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40岁却突然暴毙?

舞羽流雲

小说家言:误诊折寿

元朝末年,官府腐败无算江湖盛传明王即将出世,天下大乱。常遇春初生安徽怀远县,祖籍浙江台州,在此时也加入了明教,高举义旗,成为反元先锋。其人豪壮,生平素喜结交奇人异士,因缘巧合之下,与张无忌结交,成为挚友。

常遇春听罢,说到:“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

这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但是却表现出了常遇春英雄豪杰、意欲纵横天下的心态。

阴谋之说:朋党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去世,“(克开平后)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云云。后世有很多阴谋论者,多言常遇春涉明初党争,或言常氏为太子一系等,都不足信。彼时,明朝虽定鼎天下,但是天下未平,云南、辽东、西北元军势大,轻易不可遽图。洪武五年,三路明军15万精锐骑兵北伐。号称“万里长城”的徐达带兵五万扫荡漠北,遭到优势蒙古军队的伏击,以明朝开国时的百战精兵,力战竟日,方可得免,返回塞内只有19000余人。李文忠部也与蒙古军队会战,多名大将战死,李文忠部粮且尽,危在旦夕,使用计策才得以脱身。


此战后,朱元璋认识到明军无法在茫茫草原彻底消灭蒙元,从此不再轻易深入草原。朱元璋放弃了对草原的征服,战略目标由大一统转为谨守内地,工作重心也从军事转为政治,为了防止武将利用战争机会拥兵反叛,朱元璋尽量避免战争,他宣布了永不征讨的十个邻国的名单,在国防方面,以屯田设卫、修筑城池为主要工作,对蒙古人采取守势,只有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才发动战争,这一战略转变使明朝呈现出黄仁宇教授所谓的“内向和非竞争性”的性格。

常遇春是个不折不扣的“兵形势”的猛将。他从小习武、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精通各种兵器。每次作战,他都冲锋在前,勇猛果敢,经常不顾危险,单骑突阵,曾多次负伤。朱元璋经常劝他:作为大将,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老是和士兵去拼杀。但常遇春总是管不住自己,上了战场就往前冲,但总能化险为夷,一生经历大小数百战,从未打过败仗。

明朝立国时的形势非常严峻,正当用人之际,常遇春勇猛无前,是明朝开国功列第二的猛将,正当追亡逐北,断然不会有阴谋论之说。明朝直到洪武20年,才取得捕鱼儿海大捷,动摇了北元的行政根基。此后明朝勋贵世家多有不法,这才有洪武后期的大案株连甚广。常遇春在20多年前早已作古,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极尽哀荣。

天谴之说:杀降不祥

至于其死因,有说是因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杀戮,在沙场上战无不胜,却常常杀降,即杀掉投降过来的士兵,因此遭到天谴。

古有云“杀降不祥”。常遇春英年而卒,其子孙也命途多舛,没有享受到开国功臣的荣誉,即与常遇春杀降有关。这是中国人常有的“义高于利”“和”文化的属性使然,将者司杀,不可求全责备。

乱世用兵,常遇春杀降、屠城有军事上的考虑。其一,对于阵前投降的士卒,常遇春认为可能是诈降。为免除后患,便一气杀死。其二,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损失了大量士兵,破城之时便是泄愤之时,也行震慑之法。其三,降兵亦要大量粮草养活,后勤负担增大。不管如何,常遇春杀降这件事,是被史书记载的,但他仍不失为一代名将。

中风之说:暴卒柳河川

正史无载常遇春死因,各种理由多为后世附会。按其暴疾而卒,更多为中风。常遇春平时好勇斗狠,经常与人比赛勇气,亲自上阵搏杀。常遇春攻取河南州郡后,朱元璋曾到开封去看望他和徐达,就曾提醒他带兵问题,作为中军主将,应当持重。常遇春“拜谢”后,回到军中还是我行我素。

常遇春曾与元军战洛水,敌骑5万列阵。常遇春大呼陷阵,单人单骑淌水过河,把蒙古骑兵都看傻了——没见过这么不要命。当下有敌人20多骑兵以长矛刺之,大有赵子龙闯曹营的电影即视感。后继的亲兵看到主帅如此勇猛,也都哗哗的过河,打了冲锋战。结果本来是蒙古骑兵要冲锋的,硬是被打成了防守。蒙古人骑兵的神话至此破灭。

在近20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车马劳顿,居无定所,食无定时,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表面上没事,身体却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昼夜温差极大。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发 “中风”之疾,患上了“卸甲风”,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金庸看罢常遇春正史记载,慨然代常氏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大丈夫之豪情,溢于言表,痛快常开平。


而知而行

天妒英才!

1369年7月7日,本应是情人相会的美好时节,在大明帝国北部的柳河川却传来巨大噩耗。

时任大明征虏副将军的常遇春将军接到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指示,自开平班师,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将军突感不适。但事发突然,未及军医施救,常遇春已溘然长逝,一代名将暴毙而亡,年仅40。此后军医得出结论,常遇春将军死于“卸甲风”。

军医们给出的报告中指出:“常遇春将军戎马征战,时常是因作战需要,好几天不卸甲。而作战一般要穿很厚的盔甲,一场大战后容易出汗。加上开平地区昼夜温差大,作战后为解热快速褪去铠甲很容易导致中风,此为‘卸甲风’”。

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战场,却被自己疏忽的疾病夺去了生命!

但是一个壮年之人,会因为脱一次衣服就丢了性命?而且那么匆匆?

所以,导致常遇春不惑而亡的原因还有哪些?

1、戎马一生,积劳成疾

一些人认为常遇春的死和朱元璋的阴谋有关,毕竟朱元璋在建国后就开始了对功臣的血腥屠戮,34个开国功臣中竟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朱元璋对功臣的杀戮除了功臣们建国后的腐化变质,还有就是朱元璋不允许留下权臣悍将为自己子孙造成麻烦。这样看来,常遇春绝对是板上钉钉。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15年,地位非常高,而且个性鲜明,这样的人注定难以驾驭。这时朱元璋只需要用个小伎俩搞掉常遇春最后报个暴病死亡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但是此时是洪武二年,是明朝正在鏖战元朝的时期,说白了就是用人之际,现在搞掉常遇春实在不合时宜。而且这种事情一旦暴露,势必会影响自己权威造成将领离心,所以朱元璋不会这么傻。

恰恰相反,此时的常遇春是征虏副将军,是仅次于徐达的三军副总司令,这是朱元璋深信不疑的标志。而且,同甘共苦15年,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这样的条件下,不用朱元璋指示,常遇春都想着怎样迅速打垮元朝,缔造一个大明盛世!

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所以常遇春“永远在路上”!1355年投奔朱元璋开始,常遇春就一直冲锋在前,勇猛敢战,历经大小数百战,未尝一败!

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建功采石矶,大败陈友谅,收复大都,有朱元璋意志的地方,除了有沉稳的徐达,就是耀眼的常遇春。

对常遇春的功绩,朱元璋称赞道“虽古名将,未有过之”,“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也许是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太难报答,常遇春的后半生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从未停息。和徐达不同,常遇春每逢作战,他不仅是统帅,更是先锋,经常一马当先地冲锋陷阵,这也许是常遇春身体被掏空的最主要原因。

然后,油尽灯枯。卸甲只是导火索!

那一次卸甲,没有见龙,而是让他成了龙!

2、恐怖的“细菌战”

常遇春戎马一生,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善抚士卒,是一个优秀的统帅。然而白壁有瑕,个性的常遇春有个癖好,就是“杀降”。

在中国人看来,“杀降”是非常无耻的行为,毕竟人家都放下武器,属于手无寸铁的弱者。但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常遇春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这些,比如他们走出包围圈后,就会立刻拿起武器再次回来砍自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了百了,全部干掉!

你能说孙立人将军在缅甸做得不对吗?

但是,这也是造成常遇春悲剧的一大诱因。因为大量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很可能就是病毒的源头!

我们知道十三世纪,蒙古骑兵天下无敌,打遍亚欧大陆无敌手,将欧洲引以为豪的重甲骑兵打得屁滚尿流。蒙古军队无敌,除了部署得当,配合默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在身后留人。也就是说蒙古军队所过之处,除了有一技之长的人,剩下的可能反抗的力量全部干掉。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是问题很快发生。因为骑兵纵横,很少有时间打扫战场,掩埋尸体,这些腐烂的尸体很快会滋生病菌,并随着军队一路向西。蒙古人非常喜欢将有病毒的尸体抛到敌人城中,推行细菌战,最终造成欧洲死亡达一个多亿的“黑死病”。

除了主动出击,在面对明军的攻击时,蒙古人也不忘玩细菌战。他们在败退的路上将病死的牛羊等尸体抛入河中污染河水。因为明军千里奔袭只能就地补给,所以一定会饮用这些水源,所以一定会中毒!

冲锋陷阵是个体力活,大量出汗必须大量喝水,于是悲剧发生!

和其他功臣相比,常遇春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朱元璋,而且在朱元璋需要的时代,大放异彩。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他溘然长逝,虽然遗憾,但无法掩盖他成为一代战神!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Yes

谢头条!小时候,看皮影戏,就知道了常遇春是得了"卸甲风"死的,说常遇春打了胜仗,在班师途中于柳河川(今河北承德市境内)暴病而亡,时年40岁,原因是在全身出汗的情况下冒然脱去盔甲,受风寒中风猝死。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蚌埠市怀远县)人,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是与徐达齐名的开国名将,猛如张飞和敬德,25岁跟从朱元璋,戎马生涯15年,从未尝过败绩,作战总喜欢冲锋陷阵,身先士率,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5月,元将也速侵扰通州,常遇春和李文忠奉命前往征讨,一路所向披靡,直捣开平,大获全胜,俘获无数,班师北平途中,7月7日于柳河川暴卒,朱元璋听到常遇春噩耗,非常悲痛,亲迎常遇春灵柩,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享太庙。

常遇春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功勋卓著,用朱元璋的话说,明朝功十之六七皆出于常遇春,常生前号称"常十万",封鄂国公,朱元璋对常遇春之死非常伤心,为不忘其功,表达对其敬重,除亲迎灵柩,加封进爵外,并撮合常遇春女儿与太子朱标婚事等。

说到底,常遇春死于伤风重感冒,由于北方气侯不同中原,早晚温差较大,加上随军医疗条件差,没有得到及时医治所致。这个病在现在许多年轻人身上很常见,热了、出汗了就立马脱去衣服,导致伤风感冒,此病在现在也不算什么大病,只是当时条件有限。常遇春的死从另一个方面提醒大家,当身体出汗后,不要在风大天冷的情况下就脱掉衣服,等身体凉下来再脱不迟,否则会引起伤风感冒。

关于常遇春死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吃了妻子之肉受惊,从此落下病根,在打仗时病情突发而亡,此说法只是民间相传,无据可考,故不足以为信。谢谢!


知未是也



常遇春每战,必身先士卒,而不是坐阵指挥。所以身经百战,身上伤口多,又没有时间休养。攻打大都、开平(元上都)后,凯旋班师至柳河川(今河北省龙关县)。八月北方的天气白天热,夜晚凉。常遇春用凉水冲澡,着凉得了重感冒(军中叫卸甲风)。军医医术有限,到大都找好医生也来不及,病情发展快,正值壮年的一代将星陨落了!


201150317730荆郭居士

习武之人身体情况是这样,要不就没病痛,一旦有病,哪怕是小病都会要命的。我朝开国大将许世友在健康状态下一点毛病木有,晚年去部队玩的时候还能举起几个战士都没办法的大石头,但就是这样,得了病马上就不行了。《权利的游戏》里面,龙母的丈夫卡奥只是得了破伤风立马就倒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