,貸款需求反而會下降,因為你高利息借來的錢如果賺不回來,這可是虧本買賣。

剛才談了對整個市場的影響,對金融行業或者說銀行股有什麼影響呢?銀行的經營成本會繼續上升,各家銀行會分化,特別是在資管高壓卸槓桿的大背景下,資產質量好內生循環增長有潛力的銀行會受益。

具體來看,最受益的肯定是資產總量大(自有資金多、吸儲能力強)的大銀行,它不需要更多去向央行拆借MLF,也沒必要去給央行打工,靠自有資金就能增長,賺的錢理論上都是自己的;其次是資產質量好(盈利能力強,壞賬負擔小)的銀行,這樣的銀行即便借來MLF,也不愁利息支出,多借多賺,而且嚴格的風控讓這個錢出得去回得來。

而一大批不上不下的銀行,則比較焦慮。它們想擴充自己的貸款資金庫,但又要承擔利息,從貸出方看優質資源都被大行搶得差不多了,自身的還賬隱患又大,投鼠忌器。

因此,未來肯定是一種分化的趨勢,優質銀行會拉開競爭的差距,過去十年單純靠信貸擴張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很多靠做大同業做大表外的銀行將面臨清算。而且這種差距拉開以後,市場資源會更趨於集中,優勝劣汰的態勢將更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