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的亲子时光
说到“一个很少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的子女”,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子女不懂事、不孝顺”。但细细一想,或许没这么简单。
你可能也有过此类经历——别说是打电话,有时候我们在家里直接面对父母的时候,能说会道的我们就好像变成了哑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一个很少给爸妈打电话的子女”或许不是没有想到父母,而是与父母之间存在沟通问题。他们可能从小到大与父母的沟通都不够顺畅,一直以来都没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影响父母的观点。长此以往,他们坚信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害怕与父母沟通。
与父母存在沟通问题的子女可能是经历了以下三种情况:
1. 在低回应的教养方式下长大
“低回应”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需求的回应程度低,包括物质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这样的父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严厉型,一类是忽视型。
严厉型的父母不但很少回应子女的需求,同时对子女有过高的要求,要求子女必须达到自己定下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子女可能会因为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是对父母说“不”会招致批评和惩罚,因而选择对父母保持沉默。
忽视型父母对子女没有期望和要求,也不回应子女的需求。当子女主动开口时,这类父母往往采取否认、回避的态度,久而久之子女会感到“我说什么父母都不会听”,从而不再尝试与父母沟通。
2. 父母的情绪和想法不稳定
他们的父母可能是情绪和想法多变的。心情好的时候能与子女进行良好的沟通,心情不好时就会变得粗暴。对于子女提出的同一个要求,他们可能今天答应,明天就反悔。这种反复会让子女很困惑,他们不懂怎么和父母沟通才是对的,索性不去冒险,避免沟通。
3. 观察到他人与父母沟通时的无助
还有的子女虽然自己并没有很多负面沟通的经历,但是他们可能观察到身边朋友、同事与父母沟通时的无助,再加上缺乏和父母沟通的正面体验,也可能产生“父母同样不会和我好好说话”的预期。
当然,子女不给父母打电话的原因很多,存在沟通问题只是多种可能中的一种,具体原因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References:
Peterson, C., Maier, S. F., & Seligman, M.E. (1993). Learned helplessness: 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知我心理学
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而且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两个例子,先来说说我的妹妹,当年父母想要一个儿子,妹妹生下来之后,刚满月就被送到姥姥家,由姥姥抚养,一直到妹妹四五岁,才回到我们这个大家庭,那时弟弟已经两岁了。
爸爸妈妈觉得亏欠了妹妹,平时对妹妹会格外关照,也叫我这个做姐姐的对妹妹好一些。说实话,我与妹妹的相处不过是每次去姥姥家短暂的相处,并没有太深厚的感情,刚开始她回到家里时,心里多少有些排斥。
现在妹妹已经结婚生子,但妹妹很少给父母打电话,若不是有什么事情,一般都不会打电话过来,包括给我打电话,大多都是因为有事,爸爸妈妈也颇有微词,去年父亲去了新疆工作,家人都不放心,经常给父亲打电话,问问他的情况,但妹妹很少打,父亲抱怨地说:“别人都给我打电话,就老二不给我打。”
再来说说我老公,我老公只有一个母亲,父亲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母亲改嫁,老公与母亲的感情一般,母子俩个即便是坐在一起也没有什么话说,老公对待母亲不是一般的客气,客气得有些不正常,每说一句话都要思考一下,就怕母亲多疑,因为婆婆什么事情都容易想歪了,平时打电话也很少,一通电话说不了三分钟,彼此就没有话说了。
为何会这样,也与老公小时候不在母亲身边长大有关,老公小时候是奶奶一手带大的,上了小学,就被送到县城,住在伯父家,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婆婆又是一个不善言辞,不太懂得关心孩子的人,对老公的学习生活基本不过问,都是公公过问,所以,导致了母子之间的关系很一般。
由此不难看出,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很难做到亲密,不是不孝顺父母,只是在心里有一道难以名状的鸿沟,想亲近却亲近不起来。
沛泽妈读心理
子女很少给父母打电话这种现象,很多人第一反应应该是这个做子女的不孝顺、不知道体贴父母,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童年时期亲子“依恋关系”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导致成年后子女对于父母的依赖感缺失。
依恋心理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格发育,它不仅是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等形成发展的基石,也深深影响着孩子未来同理心、自控力、乐观、信任等优秀能力的衍生和发展。
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① 全依恋 (Secure),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insecure- avoidant),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③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第一,0-3岁这个时期要有稳定的照看者。一般来讲这个人最好是母亲,其次是父亲。母亲的陪伴在孩子的依恋关系形成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父母一定要尽量多陪伴在孩子身边。
第二,要高质量的陪伴。包括具备良好的陪伴环境与良好的陪伴态度,对孩子的信号能做出合适且积极的回应、对孩子的照顾温柔而细致。如此,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较强的信任感与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帮助他与外界尝试接触。环境选择也影响着孩子的依恋心理,过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使孩子的被关心度及个体看管时间减少,会造成孩子的安全感下降。
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之后上面写了什么、画成啥样,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和坏境决定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所表现出来的不好的部分,其实就是父母自己的问题点。我们总是在讨论怎样教孩子,其实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家长该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
耳妈卜卜
说来惭愧,我就是这种很少给父母打电话的人。
父亲是个思想老旧的人,在子女教育这块很古板。父亲就是父亲,儿子就是儿子,这个不能乱,所以父亲在我们面前很严肃,从不和我们兄弟开玩笑。小时候我比较调皮,父亲经常打我或者骂我。久而久之,父亲留在我心中的只有威严。我和父亲很少说话,在一起只有沉默。
在外面念书或在外工作,我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感觉没啥说的。都是家里感觉我像失踪了一样,给我打的电话。虽如此,但我还是能感觉到父母对我的爱。有一段时间,感情受过创伤,我不怎么相信爱情。不急着谈女朋友,不急着结婚。父母急啊,眼看都是大龄青年了。为我的终身大事,父母是操碎了心。
现在,看到父母越来越大,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还是不给父母打电话,而是用回家这种最直接的方式代替。家里需要什么东西我给买上,家里有忙的我就干活,能为他们减轻点负担就减轻一点。
以我的经历来看,之所以不给父母打电话,是因为从小和父亲缺少沟通,没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但是,对父母没有不孝敬之意。现在,我还是不会给他们打电话,我回家。
逍遥客小刘
很多人如果在不了解任何前提的情况下,一看到这样的情况,一定就会说:这真的是一个不孝顺的子女啊!人在外地,不常回家,还不打个电话给爸妈问候一下!
但是,我想要告诉你,一个家的氛围是相互感染的。你给孩子怎样的“关怀”,孩子就是反馈给你怎样的“关怀”。
年初,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的新闻刚出,社会各界都觉得非常震惊:为什么一个堂堂北大的优秀学生,会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样的绝情?这样的孩子真的是做的很不到位!但是,随着事件的深入,我们知道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透出了太多不够的行为,这个优秀毕业生没有办法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反而是一味的感觉自己被压抑、于是想要逃离,最终他选择离开家,出国、拉黑父母。
所以我想要说的是,孩子身上反馈出来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是孩子将这些问题呈现出来了而已。
以上。
柏燕谊心理咨询师
首先要看这个问题出现了多久,孩子是最近几个月或者最近一年给父母打电话少了,还是从离开家开始,这个孩子就不太给父母打电话。
如果孩子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变少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和分析实际的情况:
1、生活的环境和工作的环境有没有什么改变(比如搬家、旁边装修等)?
2、是不是工作/学业很忙,加班时间多?
3、工作/学业是否顺利?是不是工作/学业压力比较大,怕给父母打电话时带出自己的情绪,让父母担心?
4、孩子最近的身体状况怎么样(食欲、睡眠)?
5、孩子最近交的朋友是什么样的(职业、个性等)?
6、孩子的精神状态怎样?生活上、经济上、情感上有没有遇到困难?
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给不给父母打电话,然后做出一个主观的评判。我们更应该从关心、尊重、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从不打电话的背后找找原因,看看孩子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尤其是孩子从离家开始就很少给父母打电话这种情况,父母更要想一想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需要什么。不给父母打电话,说明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而这种情况的产生,一定不是一天两天,是长时间亲子沟通的不顺畅导致的。
如果我们往前推,会发现,孩子大了不和父母交流,原因在于孩子小的时候,就没有形成沟通交流的家庭氛围,当然父母也没有教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感受。父母之所以没有教给孩子表达自己,是因为父母也不具备沟通表达的能力。
中国文化的特点,倾向于教给我们隐忍,因而“不表达”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和父母“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做起,抓住语言、情绪的发展期,教给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当然,父母也要及时给与回应和提供实质性地帮助。久而久之,沟通和表达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孩子再遇到事情就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
父母要想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可以到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兰海说成长》APP,看兰海老师手把手的视频示范进行学习。
兰海
首先我不想提倡亲情绑架,这道题很明显想表达的意思是子女很少再去关心父母了,很少再给父母打电话了,就算打了电话,也是哦,嗯,啊之类的短字。
而父母又非常渴望与子女建立更多的联系,在一直等不来子女的电话,就会给子女打过去,每次接电话聊的内容也基本上是吃了吗?在那儿怎么样啊?过得好不好啊?之类的。
而子女往往是报喜不报忧了,遇到困难,他们想自己解决问题,那么父母就会很失望啊!在父母看来,无论孩子多大,他还是个孩子,他为什么不再依靠我了呢?
其实父母要想与子女变成正常的亲子关系,是要想想在子女的成长过程当中,是否曾经伤害过孩子?孩子的需求是否没有被满足?是否总因为学习的事情对孩子发火?
而现在子女在远方求学,心里一下子空了,家变得清冷了,跟自己的伴侣也没有啥可说的。那么内心与人沟通的需求该在何处安放呢?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男性,22岁,他是一名演员,妈妈是一名小学校长,喜欢历史,目前在学习心理学。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以前当过兵。爸爸妈妈之间很少沟通,所以妈妈总是想和他交流,聊心理学方面的,可是他比较忙,他内心也爱着妈妈,他现在感觉他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很难平衡。
心理咨询师经过访谈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告诉这个男孩:你的妈妈是小学校长,一般来说能说会道,爱操心的人,会做小学校长,而且她操心操惯了,你这一离开,她会感到不适应。并且她感到和你有共同语言,很明显你的兴趣爱好和你妈妈很像,所以她愿意找你聊天。
你的爸爸以前当过兵,要知道当兵的人往往说一不二,他缺少思考的,会按命令行事,长官让他打哪儿,他就打哪儿,久而久之他习惯了服从命令,做事就会雷厉风行,你怎么样和这类的人有聊天的感觉啊!因为聊天是一个慢活,是要让人慢下来,静静地去思考,并愿意花时间去聆听,你爸爸会觉得这样没有意义,所以你妈妈才会愿意找你聊天。
正常情况下是子女有子女的生活,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可是你的家庭是父亲不爱说话,做事特别果断,缺少思考;你妈妈恰恰又是一个特别爱说的人,而且又学了心理学,想和你分享她每天学习的心得。
可是你没有这么多时间啊!那么你怎么办呢?你要告诉你妈妈要学习系统的心理咨询,看《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这样的书,让她把精力消耗在这儿上,不要让她再跟你较劲,让她跟系统的、规范的心理咨询培训来较劲,她很快就感觉到要学的是有非常多,她就不会再找你经常聊了。
需要有策略的应对父母,策略就是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起来,往往夫妻之间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孩子又去了外地学习或工作,所以就很盼望孩子能给父母打个电话。可是孩子也在忙啊!无论他是处于学业还是事业,都在起步阶段啊!
如果他现在懈怠了,天天陪父母聊,那不就成了提前养老了吗?父母也要想想,你年轻时候的样子,是否就能体会到孩子现在的状态呢?
所以当我们的生活充实起来,我们就不会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偶尔打个电话,互报平安,你做你的,他做他的,彼此心理能感觉有一根线牵着就可以了。
我们往往要让别人来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想想这正确吗?
另一方面,孩子长大了,不愿意与父母再交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孩子以前受过伤,而父母那时候忙,没有去关注孩子内心。在孩子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父母忙;在孩子事业或者学业处于起步阶段,父母闲。而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啊!
我们为什么一直这样错误的轮回呢?我感到担心的是,这一代年轻人有了孩子以后,会不会也会复制他们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呢?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与父母聊不来,现在年轻人懂得太多了,玩手机玩的特别溜,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太强了,而父母才刚刚会用智能手机,这就必然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很low。
可是孩子有没有想过,当你小的时候,你不会做题时,你的父母嘲笑你:这题都不会做?你咋这么笨呢?和你现在瞧不起父母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是一样的道理么?
当然了,是父母首先做错了,父母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会做题,求助于父母的时候,父母选择了埋怨和嘲笑,父母需要道歉。
我不太知道其他人与父母的关系卡在了哪里,我时常也会对父母有埋怨,这些都是在我成长经历当中烙印在脑海里,形成了自动化思维。所以我就在不断地去除这些错误的自动化思维,父母当年没意识到,现在意识到了,现在我们也意识到了,所以就需要改。
在双方时间都很充裕的时候,不妨谈谈心,也许一开始会比较阻塞,但只要你想把你的心理话跟家人讲,他们会慢慢理解你的。
需要有一个人率先做出破冰。我们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是会复制到其他人际关系当中的,比如与父母关系很好的人,他会与其他人关系也很好,因为他父母很民主啊,家庭氛围很好,友善相处,有问题耐心解决就好,不会去埋怨、指责,这些都是没有用的,除了伤害感情以外,没有什么积极的因素。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演习负责,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该有的表现。父母有想和子女谈话的需求,如果子女忙的话,只需要看到父母这个需求就可以了,在恰当的时候尽量去满足他们;父母在提出需求的时候,也要去想想,孩子现在在干嘛?是不是忙着呢?
所以我在一开始才提到了亲情绑架,有很多人是这样的意识: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就得听我的,哪怕是我是错的,你也得听我的。有这样观念的人大有人在,而且这样的人品行都不会是很好,比如有家暴啊,有虐待啊等等,他们对子女就是控制。
他们很可恨,但也很可怜,从来没有体验过什么是爱,什么是温暖,在他们看来占有欲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子女如果还再一味地满足这样的父母的需求,你是把父母也害了,因为你没有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很多言行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与工作。
有很多人毕业、找工作,选择自己租房子住,他们不再想与父母见面,不是冷血,也不是无情,而是想逃离,我们去询问便知道,他们的童年很不好,缺少需要的依恋关系。而恰恰这样的父母会去指责他冷血和无情。
我就在想,这又是何必呢?是父母成功地创造了这样的糟糕的环境,使得孩子在这样“系统的”培养中,变成了父母最不想看到的样子。
我认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你能改,能意识到问题,而且改过自新,孩子也会愿意和你打电话,愿意和你见面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小的时候被父母所伤,肉体的伤已经看不到了,但心灵的伤会带一辈子。那么孩子什么时候会选择谅解呢?是父母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比以前更好了,更和善了,更体贴了。
有一本书,我推荐全天下的父亲好好看一看《不体贴的父亲》。看书名好像感觉像在指责父亲是吧?当你看的时候会流泪的,文字的意义是看你用怎样的语音和语调讲出来,呈现的意义就会不一样。
平和的讲不体贴的父亲,是在承认自己确实是在教育子女方面上失误很多,然后幡然悔悟,改过自新。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改变的,他有一天在和孩子发了脾气以后,感到特别懊恼,他不相信刚才那个暴跳如雷的人是他自己。
他缓步走到了孩子的书房,看到孩子在默默画着一幅画,他感到孩子也很伤心,孩子在通过画画来宣泄内心的受伤。他掩面而泣,他很后悔,为什么刚才伤害了孩子,孩子转过头发现父亲坐在了地上,上前关心地问:“爸爸你怎么了?”
这句问话就像洪水开闸,他哭得更厉害了,他想到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没有对他足够的关心,而且他现在又离婚了,会有很多烦心事,当孩子在受到他的心灵伤害以后,还会来关心他,他感到特别感动。
在哭完以后,他与孩子聊了很久,说了很心理话,对孩子讲他的心路历程,他不想再这样伤害孩子了,他与孩子做了约定,他要改过自新,从现在开始。
孩子突然感受到他的那个可爱的爸爸又回来了,父子俩又长时间地抱在一起。
第二天,父亲在开心地给孩子准备早饭,孩子开心地与父亲问好,两个人的关系从那天开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他通过自身的蜕变,感悟到需要写出一本书来,来治愈更多的家庭,于是有了这本《不体贴的父亲》。
我很认真地看完了,很感动,原来爱会让人心灵平和,感受温暖,我们需要长时间保持这种舒服的心境,所以就需要努力让自己心灵平和,友善待人。
而这些是要有足够的觉察,并且需要持续的注意力,才能形成习惯。自动化思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东西,你在遇到事情以后做出的下意识行为往往是错的,所以就需要替换这些模式,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从而去修正言行。
白岩松说过: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所以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再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孩子也会变得优秀。
我是90后心理咨询师,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想法,谢谢!
心灵之音的空间
我出去外地上班之后也是很少打电话给我爸妈,主要是好不容易出去了,和爸妈就没有多少话说了,每次打电话都是说那几句话,久而久之就不想打电话了,自己口才也不好吧,也不可能像别人那样去问候爸妈,说什么爸妈我爱你我想你之内的,觉得说这种话太矫情了,自己也说不出口,就只想在外面好好上班,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让父母不要为了我操心就好了,真的没有那么多的话给爸妈说了,我是95年的,有时候都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没有良心了,连给爸妈打电话都不想打了,我在外面上班的时候,爸妈都十分关心我,天冷了会告诉我,多穿点衣服,睡觉要盖好被子,平时要吃饱,不要饿肚子,真的对我很好,可是我出去上班之后就是不想打电话给爸妈,我曾经很想每个星期都给爸妈打一次电话就好了,但是每个周末到了最后一天想给爸妈打电话,总是没有勇气打电话,有时候很羡慕身边的同事,经常看到给家里打电话。
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良心,好像一个白眼狼一样的,人家给狗一点吃的,狗都会好好老家的,哎,不说了,一会儿给我爸妈打个电话
看看1925840
我和老妈的通话有时一个月一次,有时几个月才有一次,显然我就是一个很少给爸妈打电话的子女,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感情。
首先,电话不是唯一的沟通方式
在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存在太多通讯交流的工具,完全没必要非借助打电话表达关心和敬爱。比如鲜少用电话沟通的我时不时往自己家族群(家庭成员都在)扔几个红包,或者在群里发各种搞笑的逗比照片,然后全家人都一起讨论,互相吐槽,再然后我们在不在一起,通不通电话,其实一点不妨碍我们的人沟通和交流,自然生疏感也没有那么强烈。
其次,不想让父母担心
孩子无论多大,始终是父母眼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我来说越来越喜欢报喜不报忧,一来,父母不在自己身边,遇到事情即便告诉他们,除了增加一个烦恼的人,没有什么作用;二来,父母在家,我远在外面,幽怨太多很让他们极度不放心;三来,自己逐渐长大,很多事情该要自己承担,跟父母吐槽太多,让父母更觉得自己没长大,估计恨不得把自己绑在身边。所以为了不让父母过于担心,很多事能不说自然就别说,这种消沉的情绪不能带给父母,这也是我电话比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不打电话不影响我对父母的爱
即便工作再忙,几个日期节点,即便没有和家人待在一起,也一定会与父母通话,为父母买点礼物,比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春节、父母的生日等等必要记住的时间点。
其实父母很疼爱我们,对我们索要的不多,我们对父母的爱不一定非要停留在电话中,爱父母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很多方式都可以表达,所以我不认为很少给父母打电话的孩子是不孝顺或者不爱自己父母的表现。
轩逸箐风铃
这样的子女
第一,原生家庭比较溺爱,只有自我,没有别人,觉得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没有感恩之心。
第二,这样的子女,可能生活压力大,心理苦涩,也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其实也是一种借口,把苦难当借口。
第三,越是不给父母打电话的,越是一个感情寡淡的人,内向,不愿意与人沟通。
第四,不常和父母打电话的人,不能说他不孝顺,但是不打电话确实是不孝顺的一个表现。
第五,不打电话的子女,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父母对他的有些不公允,他就念念不忘,执念太深,然后报复父母,不打电话。
其实这不打电话的孩子应该好好想想。不要到时晚了,后悔来不及的,孝顺父母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