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人工智能滋養“新餐飲”破土

日前阿里巴巴集團超1000億人民幣成立“達摩院”的消息又為大數據、人工智能這兩個原本就火爆的話題添了一把柴。事實上,這一消息不僅僅揭示了我國科技對於技術提高的剛需,也表明正是由於當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已成為我國發展趨勢並深入到了各行各業中,產業想要實現更快轉型必須有科技進一步提升的配合。

不過,早已有事實表明,市場才是技術創新、行業創新最好的搖籃,現今餐飲界出現了先行者——北京中道康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中道康達),其打造的“便當星球”,就是集數據化運營管理系統、智能供應鏈管理系統、大數據決策系統、數字化菜餚、智能機器人烹飪於一身的“新餐飲”模式,也正是這樣的理念踐行了行業創新,同時重新定義了餐飲業。

大數據+人工智能滋養“新餐飲”破土

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研究的推進,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前有美國最大的科研機構之一——貝爾實驗室,85年來申請了近3萬項專利,11位科學家問鼎7項諾貝爾物理學獎,更獲得9項美國國家科學獎、8項美國國家科技獎等頂級科技獎項,為美國科技的發展立下了漢馬功勞。後有“達摩院”將發力機器學習、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等多個產業領域。

而我國到如今,科技的快速進步,例如,移動互聯網的深度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的衣食住行當中,這中間,同樣離不開科研的助力。

需要指出的是,科技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應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商業應用,而也正是商業應用支持了科研的可持續發展,缺少了商業應用的科研就是曾經風光無限的貝爾實驗室,也只能感嘆夕陽無限好。究其原因還是在於資金問題,貝爾實驗室的研發資金大部分來自母公司AT&T,當AT&T讓幾次分拆元氣大傷的時候,也就難以再支持貝爾實驗室再創輝煌。

同樣“達摩院”也難以擺脫這樣的質疑,業內人士就表示,“達摩院”號稱要兼顧基礎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但目前也面臨一個悖論,那就是科研與創新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例如,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凱就說過,科研是為了發現新知識,而創新是為了構建新產品;“成功的創新是市場驅動的,而不是技術驅動的。”

如此一來,不得不說,市場才是科技再上一個臺階的主力軍,而實踐者會是促進科技創新的有生力量。中道康達恰恰是窺見並掌握住了這一本質,其是我國首家基於大數據從事餐飲智能化研發、應用的企業,以大數據和智能烹飪為基點出發,引發了餐飲業變革,可以說“新餐飲”時代已經到來。

北京中道康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孫潮表示,眾所周知,傳統餐飲業被眾多痛點困擾,包括食材溯源、中餐難標準化、出餐效率低、產品迭代慢、品類受限等。“科技進步帶來的技術革新,像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以技術驅動行業升級、消費升級,為餐飲業轉型帶來契機,新餐飲是應運而生。”

“目前,中道康達旗下品牌——便當星球已經讓理論落地。”孫潮說,便當星球是由中道雲智能餐飲系統出品的中式餐飲,而中道雲智能餐飲系統又由大數據智能決策系統、智能供應鏈管理系統、客戶端系統、線上第三方平臺運營總控系統、智能機器人烹飪系統組成,比如,大數據智能決策系統將根據用戶行為、口味喜好、用戶屬性等數據進行多維度監測、智能分析,從而為便當星球的選址、產品選擇、產品定價提供精準依據,此外還包括對用戶數據的整合、分析以便更好地提供個性化服務。

據悉,中道康達創造的“新餐飲”智能化創新運營模式,重新定義了餐飲業,讓中餐可以標準化、規模化、低人力成本、低運營成本,並且以無廚師、無服務員、無收銀員、無採購員成為新興餐飲業態。以標準化為例,精確加油、油溫精確控制可以控制有害物質產生實現健康飲食,而火力的精確控制則讓原料能夠在最佳狀態成熟保持營養,此外,高級廚師配合開發的數字菜譜再加上機器標準化烹飪確保菜餚質量穩定,同時規避了傳統烹飪中“少許”“若干”,將作料精準到克或毫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