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山間田邊有種藥食兩用的雞矢藤,其功效獨特 值得收藏!

雞屎藤又名臭藤、雞矢藤、雀兒藤,為茜草科植物雞屎藤的全草及根。《綱目拾遺》載:“搓其葉嗅之,有臭氣,未知其正名何物,人


农村山间田边有种药食两用的鸡矢藤,其功效独特 值得收藏!​因其臭,故名臭藤。”雞屎藤及諸“臭”、諸“屎”之名皆取意於其臭氣。雞屎藤在栽後9~10月除留種的外,每年都可割取地上部分,曬或涼幹即可入藥。其性平,味甘酸,入心、肝、脾三經。含有雞屎藤苷、雞屎藤次苷、雞屎藤苷酸、車葉草苷、去乙酰車葉草苷、矢車菊素糖苷、矮牽牛素糖苷、蹄紋天竺素、摁貝素及羰基混合物等成分,具有祛風除溼、消食化積、解毒消腫、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溼疼痛、腹瀉痢疾、脘腹疼痛、氣虛浮腫、頭昏食少、肝脾腫大、瘰癧、腸癰、無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草木便方》載雞屎藤“補虛勞,調理脾胃元氣,治病後虛腫、耳鳴”。《綱目拾遺》亦載其“治風痛腸癰,跌打損傷,流注風火,癰毒,散鬱氣。洗疝,合紫蘇煎湯”。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雞屎藤所含的總生物鹼有鎮靜、鎮痛和抗驚厥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褔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浸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鏈球菌也有抑菌作用;能抑制腸肌收縮,並能拮抗乙酰膽鹼所致的腸肌攣縮。其注射液和乙醚提取物對坐骨神經腓腸肌均有傳導阻滯的局麻作用。臨床報道,用雞屎藤製成注射液肌注,每次2~5毫升(每毫升相當生藥5克),有較好的止痛作用,適用於胃腸疼痛,膽、腎絞痛,各種外傷,骨折,術後疼痛及神經痛等;用雞屎藤葉或嫩芽擦患處,可治療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每次塗搽5分鐘,每日2~3次;用鮮雞屎藤30克,薯茛15克,加紅糖適量,水煎2次分服,同時用牛皮消葉、雷公藤、苧麻根適量,加少許鹽搗爛外敷,每天1次;雞屎藤30克水煎服,治氣鬱胸悶,胃痛;雞屎藤或根60克,酒水煎服,治關節風溼痛;鮮雞屎藤60克,酒水煎服,渣或另用鮮葉搗爛敷患處治背疽。雞屎藤美食:雞屎藤湯圓,在南方不少地方,也有食雞屎藤的習慣。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吃法與海南相似,也是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屎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屎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在諸葛亮七擒孟獲的雲南曲靖農村,同樣有很多人喜歡吃雞屎藤。但曲靖不像瓊海、北海等地會在三月三或七月初一專門吃雞屎藤,帶有很隆重的儀式的味道。在那裡,只要是雞屎藤發嫩芽的日子,當地人家就採摘下來食用了,或用來炒肉,或是素炒,或是涼拌,就如同食普通的蔬菜一般簡單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