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歐江村位於龍川縣東南部。全村有24個小組,總戶數1165戶、5600人,全村佔地54700平方米。

相傳,南宋年間,現黃布鎮歐江地段,交通閉塞,人煙稀少,一片荒涼。若大的一個地方只有兩戶人家居住,一戶姓歐,一戶姓江,他們艱難地在此生活繁衍。隨著宋元之爭,周圍地段陸續有人定居,為便於聯繫和劃分村界,村民便以歐江兩姓合成為村名,從此,歐江村正式誕生。直至今天,歐江村雖已沒有歐姓和江姓之人居住,但該村名至今未變。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南宋末年,黃海龍將軍奉旨入粵,其子孫和親兵便進駐歐江村。歐江便成為黃氏客族落基地,黃海龍便是黃氏入粵的始祖。由於黃氏人多勢眾,人口迅速發展,黃姓便成了歐江村中的主要姓氏,人口占全村人數的90%,原歐江兩姓之人,深感人少勢薄,難以在村中發展,便舉姓他遷,故歐江村裡沒有歐江兩姓之人。目前,村中還有胡、盧、連、鞠、鍾、古等姓,據說這些姓氏多數是黃海龍親兵的後裔。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歐江村以其古老而著名,在河源眾多古村落中,多數村落的歷史只能追溯到明清時期,而歐江村可追溯到南宋,在我市,除佗城外,恐怕少有。該村保存至今的較為完好的古建築有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塔、古井、書院、古墓等。

金安圍尚書房老屋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在歐江古村,擁有許許多多的古建築,別具一格的民居亦有多座,金安圍尚書房就是其中的代表。尚書房老屋是光緒年間由金安圍五房西角分枝十七世耀榮(即敦五)及其弟炳捷一同建造的。這座恢宏大氣的老屋,屋頂造型十分突出,屋型上五下五佈局,四方圍龍兩角樓,有客家人特有的飛髻兩個。內室有華麗的壁畫,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製精巧,色彩豐富,穩重協調,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屋中有七個天井,佈局嚴謹,結構美觀。大門上面有“椂萼聯輝”字樣。該老屋是有名望的老屋之一,背靠山牙山,面臨金魚河,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屋場,至今已經有150餘年歷史。走進這裡,似乎能讓人由衷感受到黃將軍之威懾力量。這座建築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講究配合與協調,建築佈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也相適應,從而構成一個極具美感的空間,足以見證當時此家族之繁華富足。

金安圍大教場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建於清道光年間,主建人是十三世祖黃近光。該教場坐南向北,整棟建築耗時達五六年之久。“大教場”面積約1500 平方米,裡面有房間30 餘間。坐落在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金魚河畔,造型氣勢宏大,三棟二槓一圍龍,還有客家人特有的飛髻兩個,上五下五的格局,建造嚴謹,外形壯觀。屋內有石柱十二條,高約三米有餘,雕樑畫棟,屏風雕刻風景,梅蘭菊竹。整座教場遠看有臥虎藏龍之氣派,面向沃野,視野寬廣,右邊有美麗的金魚河環繞,左邊有黃隆金光大道。它不僅展現了黃家人嚴密擇居和注重建築風格的民居理念,還養育了七、八代的黃家後裔,人數達三、四百人。大教場人才輩出,文武有成,曾培養出軍官、縣長、局長、教授、名醫、高級工程師等優秀人才。看到這般氣勢的“大教場”,讓人不免感嘆:這真是個物華天寶、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呀!。

高塘角黃屋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位於歐江村仙寨。該屋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南,原為三進四橫,現僅存三進二橫(後棟已毀)了,正屋上五下五佈局。屋面寬36.5米,進深32米,建築佔地面積1168平方米。灰沙夯牆基,土磚牆體,硬山頂,瓦木屋面,灰沙地面。整棟屋子共有八廳、三天井、十六房間、一餘坪、一水塘。總佔地面積1953平方米。

大門前簷有二方麻石柱承二梁,麻石制裁門框、石門墩。中正廳前簷有二圓石柱承一梁,挑梁有木雕獅子承檁條。後部有木柱和屏風。中正廳正脊下正樑、二梁有金漆雕刻纏枝花草圖案。1927年11月,黃覺群、黃超凡受黨指派,在高塘角黃屋成立仙寨鄉蘇維埃政府,領導減租減息鬥爭,組織武裝暴動,為龍川縣武裝奪取政權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該屋不僅富有革命紀念意義,同時又對研究客家民居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仲華公祠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建於清代,坐北向南,二進格局。面寬11米,進深15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灰沙夯牆基,土磚牆體,硬山頂,瓦木屋面,灰沙地面。共有四廳、一天井、天井裡掘古井,四個房間、一餘坪、一斗門、一照牆。大門採用石門框、石門墩。門額書“仲華公祠”,門上有對聯,上聯是“仲公流世百芳”,下聯是“華祠景仰千秋”。上正廳後壁前有黃氏先祖神龕、供臺。現在,該屋部分瓦面漏水,局部木構件腐朽,主體保存狀況一般。

黃海龍故居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聖旨”碑

歐江村人為紀念祖先黃海龍而興建的,建築面積250平方米。在故居下廳與天井正中有一個“聖旨”碑,門外有一根“七鎮總軍司令府第”石柱,這代表了黃氏家族的威嚴與榮耀。

金安新街橋

位於該村金安五隊。建於清代。西北東南走向,跨越金魚河,為灰石砌平橋。橋長50米,寬1.3米,高2.5米。整座橋有十個鵝胸式橋墩,每墩總長4米,寬1米。每段橋面長度有2.5米至5.6米不等,第一段至第三段橋面,用四塊長麻石條平鋪就而成。新街橋是金安至新龍、芝野和仔新交通線上的一座橋樑,現仍在使用。對研究當地清代橋樑建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金安蘇市塔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屹立於歐江村金安五隊。建於清代,坐北向南,木石結構,為平面八角形,五層灰石樓閣式風水塔。塔的每邊長0.9米,塔徑2.3米,塔簷無平座,塔身每層高度自下而上均勻遞減,面闊逐層收斂。每層有三層線磚和兩層牙磚相間疊澀挑出短簷,第三層以上有圓孔眼。塔頂八角灰塑瓦脊成簷,塔角上挑出鳳尾起翹,塔剎呈葫蘆形。塔的北面原有一門。據傳,該塔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所起的作用是鎮守一方水口,是一個風水塔,塔頂的葫蘆,用於鎮妖驅邪,以確保河流安全。

群豐宣化書院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位於歐江群豐自然村。建於清末,坐西北向東南。解放後改建,九十年代又重修。現為二進格局,方形屋。面寬19.3米,總進深16.7米,建築佔地面積322.31平方米。石灰夯牆基土磚牆體,硬山頂,灰瓦木屋面,灰沙地面。計有一廳、一天井、四教室、一餘坪。大門青磚卷門洞。1978年作為村委會辦公場所,後辦歐江小學、幼兒園。

石地咀遊氏墓

位於歐江村石地咀密龍山。始建於南宋景炎二年,1998年曾作重修。坐東北向西南。整座古墓總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全用麻石築砌。古墓由墳首、墳塘、拜臺等組成。墓長9米,寬6米。

墓頭正中碑刻“黃氏一百五十四世入粵始祖循州剌史海龍公誥命夫人遊氏墓”。左刻“南宋景炎二年立,公元一九九八年戊寅歲孟冬重修”。右刻“嗣孫永祀”。額上刻“彩其龍密”,左刻“青山朝拱”,右刻“綠水環抱”。另外,墓的下面鋪水泥環繞小道,建有“天雲亭”,右聯“日月照大地”,左聯“雲霞映神州”,還有“依山亭重修碑誌”和“敬祖路”等。

古村落——龍川縣歐江村

歐江村內古井

黃氏族人一直都在傳頌著其先祖的一首《遣子詩》:“駿馬奔騰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旦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據傳,該詩是黃氏先祖峭山公在朝廷任職時,遭奸人誣告,為保性命,他將21個兒子遣送到全國各地去開基立業,臨別時作此詩送給兒子。其後人從此將此詩當作自已的座右銘,並以此詩作為家族精神代代相傳。該詩體現出黃氏族人積極向上,勇於開拓,不忘先祖以及追本溯源的思想。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在這樣的精神激勵下,歐江村黃氏族人人才輩出,簡述如下:

黃海龍是河源、梅州地區黃氏族人入粵的始祖,是維繫家族聯繫的紐帶,也是黃氏家族精神的源頭。

黃海龍生活在南宋末年,24歲考取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乙卯科進士第七名,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授五城兵馬都監,總攝御前禁軍事(從一品)。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金國再舉兵南侵,權相湯思退,不思收復國土,復割地求和。黃海龍上書,要求皇帝“親賢臣,遠小人,保國土,制權臣”,為湯思退所嫉,於乾道元年(1165年)被貶為廣東校尉,發配戍循州(即龍川)。

黃海龍率本部兵馬到龍川后,屯兵藍關,興農事,修水利,墾軍田,造學舍,拓商路,深得民心。此後,他在海南滅海盜,在古龍川一帶,與廣東提舉楊萬里同討荼寇,並命其子黃貴為先鋒,僅半年餘全部平覆。宋孝宗皇帝諭贊其“當朝良佐”。後旨召還京,官復原職,並誥命加封詹、遊、江三夫人為懿德夫人、孝德夫人、賢德夫人,加封黃貴為輔國大將軍。直到宋淳熙十五年(1180年)告老還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