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城政事|在这三个领域,大数据发展给深圳带来了怎样的“红利”?

鹏城政事|在这三个领域,大数据发展给深圳带来了怎样的“红利”?

不久前,由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研究编著、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2》(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蓝皮书对2017年我国31个重点城市的大数据发展指数作了评估,结果显示,深圳大数据发展指数位居第一。

在政用、商用、民用三个领域,大数据发展给深圳带来了怎样的“红利”?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在大数据发展方面有何过人之处,又有何亟须破解的瓶颈?

“大数据发展指数2.0”发布

深圳商用民用领域均排第一

数据是主导未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创新引擎。随着信息技术同生产生活的交汇融合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并进一步对经济发展、国家管理和社会民生产生重大影响。

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大数据进入创新突破与应用落地的发展上升期,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民生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大数据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此次发布的“大数据发展指数2.0”延续使用了政用、商用、民用三个评价维度。2017年我国31个重点城市的大数据发展指数排名显示,排名最高的10个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武汉、杭州、南京、成都、贵阳、青岛、宁波、厦门。

根据蓝皮书,2017年31个重点城市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优于2016年,平均得分32.47,相对于2016年的25.98提升了25%,有16个城市总指数得分处在平均值以上。蓝皮书指出,2017年重点城市大数据发展类型中,深圳和广州均属于全面领先型。深圳在数字经济方面发展明显领先,商用指数排名第一;在大数据民用领域“一家独大”,各个指标均表现较好,排名第一。

同时,从数据来看,大数据政用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大数据商用作用初显,大数据民用尚未对大数据发展形成较强带动作用。而深圳等大数据发展较好的城市,大数据商用指数得分均较高,这说明在大数据发展的新阶段,商用将形成更强的带动力,大数据作为全新的生产要素,已经开始显现出创新驱动作用,为数字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蓝皮书课题组研究认为,数字中国是一个包括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三者分别系大数据战略在经济发展、政府治理和社会运行领域的应用与表现,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其中,发展数字经济,关键是要发挥好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数字政府,应从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构建核心应用场景、深化政府改革入手,加快提升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和治理精致化水平,促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数字社会,要从建设智慧社会、重构发展理念、创新治理模式和打造数据空间共同体等方面展开。

推进“十大工程”建设智慧城市

实现100项高频服务“眨眼办”

家住福田区黄木岗社区的居民赵先生在给妻子办理二孩相关手续时发现,在就近的华富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就能轻松搞定,而不用跑到更远的户籍所在地办理。这得益于福田区行政审批服务“通办通取”的创新模式,通过打通政务大数据流转“微循环”,使群众的办事体验更好、办事效率更高。

大数据为政务服务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在政务服务方面,根据有关工作方案,深圳将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可100%网上申报,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50%以上,推进至少500个事项实现全城通办。

同时,深圳将实现100项高频服务“眨眼办”,申请人刷脸眨眼后即完成申请;自助终端机提供超过100项政府服务,100项服务主动推送办理;建设全市统一政府移动应用APP,实现政务服务贴身随行,整合超过500项服务内容。

日前,深圳市政府召开智慧城市暨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会议,并制定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2018年实施方案。今年深圳将通过打造一批示范应用项目,推进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到2018年底实现7个目标,包括政务服务“一号走遍深圳”、建成全市统一的大数据中心、扩大政府数据开放范围等具体措施。

根据正在制订并征求意见的方案,深圳提出到2020年,将实现身份证号+生物识别可办理各类公共服务。届时,深圳人有望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

围绕“六个一”目标,深圳将重点推进高速宽带网络工程、全面感知体系工程、城市大数据工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工程、智慧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工程、智慧城市治理优化工程、智慧产业发展工程、网络安全保障工程、标准规范保障工程等十大工程。

“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可借鉴的标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认为,新型智慧城市首先要做好标准的体系建设,标准由行业的领军企业牵头,组织整个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深圳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作为国内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理应在打造智慧城市的标准方面领跑。

■观点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周顺波:

深圳需健全数字经济

创新孵化机制

南方日报:深圳大数据和数字经济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还需要打破什么样的瓶颈以求进一步发展?

周顺波:虽然深圳的大数据发展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但从全球来看,当前深圳在信息基础设施、技术研发、产业梯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首先是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仍需提升,与全球一流城市相比,深圳的信息基础设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既包括超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以及智慧城市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包括公有云、公共大数据平台等建设。

其次是产业梯队结构不够合理,深圳涌现了腾讯、华为等一批龙头企业,但从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来看,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在规模与数量上都有待提升。比如CBInsights公布的2017全球214家“独角兽”公司榜单,中国入围59家,深圳仅柔宇科技、大疆创新、碳云智能、越海全球供应链4家入选,落后于北京、上海,且集中在制造、物流领域。

此外,扶持和监管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新旧模式快速转换过程中,管理手段难以迅速跟上行业变化;另一方面,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机制不完善,行业垄断、不公平竞争现象仍然存在。

南方日报

:下一步深圳发展大数据,乃至发展数字经济,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周顺波:面对数字经济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深圳需要以审慎包容的态度,扶持和监管并重,为大数据及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制定深圳数字经济2030战略,明晰深圳数字经济发展的步骤和路径,打造数字经济先锋城市;二是加快5G试点,率先开展5G网络建设并推动全域覆盖,构建智能泛在网络,推动5G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多场景、多领域的应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物联,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三是健全数字经济创新孵化机制,在扩展产业园、创客孵化等硬件载体建设的同时,借鉴金融监管的“沙盒机制”,针对数字经济创新的业务和模式,在申报后,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率先开展创新探索;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此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现重点突破和集成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