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活水灌“窮根”

一直以來,水利設施薄弱是基礎設施扶貧工作的一塊短板,在山區縣尤甚。近年,嶽西縣以水興農、以水興村,等高對接群眾需求清單,因地制宜,讓民生水利浸潤在貧困地區,涵水、引水、節水、淨水、興水、保水,改善了山區生態環境,也為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生動演繹水利助跑精準扶貧的山區實踐。

“水口河邊講科學,兩岸風光各不同”--這是省委書記李錦斌在嶽西縣頭陀鎮蹲點走訪時,對梓樹村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給出的評價。

“山上的水,來得快走得快。以前一下大雨,水渾河汙,河堤容易出問題,被洪水侵害過的田地,耕種價值也不高了。現在自來水接到每家每戶,水清了,環境好了,村民們也養成了沿河的散步的習慣。”梓樹村村民項性林提到的這條河就是水口河。三年前,水口河實施綜合治理,帶來直觀的環境改善,也保障了兩岸的農田安全。

村民們司空見慣的“年年沖毀,年年修”再沒有發生,並且,依託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撬動整合了涉農資金,投入山、水、田、林、路、園整治,遵循科學規律,因地制宜謀劃特色產業,“一水兩岸,擁河發展”的綠色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的水口河兩岸,百畝有機茶園栽植有機茶葉27450株,紅心獼猴桃產業園栽種紅心獼猴桃6369株,當地群眾增收脫貧也有了保障。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水利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年來,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嶽西縣以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對蓮雲、五河、頭陀等10條河流實施水土保持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2.64平方千米,改善了山區生態環境;以水資源“三條紅線”為底線,通過新建、修復和配套一些蓄引排工程,發展節水灌溉工程,水利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達到“涵水、引水、節水、淨水、興水、保水”的目的,為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

有了水利支撐,嶽西縣採取土地流轉、種植業結構調整等方式,各種產業發展如雨後春筍:冶溪鎮石嘴村按“公司+基地+貧困戶+村集體”運營模式建設生態農業菊花產業脫貧示範園,大山村推出“期權分紅”扶貧模式讓該村貧困戶變成股東分紅利,頭陀鎮梓樹村和白帽鎮朱鋪村以“公司+農戶”方式發展流水養魚……

水利興,天下定;倉廩實,百業興。嶽西還將景觀水利、生態水利理念融入工程水利,既保護綠水青山、美化農村水環境,又為群眾增收脫貧添磚加瓦,以“投入最大、發展最快、群眾得實惠最多”的建設紀錄,助跑精準扶貧,支撐全縣率先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