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即使再熱也不能脫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嗎?

無悔的輝


哈哈,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前幾天剛有人更楊角風講,現在的古代戰爭片太假了,一場仗剛剛打完,大將就把盔甲給脫了,這不是找死嗎?

事實上確實如此,還真是有這麼一個說法的:

在冷兵器時代,正規軍行軍作戰的常識就是即使再熱,盔甲也不能想脫就脫,那麼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呢?

在此之前我們的首先介紹一下古代的盔甲,因為咱們平常看到的古裝影視劇中的士兵所穿的盔甲和史實實在相差太多了,容易誤導大家。中國在先秦時期首先出現了“甲”這個概念,當時主要以皮革製造,防禦力不強,而在戰國後期開始出現用鐵製造的“鎧”。這之後以皮質為甲,鐵質為鎧,一直延續到了唐宋時期,才將鎧甲兩字合稱,當然也可以稱作盔甲,這兩個詞意思相同。

在古代,正規軍兩軍交戰的時候鎧甲是人人都配備標準裝備,鎧甲的製作工藝非常的繁瑣。在不少影視劇中我們看到的將士身穿的鎧甲,都是一個整體的和我們現在的背心差不多,這是不正確的。真正的盔甲一般都是用幾百片小甲片運用“鉚合法”、“銷接法”等方法連接而成的,甲片多為鐵片。

滿城漢墓出土的鎧甲鐵片足有2800多片,淄博齊王墓出土的鎧甲也有將近2200多片,甲片有6釐米左右長、3釐米左右寬,整個鎧甲足足有近50斤沉。放到現在來說人們穿上行走就夠費勁的了,更不用說穿著打仗了。

這種鎧甲的好處就是可以防禦冷兵器進攻,也可以防禦弓箭,硬剛能力強。

到了明清時期的“鎧甲”再次改變,因為那個時候冷兵器時代走到了末路,傳統的鐵甲對於當時興起的火器防禦效果堪憂。所以棉甲又登上了歷史舞臺,棉甲裡面附帶著鐵葉,鐵葉是人工鍛造成的鋼片,排列用鉚釘固定在棉甲上,這種護甲在清朝前期開始在軍營中普及。

明朝大臣朱國楨在其作品《湧幢小品》中記載了棉甲的製作方法: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也就是說,這種棉甲主要防禦鳥銃的,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防彈衣,質地較軟,有一定的緩衝作用。而前面的鎧甲由於太硬,被鳥銃打中之後,容易震成內傷,所以不太實用。

盔甲介紹的差不多了,咱們書歸正傳解釋一下為什麼古代的將士打完仗再熱也不脫盔甲?

講過上面的介紹咱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無論是鐵質鎧甲,還是棉質棉甲,穿在人身上都是包裹得密不通風。再加上重量不輕,士兵極易出汗,所以在軍中常常存在一種叫“卸甲風”的疾病。以我們傳統的中醫解釋那就是人在劇烈運動之後大汗淋漓,風邪極易入侵,拘束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而西醫解釋則是由於毛孔張開寒風的刺激,引起肌肉的一種叫做“腰背肌筋膜炎”的炎症。

我國古代不少將軍就因此患疾甚至丟了性命,比較有名就是五代的名將李存孝和明朝的開國元老常遇春:

先說說李存孝,曾一日內連戰五路諸侯二十八將,斬殺其之十五,其汗氣穿甲而騰。李存孝回營之後卸去盔甲,連續喝了三杯冷酒,忽然就口中溢血昏了過去,患了卸甲風臥病在床。適逢敵將高思繼連敗眾將無人能擋,晉王怕李存孝得知戰況急火攻心卸甲風難以痊癒,所以一直對養病的李存孝隱瞞戰情。

當時有一個名為“康君利”的大臣,其對李存孝的嫉妒之心甚重,在他給李存孝送藥的時候故意激怒李存孝。說敵將高思繼如何如何勇猛,連斬數員大將,恐怕我軍沒有人能夠阻擋,就怕連你李存孝也不是對手。李存孝聽罷大怒不止,竟然渾身生出汗水,遂披甲上馬迎戰高思繼,兩人走了幾個回合,果不其然戰神李存孝將高思繼生擒,這一身寒疾也因此痊癒了。

再說說明朝的常遇春,他就沒有李存孝那麼好的體格和運氣了。常遇春本也是一名悍將,歸附朱元璋後充當大前鋒,逢戰必勝,人言能統領十萬大軍,在軍中有“常十萬”的稱號。可惜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大敗元軍之後由於貪圖吹風脫甲太快而患上了卸甲風,在凱旋班師回營的時候病逝于軍中,死的時候僅僅四十歲。

想想連有頭有臉的將軍都可能因此喪命,那麼死在“卸甲風”這種疾病下的無名士卒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說在古代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打完仗之後,無論多熱都不能直接脫下盔甲,都需要先下汗才再卸甲。不然肢體疼痛發涼、皮膚麻木、肌肉痙攣,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即使將士不會因此病喪命,日後在戰場上也難免反應遲鈍慘遭屠戮。

這倒讓楊角風想起小時候,那時候住外婆家,每每出了一身汗想出門的時候,外婆總是拉著我,讓我汗幹了再出門,想想也是這個道理吧!

所以,古代行軍打仗,一場大仗結束,並不是因為防止敵軍偷襲而不脫盔甲,而是需要冷靜下來,等身上的汗出的差不多了,再脫。

當然,如果這場戰爭發生在夏天,再不脫的話人都要中暑了,那當我白說!


楊角風發作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介紹一種病,病名為卸甲風。

卸甲風,也就是在古代的時候,將軍抑或是將士們打完了仗,往往會脫去鎧甲吹風,在吹完風以後,便有可能得這種病,也就是所謂的“中風”。

在中醫看來,這種病就是卸甲風,若是放到西醫那邊,也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腰背肌筋膜炎”。

歷朝歷代,都有因為得了卸甲風而死的名將,楚漢之爭,有魏王豹,曾與韓信交戰,屢戰屢敗,在與韓信對壘的時候,因為會到帳中,尚未等汗褪去,便脫下了鎧甲,患了卸甲風,戰事未了便因卸甲風去世了。

五代十國時期的李存孝,有萬夫莫開之勇,最大的戰績便是在一日之間連砍五侯二十八將,戰後,因為尚未等汗褪去,便脫下鎧甲,飲了冷酒三杯,忽然之間就口吐鮮血,倒地不起。

李存孝還算運氣好的,雖然得了卸甲風,但卻能夠等到病好,因為城外有敵將高思繼連敗數將,一時之間無人能戰,故而李存孝又一次帶病上了戰場,誰想,曾經在病榻上臉色蒼白的李存孝,上了戰場以後反而熱血沸騰,病也好了。

再就是常遇春了。

常遇春,年紀四十,在打完仗的時候,率軍返回之時暴斃軍中,如何死的無人知曉,但最普遍的說法便是常遇春是因為得了卸甲病才死的。

當時常遇春剛剛打完了大都,正打算班師回京,回去的時候,途經柳河川,正在此地,天氣炎熱,常遇春汗流不止,晚間的時候,溫度卻是驟降,因為行了一天的軍,常遇春決定脫去鎧甲吹吹風,誰知這一吹,便是永遠。

常遇春的死,據說是因為在流汗以後突然脫下鎧甲,得了卸甲風,一時之間,舊病復發,才因此去世的。

而實際上常遇春是否因為卸甲風去世,也是一件不一定的事,雖然卸甲風確實有可能要了人名,但常遇春是否因此去世其實還是不好說的。

要知道,在常遇春班師回朝的時候,天下大定,自古便有鳥盡弓藏,是否是朱元璋派人暗中謀害了常遇春也不一定。

要知道,朱元璋曾經評價常遇春

“朕有天下,開拓之功,遇春居其七八。”

這種評價,看起來事誇讚常遇春的,但是放在朱元璋那裡,難道不也正是對常遇春最大的懷疑嗎?

常遇春其實也是有可能被朱元璋殺害的,只不過在正史上,並沒有直接提出常遇春因何而死,只知道常遇春是暴斃身亡。


魏青衣


以前聽《續薛剛反唐》的時候,有一個段落,是說薛剛率軍掃北被圍,敵軍有一大將武藝超群,只有薛剛的兒子薛葵能夠抵禦一陣。這一日,薛葵出戰歸來,脫了鎧甲,喝了杯熱茶,晚上就發熱不止。軍醫都束手無策,後來是程咬金看出來了,說這叫“摘盔卸甲風”,是打完仗就脫鎧甲導致的。

至於常遇春之死,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只是說常遇春出兵途中,突然暴斃。但野史中有傳言,他是因為天氣太熱,患了摘盔卸甲風,引得舊傷復發而死。

現代體育運動員比賽之後,也會馬上穿上外套保溫,避免體溫迅速下降,引發疾病。印象最深的就是,俄羅斯美女撐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在比賽的時候,一直會披著一件毯子,把自己裹起來保溫。

這個病其實以現代醫學理論很好解釋,劇烈運動之後,人的體溫上升,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快速,這個時候如果遇到冰冷刺激,很容易會引發血管爆裂等導致猝死。


燕然居胥


在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將領們和士兵們都穿著厚厚的盔甲,有時候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會渾身大汗。但是不管怎麼樣再熱也不能夠輕易脫盔甲,因為脫了盔甲不僅會有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

因為古代行軍打仗中,很容易得一場病叫做卸甲風。也就是說因為在古代急行軍或者是與敵進行大戰中,肯定要消耗不少體力,很多人都會出一身的大汗。在這個時候回到軍中,很多人立刻脫下盔甲去吹風的話,很容易就導致產生某種疾病,有的會很快死亡,有的即使不死也會留下病根。久而久之,軍隊就會積累了經驗,在出大汗之後不能夠立刻脫下盔甲,必須等汗去了之後才能夠脫盔甲。

不過也有些人實在忍受不了,或者是有些時候疏忽了,最後導致丟了小命。例如明朝的開國功臣常遇春就是這樣去世的,因為一次大戰出了一身的大汗,然後把這個事給忘了,脫下了盔甲吹汗,結果得了盔甲風死亡。事實上我們平時也是如此經常,如果玩得太過了,出了一身的汗,脫下一吹汗就容易著涼感冒。

只不過現在的醫療條件好了,所以往往能夠治癒,但是在古代醫療條件不行的情況下,又是在軍隊那種極端的艱苦生活環境下,就很容易得病導致死亡。這種情況下,按中醫的說法就是出了一身汗導致邪風進入。按西醫的說法,應該就是感染了病菌。總之無論是哪種說法,就是得了病,而在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死亡而已。

在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教導我們出了汗不能夠馬上脫衣,要把身上的汗弄乾淨,緩過勁來才脫衣。不能夠去吹風,否則的話會導致得某些疾病,感冒算是輕的了,有時候會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很簡單,這就和你剛打完籃球不能直接去吹冷風一樣,怕中風呀。

打仗可是一個勞累活,將軍即使只是站著指揮一仗下來也會大汗淋漓。而且古代鎧甲無論是鱗甲、皮甲、紙甲還是棉甲,為了防禦力,他們的舒適度和透氣度都非常的差,一場戰鬥結束你捂一身汗,突然卸甲一吹涼風非常容易中風。

而古代中風可沒那麼好治,軍中條件又差,得了卸甲風死亡率還是挺高的。像楚漢戰爭時期的魏王豹,就是因為得了卸甲風而死。明代大將常遇春也因為行軍途中卸甲中風而死,當然常遇春之死其實守仁君很疑惑,時間已經到了明朝,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大將不可能不知道卸甲風有多危險,常遇春怎麼會因為貪圖涼快貿然卸甲呢?



當然也有猛人,五代時期李存孝,一日力敵數十名幽州敵將,誅十五人,累的渾身冒熱氣,休息的時候把鎧甲一甩,連幹三杯冷酒,直接口吐鮮血倒地不起了。後來白馬銀槍高思繼出戰叫陣,白馬銀槍高思繼是五代武力值第三的名將,連挑唐軍數十員猛士,李存孝怒不可遏,從床上爬起來,披甲上馬,二人大戰十餘合,李存孝抱病將其生擒回營,而且因為這一架打得李存孝大汗淋漓,卸甲風居然好了。


守仁讀仁


談起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一個出現在中國古代軍營中的病狀——“卸甲風”。顧名思義,“卸甲風”症狀出現的原因就在於古代將領出徵回營之後因脫下盔甲而得的一種疾病,這種病在當時非常難治,輕則半身不遂,重則不治身亡。

“卸甲風”的歷史來源

古代將士在出徵時,一般都會身著各種鐵製、藤製,甚至青銅製作的盔甲,而這種盔甲本身往往比較重,雖然能在戰場上起到非常好的防護作用,但是在夏天作戰時,沉重盔甲所帶來悶熱潮溼的身體環境通常會讓將士們不堪重負,所以再回到軍營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想要脫下盔甲涼快涼快,去去身上的暑氣,緩解一下勞累。



不過在古代軍營中卻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不管天氣有多麼炎熱,都不能在回營的第一時間就卸下盔甲避暑”,而大多數將士也一直默默遵守著這個規矩,回營後等一陣子才會卸下盔甲,避免患上“卸甲風”這種疾病。


“卸甲風”的醫學解釋

那麼“卸甲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疾病?為何如此兇險?按照中國古代中醫學的解釋說,“卸甲風”就是因為人在出汗嚴重的大熱之後猛然受涼,最終導致:“腠裡不固,風邪易侵,拘束經絡,使筋脈拘急,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按照西醫的說法就是受寒冷刺激而引發的“腰背肌筋膜炎”。

由於“卸甲風”症狀會帶來輕則半身不遂,重則不治身亡的嚴重後果,所以古代將士們都不會在大熱之後輕易卸甲涼快。不過也有個例,像五代名將李存孝、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等人,都是在大熱之後卸甲涼快,最終導致一個臥病在床,一個壯年離世。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在古代戰爭中,軍人往往要穿著沉重的盔甲作戰。區別於平時穿的衣服,盔甲可謂是冬冷夏熱,穿著很不舒服。至於冬天還好說,到了盛夏,那才真是戰爭中的抵禦。金屬容易傳導熱量,導致盔甲變成烤爐本身,讓穿著它的人生不如死。在對付敵方重甲士兵時,將軍往往會故意不出戰,好讓他們暴曬於太陽之下,讓他們不戰自潰。

穿盔甲雖然熱,但是古代的將軍或軍醫們總會嚴正警告軍人們:“結束戰鬥後,決不能立即脫掉盔甲,否則就有暴斃的危險。”

從將軍方面來說,他們注重的是戰術上的安全。這是因為戰鬥表面看起來結束,但並不意味著敵軍不會捲土重來。若貿然脫掉盔甲,就難以抵擋敵人的奇襲。在冷兵器時代,沒有盔甲就與自殺沒什麼分別。

就軍醫們來說,他們之所以不許將士們立即脫盔甲,是因為軍營內存在著一種可怕的疾病——卸甲風。

相傳,明初大將開平王常遇春,就是死於卸甲風。眾所周知,常遇春體壯如牛,是一個萬夫難擋的猛將。雖然身經百戰,卻也沒聽說有什麼疾病。但在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40歲、正值壯年的常遇春卻突然暴卒於柳河川。一時間舉國皆驚,朱元璋聽了此消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麼身強體壯的常遇春到底是如何暴死的呢?相傳,常遇春就是得了卸甲風。

所謂“卸甲風”,就是軍人在長時間穿甲戰鬥之後,由於沉重的鎧甲導致身體散發的熱量和汗液無法及時排出,身體得不到降溫。加之戰鬥過程中腎上腺激素飆升,心跳急劇加快,致使血液流動速度加快,血管膨脹。尤其是表層毛細血管血液流量,會為了讓身體降溫而在短時間內增加。

同時戰鬥的疲勞還會消耗大量氧氣,使得人容易出現缺氧的情況。大量的流汗,同時也加劇了體內微量元素的流失。

戰鬥結束後,常遇春迫不及待地脫去悶熱的盔甲,想要涼快一下。雖然軍醫們知曉卸甲風的危害,但是誰又敢親自去勸這位殺人如麻的猛將?就這樣,常遇春犯下了軍人的大忌,最終自取滅亡。

常遇春脫去盔甲後,汗津津的身體遇上了草原上的冷風,汗液的大量蒸發會導致體溫急劇下降,身體突然受冷因此血管收縮,他的心臟無法及時調節血液流動,同時身體的供氧量不足。不僅會給肺帶來嚴重的負擔,更讓他的血管出現了血栓,乃至於罹患中風。

眾所周知,腦卒中是一種可怕的疾病,若搶救不及時,成為植物人都是輕的。以古代的醫療條件,根本沒法對常遇春進行有效搶救。而這個橫掃天下,大破蒙古騎兵的絕世猛將,就這樣窩囊地死在了卸甲風之下。

中醫有云“功後一身汗,避風如避箭”。古代中醫對此多有論述。如《混俗頤生錄》就曾說:“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陶真人衛生歌》:“嘗聞避風如避箭,坐臥須當預防患,況因食後毫孔開,風才一入成癱瘓。”《孫真人衛生歌》:“坐臥防風來腦後,腦內入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中風,風才著體成災咎。”

而清代中醫石天基在其著作《傳家寶》中也寫道:

“風邪之傷心也,入筋透骨,如油拌麵,進易出難。所以古語云:‘避風如避箭’,極言其害大,謹防也。”

因此,我們在日常鍛鍊時,決不能隨意貪涼吹風。即使在現代,許多喜歡體育運動的人,也有可能染上這種“卸甲風”。因此,大家在鍛鍊完身體後,絕不可立即吹電扇或是空調。若要降溫,可以用溫水擦身子,喝涼開水,循序漸進,等緩過來再吹風扇。


歷史名將錄


都別搶,我來答。

先來看常遇春是怎麼死的。

他是在北上追擊元順帝,並大獲全勝的背景下,回師南方的途中,在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突然病逝的。

這裡有兩個因素不能忽略:

①回師途中;②突然暴斃;

在回師的途中,常遇春的部隊再也沒有發生戰鬥,而是突然暴斃而亡。

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猝死,大家肯定都看過相關的新聞,某某小夥在某某網吧長睡不起,甚至還有在XXOO的過程猝死的案例。

世界衛生組織是這麼定義“猝死”的:

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

常遇春是相當符合“猝死”的定義,譬如在戰鬥的過程中並沒有因為身體原因走不動道了。

可能當時他有點不舒服,但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下來,可能這也是導致他猝死的一個因素;

而且他死的時候多年輕吶,才四十歲,正是壯年幹大事的時候。

再來說說打完仗為什麼不能立刻卸盔甲?

這種行為可能導致“卸甲風”,就是說一個士兵在經歷高強度的戰鬥以後,肯定是又累又熱。

盔甲那玩意又沒有什麼透氣性可說,外面裹著一層鐵甲,裡面還穿著衣服。

那一場戰鬥打下來,肯定是大汗淋漓,渾身發熱,毛孔大張。

這種情形就像在大夏天穿著棉襖跑步一樣,一千米跑下來基本上都溼透了。

所以這時候如果因為貪涼立刻把衣服全都脫掉的話,就會因為毛孔大張而受涼,嚴重的甚至中風。

這就像為什麼跑完步不能立刻喝大量的礦泉水。

因為跑步的時候人大量的失去水分和鹽分,如果喝下大量礦泉水的話,只會加重鹽分的流失以及心臟的負擔。

所以運動員都是補充鹽水,像那樣馬拉松運動員會出現邊跑邊喝的情況。

但他們都不敢豪飲,而且那些水都是功能性的水。

常遇春是否因為卸甲風導致的猝死,我覺得不是。

因為常遇春深入漠北地區追擊元軍,那裡氣候寒冷,就算一場仗打下來,身體雖然發熱,但反而是給身體增加熱量的一種方式。

這就像你大冬天跑一圈下來,身體雖然滾燙,但你肯定不會脫掉衣服。

相反你覺得還很暖和呢。

我認為常遇春極有可能是因為積勞成疾,身體在常年的戰鬥過程中發生了某些隱疾。

查看常遇春的戰鬥軌跡就會看到,從他跟著朱元璋開始,幾乎年年都在打仗,從天南打到地北,從西邊打到東邊。

十幾年的時間裡,常遇春基本上都沒有休息過。

再加上作為一軍統帥,常遇春肯定要比別人更加勞神費力的規劃戰鬥,思考行軍路線。

這些精力的耗費,以及戰鬥中身體經受的磨損,再加上打起仗來誰還顧得上吃飯。

種種不良因素都讓這幅身體積勞成疾,就像被過度透支的海綿一樣再也擠不出一滴水。

最後在回師的途中,可能因為某些誘因就觸發了這些隱疾的爆發,使得常遇春突然猝死。

其實這就像許多年那些猝死在網吧裡的玩家一樣,這些玩家通宵達旦的熬夜打遊戲。

睡的很少,或者幾乎不睡,熬個幾天幾夜打遊戲,在這種情況下身體被過度透支,得不到應有的休息。

因此就會突發性的猝死,但實際上他可能只需要好好睡上一覺,也不至於此。

所以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這話一點錯都沒有。

所以才調侃說“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錢還沒花完”,其實就是說要懂得善待自己的身體。

當然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雞湯而已。

就像最近爆出的新聞,那位網易員工就是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身體跨了,結果錢還沒掙夠,最後一場病就給報銷了。

人生吶,難~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有這麼一說,古人稱之為“卸甲風”,傳統認為“避風如避箭”。人在劇烈運動之後,血脈賁張,毛孔是張開的。也就是“腠裡不固,風邪易侵”,這種情況下,古人認為是著不得涼的,否則就會落下病根,甚至會送了性命。

拿現在來講,即便我們去健身房鍛鍊之後,教練也會提醒你運動過後半個小時內不要去洗澡,特別是冷水澡,否則容易得"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種非菌性炎症。這種病在現在臨床可治癒,但是在古代那就是要了人命的病。

明初開國大將常遇春就是死於“卸甲風”這個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洪武2年,年僅40歲的“常十萬”在北征克服元上都歸來的途中,暴卒於柳河川。原因就是因為戰後大汗淋漓卸甲,忽遇北方朔風,貪涼卻不知道風涎入骨。而常遇春本身是安徽懷遠府人,從地理上比起大漠相對算是南方人,北方的水土不服,實際上在侵蝕著這個最終被朱元璋賜穿龍袍、配享太廟的一代不世出的武將。

不過這種死法倒是頗符合常遇春不痛快寧願死的性格。而且死於軍旅,遂了常遇春不死於田頭、不死於床頭的心願。但是畢竟是因為脫衣著涼就死掉了,對於一代武將而言,實在也是太可惜了。

歷史上死於“卸甲風”的還有楚漢爭霸時期的魏王豹,就是漢文帝劉恆老孃薄姬的前老公。

魏王豹在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佔領了三秦之後,對劉邦表示服軟,跟著劉邦一起去打項羽,結果劉邦60萬大軍被項羽3萬大軍給打敗了。魏王豹藉口回家看老母,就偷偷又重新投回了項羽,反叛了劉邦。劉邦一生氣就派韓信去攻打魏王豹,韓信過去沒幾招便把魏王豹給擒獲了。但是怎奈兩人是姑表親,於是就給放了。魏王豹被放回之後,還是不服氣,於是又接著打,傳說打了三天三夜,回到大帳,魏王豹一脫鎧甲,就攤在了地上,沒爬得起來。也就是“卸甲風”的緣故。

歷史上只有一個猛人得了卸甲風,又以氣治氣,自己把卸甲風給治好了的,這個人就是“將不過李”的李存孝。

傳說李存孝曾經在一天之內,面對敵人車輪戰,5個候28個將軍輪番上陣,被李存孝誅殺了15個人。結果就算李存孝是神,也有用盡氣力的時候。回到大營,李存孝身上都冒著熱氣,血液跟煮沸了一樣,熱得不行。於是立刻卸去了盔甲,接連喝了3杯冷酒,結果砰然倒地,口吐鮮血,人事不省。這在傳統認為就是中了"卸甲風"。

但是高思繼這貨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在外罵戰。晉王知道李存孝這個時候已經不能打了,再打就完了,於是派了一堆人出去,結果都被高思繼給戰敗了。結果康君利這貨比較小人,就趁著送藥的時候,故意告訴李存孝,外面有個叫高思繼的說你不行。李存孝頓時火冒三丈,一把打翻了藥,光著身子就要去應戰,結果反而出了一身大汗,不但病好了,還生擒了高思繼。當然這種事情估計也只能在李存孝身上發生。歷史上也沒有第二個記錄。




炒米視角


人體出汗時,急遇風寒,會造成機體對局部體溫的標定錯誤。比如說局部體溫37.5℃,但因局部體溫急速下降,37℃,而機體仍標識為37.5℃,此時需收縮血管,阻止熱量散失,而機體認為正常,一旦局部溫度回升至37.5℃,機體標定局部體溫為38℃,會採取收縮血管,限制血流及營養供應,降低局部體溫升高,整個身體處於紊亂狀態,持續營養缺失,導致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