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將常遇春,為何40歲卻突然暴斃?

舞羽流雲

小說家言:誤診折壽

元朝末年,官府腐敗無算江湖盛傳明王即將出世,天下大亂。常遇春初生安徽懷遠縣,祖籍浙江台州,在此時也加入了明教,高舉義旗,成為反元先鋒。其人豪壯,生平素喜結交奇人異士,因緣巧合之下,與張無忌結交,成為摯友。

常遇春聽罷,說到:“大丈夫濟世報國,若能建功立業,便是三十歲亦已足夠,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縱然年過百歲,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

這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但是卻表現出了常遇春英雄豪傑、意欲縱橫天下的心態。

陰謀之說:朋黨

《明史.常遇春傳》記載常遇春去世,“(克開平後)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云云。後世有很多陰謀論者,多言常遇春涉明初黨爭,或言常氏為太子一系等,都不足信。彼時,明朝雖定鼎天下,但是天下未平,雲南、遼東、西北元軍勢大,輕易不可遽圖。洪武五年,三路明軍15萬精銳騎兵北伐。號稱“萬里長城”的徐達帶兵五萬掃蕩漠北,遭到優勢蒙古軍隊的伏擊,以明朝開國時的百戰精兵,力戰竟日,方可得免,返回塞內只有19000餘人。李文忠部也與蒙古軍隊會戰,多名大將戰死,李文忠部糧且盡,危在旦夕,使用計策才得以脫身。


此戰後,朱元璋認識到明軍無法在茫茫草原徹底消滅蒙元,從此不再輕易深入草原。朱元璋放棄了對草原的征服,戰略目標由大一統轉為謹守內地,工作重心也從軍事轉為政治,為了防止武將利用戰爭機會擁兵反叛,朱元璋儘量避免戰爭,他宣佈了永不征討的十個鄰國的名單,在國防方面,以屯田設衛、修築城池為主要工作,對蒙古人採取守勢,只有在迫不得己的情況下才發動戰爭,這一戰略轉變使明朝呈現出黃仁宇教授所謂的“內向和非競爭性”的性格。

常遇春是個不折不扣的“兵形勢”的猛將。他從小習武、相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精通各種兵器。每次作戰,他都衝鋒在前,勇猛果敢,經常不顧危險,單騎突陣,曾多次負傷。朱元璋經常勸他:作為大將,要保護好自己,不要老是和士兵去拼殺。但常遇春總是管不住自己,上了戰場就往前衝,但總能化險為夷,一生經歷大小數百戰,從未打過敗仗。

明朝立國時的形勢非常嚴峻,正當用人之際,常遇春勇猛無前,是明朝開國功列第二的猛將,正當追亡逐北,斷然不會有陰謀論之說。明朝直到洪武20年,才取得捕魚兒海大捷,動搖了北元的行政根基。此後明朝勳貴世家多有不法,這才有洪武后期的大案株連甚廣。常遇春在20多年前早已作古,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忠武,極盡哀榮。

天譴之說:殺降不祥

至於其死因,有說是因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殺戮,在沙場上戰無不勝,卻常常殺降,即殺掉投降過來的士兵,因此遭到天譴。

古有云“殺降不祥”。常遇春英年而卒,其子孫也命途多舛,沒有享受到開國功臣的榮譽,即與常遇春殺降有關。這是中國人常有的“義高於利”“和”文化的屬性使然,將者司殺,不可求全責備。

亂世用兵,常遇春殺降、屠城有軍事上的考慮。其一,對於陣前投降的士卒,常遇春認為可能是詐降。為免除後患,便一氣殺死。其二,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損失了大量士兵,破城之時便是洩憤之時,也行震懾之法。其三,降兵亦要大量糧草養活,後勤負擔增大。不管如何,常遇春殺降這件事,是被史書記載的,但他仍不失為一代名將。

中風之說:暴卒柳河川

正史無載常遇春死因,各種理由多為後世附會。按其暴疾而卒,更多為中風。常遇春平時好勇鬥狠,經常與人比賽勇氣,親自上陣搏殺。常遇春攻取河南州郡後,朱元璋曾到開封去看望他和徐達,就曾提醒他帶兵問題,作為中軍主將,應當持重。常遇春“拜謝”後,回到軍中還是我行我素。

常遇春曾與元軍戰洛水,敵騎5萬列陣。常遇春大呼陷陣,單人單騎淌水過河,把蒙古騎兵都看傻了——沒見過這麼不要命。當下有敵人20多騎兵以長矛刺之,大有趙子龍闖曹營的電影即視感。後繼的親兵看到主帥如此勇猛,也都嘩嘩的過河,打了衝鋒戰。結果本來是蒙古騎兵要衝鋒的,硬是被打成了防守。蒙古人騎兵的神話至此破滅。

在近20年的征戰中,常遇春多次負傷,車馬勞頓,居無定所,食無定時,積勞成疾,一直處於亞健康。大軍北征從5月出發,到7月班師,正值夏秋之際,天氣炎熱,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戰計劃,又要披甲衝鋒陷陣,體力消耗極大。表面上沒事,身體卻處於十分危險的狀態。

柳河川位於現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內,晝夜溫差極大。柳河川地區白天天氣炎熱,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氣溫涼爽,他不顧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發 “中風”之疾,患上了“卸甲風”,大軍遠征,沒有良醫,遂不治身亡。



金庸看罷常遇春正史記載,慨然代常氏說道:“大丈夫濟世報國,若能建功立業,便是三十歲亦已足夠,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縱然年過百歲,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大丈夫之豪情,溢於言表,痛快常開平。


而知而行

天妒英才!

1369年7月7日,本應是情人相會的美好時節,在大明帝國北部的柳河川卻傳來巨大噩耗。

時任大明徵虜副將軍的常遇春將軍接到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指示,自開平班師,行至柳河川時,常遇春將軍突感不適。但事發突然,未及軍醫施救,常遇春已溘然長逝,一代名將暴斃而亡,年僅40。此後軍醫得出結論,常遇春將軍死於“卸甲風”。

軍醫們給出的報告中指出:“常遇春將軍戎馬征戰,時常是因作戰需要,好幾天不卸甲。而作戰一般要穿很厚的盔甲,一場大戰後容易出汗。加上開平地區晝夜溫差大,作戰後為解熱快速褪去鎧甲很容易導致中風,此為‘卸甲風’”。

可憐一代名將,沒有死在刀光劍影的戰場,卻被自己疏忽的疾病奪去了生命!

但是一個壯年之人,會因為脫一次衣服就丟了性命?而且那麼匆匆?

所以,導致常遇春不惑而亡的原因還有哪些?

1、戎馬一生,積勞成疾

一些人認為常遇春的死和朱元璋的陰謀有關,畢竟朱元璋在建國後就開始了對功臣的血腥屠戮,34個開國功臣中竟只有湯和得以善終。

朱元璋對功臣的殺戮除了功臣們建國後的腐化變質,還有就是朱元璋不允許留下權臣悍將為自己子孫造成麻煩。這樣看來,常遇春絕對是板上釘釘。他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15年,地位非常高,而且個性鮮明,這樣的人註定難以駕馭。這時朱元璋只需要用個小伎倆搞掉常遇春最後報個暴病死亡可謂神不知鬼不覺。

但是此時是洪武二年,是明朝正在鏖戰元朝的時期,說白了就是用人之際,現在搞掉常遇春實在不合時宜。而且這種事情一旦暴露,勢必會影響自己權威造成將領離心,所以朱元璋不會這麼傻。

恰恰相反,此時的常遇春是徵虜副將軍,是僅次於徐達的三軍副總司令,這是朱元璋深信不疑的標誌。而且,同甘共苦15年,常遇春對朱元璋忠心耿耿。這樣的條件下,不用朱元璋指示,常遇春都想著怎樣迅速打垮元朝,締造一個大明盛世!

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所以常遇春“永遠在路上”!1355年投奔朱元璋開始,常遇春就一直衝鋒在前,勇猛敢戰,歷經大小數百戰,未嘗一敗!

鏖戰衢州,大戰九華山,建功採石磯,大敗陳友諒,收復大都,有朱元璋意志的地方,除了有沉穩的徐達,就是耀眼的常遇春。

對常遇春的功績,朱元璋稱讚道“雖古名將,未有過之”,“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也許是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太難報答,常遇春的後半生就像上了發條的鐘表,從未停息。和徐達不同,常遇春每逢作戰,他不僅是統帥,更是先鋒,經常一馬當先地衝鋒陷陣,這也許是常遇春身體被掏空的最主要原因。

然後,油盡燈枯。卸甲只是導火索!

那一次卸甲,沒有見龍,而是讓他成了龍!

2、恐怖的“細菌戰”

常遇春戎馬一生,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善撫士卒,是一個優秀的統帥。然而白壁有瑕,個性的常遇春有個癖好,就是“殺降”。

在中國人看來,“殺降”是非常無恥的行為,畢竟人家都放下武器,屬於手無寸鐵的弱者。但不是所有人都適用,常遇春似乎早就意識到了這些,比如他們走出包圍圈後,就會立刻拿起武器再次回來砍自己,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一了百了,全部幹掉!

你能說孫立人將軍在緬甸做得不對嗎?

但是,這也是造成常遇春悲劇的一大誘因。因為大量來不及掩埋的屍體很可能就是病毒的源頭!

我們知道十三世紀,蒙古騎兵天下無敵,打遍亞歐大陸無敵手,將歐洲引以為豪的重甲騎兵打得屁滾尿流。蒙古軍隊無敵,除了部署得當,配合默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在身後留人。也就是說蒙古軍隊所過之處,除了有一技之長的人,剩下的可能反抗的力量全部幹掉。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是問題很快發生。因為騎兵縱橫,很少有時間打掃戰場,掩埋屍體,這些腐爛的屍體很快會滋生病菌,並隨著軍隊一路向西。蒙古人非常喜歡將有病毒的屍體拋到敵人城中,推行細菌戰,最終造成歐洲死亡達一個多億的“黑死病”。

除了主動出擊,在面對明軍的攻擊時,蒙古人也不忘玩細菌戰。他們在敗退的路上將病死的牛羊等屍體拋入河中汙染河水。因為明軍千里奔襲只能就地補給,所以一定會飲用這些水源,所以一定會中毒!

衝鋒陷陣是個體力活,大量出汗必須大量喝水,於是悲劇發生!

和其他功臣相比,常遇春是幸運的,他遇到了朱元璋,而且在朱元璋需要的時代,大放異彩。在暴風雨到來之前,他溘然長逝,雖然遺憾,但無法掩蓋他成為一代戰神!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謝頭條!小時候,看皮影戲,就知道了常遇春是得了"卸甲風"死的,說常遇春打了勝仗,在班師途中於柳河川(今河北承德市境內)暴病而亡,時年40歲,原因是在全身出汗的情況下冒然脫去盔甲,受風寒中風猝死。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蚌埠市懷遠縣)人,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元勳,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將,是與徐達齊名的開國名將,猛如張飛和敬德,25歲跟從朱元璋,戎馬生涯15年,從未嘗過敗績,作戰總喜歡衝鋒陷陣,身先士率,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5月,元將也速侵擾通州,常遇春和李文忠奉命前往征討,一路所向披靡,直搗開平,大獲全勝,俘獲無數,班師北平途中,7月7日於柳河川暴卒,朱元璋聽到常遇春噩耗,非常悲痛,親迎常遇春靈柩,追封開平王,諡忠武,享太廟。

常遇春戎馬一生,南征北戰,東伐西討,功勳卓著,用朱元璋的話說,明朝功十之六七皆出於常遇春,常生前號稱"常十萬",封鄂國公,朱元璋對常遇春之死非常傷心,為不忘其功,表達對其敬重,除親迎靈柩,加封進爵外,並撮合常遇春女兒與太子朱標婚事等。

說到底,常遇春死於傷風重感冒,由於北方氣侯不同中原,早晚溫差較大,加上隨軍醫療條件差,沒有得到及時醫治所致。這個病在現在許多年輕人身上很常見,熱了、出汗了就立馬脫去衣服,導致傷風感冒,此病在現在也不算什麼大病,只是當時條件有限。常遇春的死從另一個方面提醒大家,當身體出汗後,不要在風大天冷的情況下就脫掉衣服,等身體涼下來再脫不遲,否則會引起傷風感冒。

關於常遇春死因,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吃了妻子之肉受驚,從此落下病根,在打仗時病情突發而亡,此說法只是民間相傳,無據可考,故不足以為信。謝謝!


知未是也



常遇春每戰,必身先士卒,而不是坐陣指揮。所以身經百戰,身上傷口多,又沒有時間休養。攻打大都、開平(元上都)後,凱旋班師至柳河川(今河北省龍關縣)。八月北方的天氣白天熱,夜晚涼。常遇春用涼水沖澡,著涼得了重感冒(軍中叫卸甲風)。軍醫醫術有限,到大都找好醫生也來不及,病情發展快,正值壯年的一代將星隕落了!


201150317730荊郭居士

習武之人身體情況是這樣,要不就沒病痛,一旦有病,哪怕是小病都會要命的。我朝開國大將許世友在健康狀態下一點毛病木有,晚年去部隊玩的時候還能舉起幾個戰士都沒辦法的大石頭,但就是這樣,得了病馬上就不行了。《權利的遊戲》裡面,龍母的丈夫卡奧只是得了破傷風立馬就倒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