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业务项目识别阶段和准备阶段的关键点

【PPP工作流程】

按照财政部发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财金〔2014〕113号)(简称《操作指南》),将PPP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5个阶段:

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五个阶段按照PPP项目操作逻辑前后连接,形成完整的PPP项目采购流程,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PPP项目失败。

PPP业务项目识别阶段和准备阶段的关键点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财金〔2014〕113号),共7章37条,对PPP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等操作环节进行了规范。主要内容:

一是在项目投入方式选择上,引入国际通用的物有所值(VFM)评估方法,判断采取PPP模式与政府传统采购模式相比,是否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

二是在合作伙伴选择上,根据PPP项目采购特点,创新竞争性磋商政府采购方式,充分鼓励社会资本竞争。

三是结合中长期财政规划,将PPP项目涉及的政府支付义务纳入同级政府预算实施统一管理。

四是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向PPP模式转型,着力化解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债务。

项目识别阶段关键点

项目识别阶段的主要功能是挑选适合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包括项目发起、项目筛选、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4个步骤。

1、产出说明(Output Specification),是指项目建成后项目资产所应达到的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交付范围、标准和绩效水平等。(项目是干什么的)

2、全生命周期(Whole Life Cycle),是指项目从设计、融资、建造、运营、维护至终止移交的完整周期。(考量的时间维度)

3、物有所值评价重点关注采用PPP模式与政府传统采购模式相比,能否增加供给、优化风险分配、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等,能否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好在什么地方)

4、指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主要包括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风险承担、配套投入),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年度财政支出的影响,为PPP项目财政管理提供依据。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政府补贴的天花板)

项目准备阶段的关键点

项目准备阶段是为项目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包括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机构、人员等,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1、 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主要包括基本情况、经济技术指标和项目公司股权情况等。基本情况主要明确项目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内容、项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运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项目运作的目标和意义。经济技术指标主要明确项目区位、占地面积、建设内容或资产范围、投资规模或资产价值、主要产出说明和资金来源等。项目公司股权情况主要明确是否要设立项目公司以及公司股权结构。

2、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风险要素:按照风险分配优化、风险收益对等和风险可控等原则,综合考虑政府风险管理能力、项目回报机制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要素,在政府和社会资本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

分配原则:原则上,项目设计、建造、财务和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和最低需求等风险由政府承担,不可抗力等风险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理共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