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土地增加營養——化肥

給土地增加營養——化肥

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農民們為了使莊稼豐收,給莊稼施用人畜糞便,以增加土壤的肥力。而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很少用傳統的施肥方法,而是給莊稼施用無機肥料。如氮、磷、鉀肥等等。這種辦法見效快,能使農作物長年高產穩產,因此,頗受農民的歡迎。

當然,化肥的發明,還得歸功於德國化學家尤斯托斯•李比希,人們稱他為“無機化肥之父”。

有一天,李比希來到城郊的莊稼地裡,彎下腰仔細察看莊稼和土壤。正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奇怪地打量著這位書生模樣的城裡人,問道:“先生,您也懂得莊稼?”

“嗯,知道的不多,正想學學。”李比希回答道。他接著問,“你看今年莊稼收成會好嗎?”

這不經意的一問觸動了農民的心事,只見他嘆了口氣,說:“年復一年地種植莊稼,土地越來越貧瘠了,哪能指望好收成呢,這塊地眼看就要廢棄了。”

“要是能給土地添加些營養,莊稼不就會豐收了嗎?”李比希自言自語道,又似乎是在對農民說話。

“先生,你這就不懂了。我們莊稼漢祖祖輩輩都是這麼種地的。您的話說出去會鬧笑話的。”農民有些好笑地說。

李比希可不在乎會不會鬧笑話。他開始翻閱大量的書籍報刊,開始大量的實驗。在實驗中,他發現氮、氫、氧這3種元素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而且,鉀、蘇打、石灰、磷等物質對植物的生長髮育起一定的作用。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的化學實驗室裡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世界上第一批鉀肥、磷肥在這裡誕生了。李比希把這些潔白晶瑩的無機化肥小心地施灑在實驗田裡,密切注意著莊稼的變化。

可是沒過幾天,突然下了一場大雨。助手們發現那些化肥晶體被雨水一泡後,很快變成液體滲入土壤的深層,而莊稼的根部卻大多分佈在土壤的淺層。果然,收穫的季節到了,實驗田裡的莊稼並沒有顯著的增產。

“這麼說,我們還得再深入一步,把它們變成難溶於水的物質。”李比希說道,“大家別灰心,我們已經接近成功了!”

於是,他們又開始了新的探索。這一回,李比希把鉀、磷酸晶體合成難溶於水的鹽類,並且加入少量的氨,使這種鹽類成為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的白色晶體。

最後,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李比希和助手們把這些白色晶體和粘土、岩鹽攪拌在一起,施在土裡,然後種上了莊稼。過了一段時間,農民們驚奇地發現那塊被廢棄的“不毛之地”竟然奇蹟般地長出了綠油油的一片莊稼,而且越長越茁壯。轉眼,又迎來了收穫季節。“不毛之地”獲得大豐收,勝過農民在良田裡種下的莊稼。

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開了,李比希成為德國農民們最敬仰的人物,“李比希化肥”也被廣泛運用於農業生產中,造福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