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但是據說他沒有到過洞庭湖,是好友滕子京介紹的,是真的嗎?

1777803

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對所“記”之“岳陽樓”,並未著意描寫,僅用“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十四字一筆帶過,隨後筆鋒一轉,將目光投向氣象萬千的洞庭風光。這種“避實就虛”的寫作手法固然高妙,卻也使如今人們有了一種流行的說法,即范仲淹根本沒到過岳陽樓,至少,他沒到過北宋慶曆五年(1045)滕子京重修後的岳陽樓。

雖然《岳陽樓記》對洞庭風光的描繪可謂神來、韻來、情來,精彩非凡,可人們對《范文正公文集》和《范文正公年譜》等史籍研究後發現,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北地成長(主要在山東),後來在外地做官,並沒有資料表明他去過洞庭湖。或許,範仲俺是將太湖風光移花接木於洞庭,因為他曾在太湖邊生活過。或許,范仲淹是對著一幅畫展開想象的,因為滕子京求請其作記時,贈送了《洞庭晚秋圖》一本,供其參考。

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范仲淹曾經到過洞庭湖。范仲淹的繼父朱文翰曾任灃州安鄉(今湖南安鄉)知縣,范仲淹隨任遷居於此,前後四年,正值他二十三歲至二十七歲之時。而安鄉距離洞庭湖不遠,範仲俺在那四年間,或一次或兩次去嶽州洞庭遊覽過,也未可知。不然,他何以能將洞庭景色描寫得如在目前、栩栩如生呢?

范仲淹的老爹叫範墉,只做過掌管書牘之類的幕僚官。範墉與繼室謝氏在徐州官舍生下范仲淹,第二年,範墉病逝,謝氏貧無所依,帶著小范改嫁朱文翰。朱文翰對小范很不錯,范仲淹一直不知自己的身世,直到他二十三歲那年,勸止朱家兄弟不要鋪張浪費,把朱家兄弟惹毛了,說:“吾自用朱氏錢,何預汝事?”這才得知自己是姑蘇範氏之子。青年范仲淹隨繼父宦遊四方,以至《范文正公年譜》都對其早年行止語焉不詳,其它資料也很缺乏,導致我們現在對他有沒有去過岳陽樓及洞庭湖,竟難以確定。


天下何思何慮

范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但是據說他沒有到過洞庭湖,是好友藤子京介紹的,是真的嗎?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等,他一生文武兼備、智謀過人,他寫下著名的《岳陽樓記》,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他為岳陽樓賦予了更深、更廣的含義,他讓岳陽樓成為湖南的符號和標誌,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普通百姓瞻仰的地方,就是因為有范仲淹這首著名的經典流傳。歷代名家對他讚賞有加,歐陽修稱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王安石稱他:“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毛澤東稱他:范仲淹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所以,范仲淹的作品和人品是被大家公認的。

對於他沒有到過洞庭湖,是好友藤子京介紹的,他就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那就更應該佩服范仲淹出眾、綽約的才華,更無需考究他是否去過洞庭湖,事想一個從未到過洞庭湖,從未見過洞庭湖的模樣,卻能將他的美、他的景、他的請、他的韻,寫的栩栩如生,妙筆生花,比生活在那了一輩子,也不瞭解那個地方的人,是何等的令人敬畏?所以,無論范仲淹是否去過岳陽樓,還是聽他的好友騰子京的介紹,范仲淹竟然能夠讓讓世界上留下這麼一首經典,那就是厲害!

范仲淹通過描寫寫岳陽樓的景色,陰雨、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同時表達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的情懷。他的文字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隘,將自然界的風雲變化和他這種政客、文人的覽物之情完美結合,加強了該文的深度,同時作者用抒情、暗喻、動靜相接的的方式,同時還用了排偶章法,進行了雜文的創新,這多麼令文壇震驚?

再來欣賞下全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1。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2;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48!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多麼美的佳作!在古代,寫記,原本就是通過這種文章記錄事情、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本人不一定非要身在啟迪,才能去寫。所以,范仲淹即使沒去過,也很正常。但有這樣一篇佳作留給我們後人欣賞,以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