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孩子過於聽話是什麼心理?

經常有人會問諸如“孩子調皮不聽話怎麼辦?”,“怎麼才能讓孩子聽話”這類問題,看來對頗有反抗意識的孩子,家長們都有種無奈的苦惱。卻偏偏也有一些家長詢問,“我家孩子太聽話了,是不是不正常啊?”,“孩子太聽話,心理正常嗎?”。對“不聽話”的孩子,我已另有文章進行解讀,今天就談談過於聽話的孩子,他們都有怎樣的心理以及將面對什麼樣結果。

親子|孩子過於聽話是什麼心理?

膽小怕事,避免懲罰

這樣的孩子多半做事比較謹小慎微,大概是體會過來自於父母的嚴厲和責罰,或者是父母對於自己聽話順從行為的讚賞和表揚,讓孩子學會了如何討好父母,因為這樣的孩子心理承壓能力弱,無法承受可能出現的責備,為了避免出現自己不願意面對的局面,孩子選擇“乖”。

“聽話”後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太過“聽話”,順從父母的意見,這樣長期與父母的互動模式,一方面會讓父母忽視孩子真正的需要,甚至出現一切包辦代替,忘記詢問孩子需要什麼,另一方面也大大壓抑了孩子真實需求的滿足,並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孩子在與他人相處中,學會的將是懦弱和妥協,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更不敢拒絕。

親子|孩子過於聽話是什麼心理?

表面順從,變相表達

有些孩子迫於家長的威嚴,不得不用“聽話”的方式來應對。但是他們的需要因為沒有被滿足而充滿憤怒和不滿,這種感受雖然一時被壓抑下去,終歸會通過變相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破壞一些玩具或不打緊的事物;有些孩子其他事情都很聽話,唯獨還是會“不小心”尿褲子;吃飯時,媽媽按自己的理解,把各種有營養的食物放在孩子碗裡讓孩子吃,有些孩子不會表達抗議,但會趁家人不注意,偷偷丟掉一些等等,這都是孩子變相的表達不滿,只是表面順從罷了。

“聽話”後果:這樣的孩子,你可以說他們聰明,懂得察言觀色,但同時也學會了“陰奉陽違”的處事模式,他們比那些真的膽小怕事的孩子比,更具有反抗意識和變通方式,當然對孩子而言,有些行為是有意識的,有些行為則是潛意識的。

親子|孩子過於聽話是什麼心理?

什麼才是最好的“聽話”?

成年人尚且不能做到忽視自己的想法,對父母言聽計從,更何況心理發展和自律行為尚不成熟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聽話,並不是要求孩子像機器人一樣,下個指令就完全順從,太過聽話的孩子仍會引起家長的顧慮,生怕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那孩子什麼狀態才是父母最期待的呢?

其實,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懂事,能通過講道理,減少無理取鬧和不合理行為,按時吃飯、睡覺,當下的情境中順利完成當下要做的事,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然而想培養出這樣的孩子,更需要父母付出足夠的耐心、有策略的引導,而粗暴的打罵、無策略的權威壓制、無原則的利益交換都不能換來孩子合理的“聽話”,只會影響孩子應對父母的行為模式。因此,選擇一種合理的教育方式,才會讓父母減輕對於孩子過於出現“調皮搗蛋”亦或是“過於聽話順從”的焦慮。當教育模式恰當合理,父母與子女相處模式走向良性循環,孩子這些所謂過度的行為方式,也就相應的調整恰當了。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