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衣服這樣穿最好看

蒋勋:衣服这样穿最好看

勳衣草丨蔣勳美學社

後臺回覆“音頻”收聽蔣勳老師精選合集音頻

關注

每一位朋友早上起來穿衣服的時候,除了匆匆忙忙外,也希望能夠多一點對衣服本身的思考。

什麼是“對衣服多一點思考”?有些朋友很講究穿衣服,譬如說穿的都是名牌。而名牌,是不是選擇衣服唯一的方式?當然我不否認,有時我也會去逛一些名牌店。像亞曼尼(Armani)、Prada這些服飾賣得非常貴,事實上不是每一個人可以負擔的。

可是當然我會尊重這些名牌服飾的背後提出的一種創意,領導所謂風尚(Fashion)。事實上許多名牌跟歐洲的文化很相關,上層社會將服裝的織料織品做到非常講究的程度。

絲、麻這些織料可以非常講究,也可以很粗糙。棉的等級也可以分成非常多種。我曾經去過一間印度棉布的專門店,那位老闆告訴我:“印度棉花釆收之後,棉絲有長有短。最長最柔軟的棉花都由英、法名牌店收購去,像臺灣等一般廠商根本就拿不到那種棉花。”我這才知道原來棉花的等級分成這麼多種。

名牌服飾產品的紡織或者染色的過程裡還會加入很多的人工,它有一種“講究”。其實講究當然是一種美。有時候你會喜歡一塊布,覺得撫摸時手上的質感是這麼好。

蒋勋:衣服这样穿最好看

譬如說,最高級的克什米爾羊毛是指羊頸部的那塊部位,因為最輕最柔軟。所以如果你有一件克什米爾毛衣,拿在手上輕軟又保暖,旅行的時候很方便,放在旅行箱裡沒有什麼重量,可是穿起來又勝過好幾件衣服。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產品貴得有道理,因為它選擇了最好的質地。

所以談到衣服會注意到織品的講究,的確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過程。另外,當然這樣的服裝經過一流的設計師設計,設計師會運用本身的美感在之後如染色等過程裡,加進最多文化的元素。

什麼是“文化的元素”?我曾經到意大利去參觀一間名牌服裝工廠,見到很多美術專業人員在研究一張古畫,可能是達•芬奇的作品。他們嘗試用現在的科技,以計算機分色做出畫裡某一種顏色用在織料上,譬如說是絲綢,然後變成來年流行的一種織品。這個時候我會覺得:他們的確把文化的元素放進這塊布料裡了。

譬如臺灣今天有一間紡織廠,可能有生產廉價的棉布絲綢,但也聘用一些專業人員,到臺北外雙溪的“故宮”研究一張宋朝的畫,將畫裡某一種色彩用計算機分色的方法做出來放在某一種絲綢上,這個絲綢就變成明年流行的服飾。如此顧客並不會覺得這件服裝比較昂貴,因為其中含有專業人員在“故宮”做研究的投資。

其實人類的服裝歷史蠻複雜的。古代一件講究的服裝,光是繡工就不知道要經過多少人、多少年、多巧的手才能完成。如果這服裝保存到今天,也是一件非常貴重的古董。這個貴重,不只是金錢層面,同時也是因為它有很多人的巧思、人的手工,保留住人類文明裡面最精美的部分。

蒋勋:衣服这样穿最好看

我想衣服的美學和食物的美學很不同的是,食物的美學基本上保存性不高,再好看的一道菜,最後還是會被吃掉;可是衣服可以保留到百年千年。日本上野美術館收藏了過去帝王或貴族穿過的衣服,真是美極了!那種經過一千年歲月的淘洗,絲綢或是錦的花紋、料子,讓我覺得完全是一件藝術品。我想服裝的文化,在這裡其實更容易感覺到美感。

其實我並不鼓勵大家一窩蜂地去買名牌服飾,因為當我在歐洲參觀很多名牌的店鋪、廠商,以及和研究人員交談之後,我覺得名牌之所以成為名牌,是因為它們背後有文化的支撐。如果你跟這個文化並不協調,放在身上有時候會很勉強。

在意大利時我常常看到名牌店裡很多日本觀光客試穿衣服,我覺得他們沒有注意到這家名牌跟他自己身體文化之間的關係。因為身體本身也是一個文化,有生理上結構的特徵。

譬如說,東方人的下半身其實是比西方人短,所以在穿上一個要強調下半身長度的衣服時,效果其實剛好適得其反。這個名牌不但不能夠襯托出他身體的美,反而變成有一點怪異。

我會提醒很多的朋友注意觀察自己跟名牌的適合性,服裝其實是一門大學問,大家還是要花一點心血去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的造型、體態和什麼樣的服裝搭配在一起是最對的,我覺得這才是衣服的美感;而不是太輕率地就交給名牌,認為花了幾萬臺幣買一件衣服,它就一定是好看的,其實可能並不一定。

蒋勋:衣服这样穿最好看

蔣勳老師用質感聲音,帶你一起發現文學之美,生活之美。願你在喧囂時代,與偉大的靈魂在書中相遇,找回最純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