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療法的作用機制

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本號所發方劑以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的醫著為主。文中方劑僅限於學術交流,患者應在中醫大夫或中藥師指導下加減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刺血療法的作用機制

“制血療法”的作用機制,與針灸療法一樣,不能離開中醫“經絡學說”和“氣血學說”這個總綱,經絡學是中醫,尤其是針灸學科的基本理論之一。中醫經絡學說認為:經絡具有由裡及表、通達內外,聯絡肢節的作用,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內屬於髒府,外絡於肢節(《靈樞海論》)”。機體的內外平衡和協調,臟腑及四肢百骸,肌膚筋脈五官七竅各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及相互密切配合,都是通過經絡的聯繫而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經絡作用是“行氣血、營陰陽”功能活動,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平衡,“內溉駐腑,外濡腠理”(《靈樞脈度》,保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而且還具有抗禦外邪,保衛機體,預防疾病的作用。《靈樞經別》雲:“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也”,《靈樞本髒》又云:“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通過經絡系統協調陰陽氣血的運行和平衡,使機體不斷適應各種內外環境的變化,內充外固,“陰平陽秘,精神乃至”,“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保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活動。

祖國醫學認為:氣血是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根本。氣血並行於脈中,充潤營養全身。人體各種功能活動,均依賴於氣血正常運行,通過經絡“行氣血,營陰陽”,才能充潤營養全身,保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活動。所以說,氣血充養是根本,經絡運行是關鍵,二者不可偏廢。若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發生障礙,就會發生氣滯血瘀而導致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比如某些部位發生疼痛或腫脹,或是氣血鬱積,久而化熱,出現紅、腫,熱、痛等實證;或是肢體麻木不仁,肌膚萎縮,功能減退等虛證,則是氣血不足的表現。一實一虛均可使病之所以成。由此說明,經絡、氣血與人體生理、病理息息相關,諸病之所生都離不開經絡失運與氣血失和這個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