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中,常遇春的命明明是张无忌救回来的,为何最后还是倒向了朱元璋?

司马公昭


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中,常遇春这个形象给我的感觉是重情重义的侠义之士,他心胸宽广,心系天下,在电视剧中我们知道常遇春受了重伤,带着身中玄冥神掌寒毒的张无忌,去蝴蝶谷找蝶谷医仙胡青牛医治,可惜常遇春为人忠厚老实,一五一十把实情和张无忌的身世告诉了胡青牛,胡青牛大怒,他不给明教外人医治是世人皆知,他也是出了名的见死不救,而常遇春也是一脚踢在了铁板了,一怒之下连常遇春也不打算救了。

后来张无忌眼看常遇春就要不行了,靠自己两天来自学的医术给他医治,结果误打误撞还真的给他治好了,后来胡青牛告诉他,虽说病治好了,但仍然扎错了一个穴位,常遇春会折寿四十年。常遇春听完豪情万丈的说了一通,虽说不怪张无忌,可是心里多少还是有点介意的。之后在蝴蝶谷重逢,张无忌一把抱住了常遇春可见张无忌对常遇春是真心相待,但常遇春一定是有所保留的,不然他也不会向张无忌引荐朱元璋了 。

张无忌这个人,为人太过仁义,难成大事,常遇春在蝴蝶谷的一番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张无忌无心称王称霸,而朱元璋却不一样,二者皆是有野心之人,自然会走到一起。

真正的历史中,常遇春也是朱元璋手下一员大将,他的一生战功赫赫,他攻破元大都,元顺帝兵败逃到漠北,随后又打败陈友谅,为朱元璋奠定了天下大势,最后常遇春在途径柳河川时病逝,享年40岁。




嗝壁老郭


大家好,我是无是说,是一名影视行业的创作者。

就新版《倚天屠龙记》看来,常遇春为何“倒向”朱元璋其原因有三:

  1. 他确实是张无忌所救,俩人也是常常以兄弟相称,相信如果张无忌遇到危险,他必然会拼死相救。但张无忌或许只是个好兄弟,好教主,但涉及到国家大事,带兵打仗上张无忌却显得优柔寡断,而且很多江湖上的侠义,明显不适合尔虞我诈的战场,更何况张无忌还正在和汝阳王的女儿赵敏谈恋爱。所以常遇春和所有明教帮众虽然尊重这个教主,但并不等于事事都会去顺从张无忌。

  2. 其实这个“倒向”只是指常遇春在价值观上更认同朱元璋罢了,张无忌其实比较老派,坚信所谓的江湖侠义和教中条条框框的规定,如果不是他们私自偷袭汝阳王或许这场仗远远没有那么快打完。而朱元璋就大不相同,他老谋深算,懂得随机应变,还会蛊惑人心,刚开始周颠一直看他不爽,到最后却不知不觉的参与了朱元璋的每个计划,而朱元璋的每个计划步步都是杀招,应证了“上将伐谋”这句话,所以最后他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并坐上了皇位。然后咱们再来看看张无忌,他在这场起义并没起到多大的作用,说实话一直都在谈情说爱,慢慢也就成了傀儡,毫无威望可言。


无是说


常遇春在小说里倒向朱元璋不假,但他从没背叛张无忌,张无忌、徐达和常遇春三人都被朱元璋的一箭双雕之计给蒙蔽了,大概常遇春对张教主辞去教主这件事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常遇春带张无忌求医,张无忌反过来救了常遇春一命,两人义气相投,成为莫逆之交

常遇春在汉水之上蒙张三丰搭救,勉强捡回一条性命,他感激不尽。

为了报答张三丰,常遇春把奄奄一息的张无忌带到神医胡青牛身边。胡青牛坚决不肯医治武当派的人。

张无忌也硬气的狠,宁肯不要性命也不背弃张三丰的教诲,不肯让常遇春为自己牺牲。这点和常遇春很像,常遇春并没因为张三丰救了他的命就脱离明教,两人都有做人的底线。

胡青牛好奇心大起,开始治疗张无忌。张无忌也趁机钻研胡青牛的医术,他天资聪明,竟然治好了常遇春的伤病。

张无忌救了常遇春的命,为人又有骨气,常遇春也是条好汉,两人意气相投,关系便越来越好,成为可以同生共死的好兄弟。

常遇春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光复汉人河山,让汉人不再受压迫

常遇春加入明教便是为了推翻蒙元通知。朱元璋和他是战友,志同道合。

两人合作的非常好,取得了不少胜利,他们有共同的目的,没有什么冲突。

常遇春做这一切并不是贪图荣华富贵,他是想为天下的百姓谋福利,希望他们能安居乐业。

金庸笔下的朱元璋有些腹黑,但是工于心计,就算有不轨的企图,肯定也能瞒过常遇春这样的直肠子好汉。

朱元璋看透了张无忌的为人,他设下巧计排挤,众人浑然不觉

朱元璋是想当皇帝的,但是张无忌宅心仁厚,又为明教化解了多次危机,在众兄弟心中地位甚高,他是朱元璋的绊脚石。

可是张无忌也有缺点,他天真的像孩子,根本不懂权谋机变之术,这正是朱元璋的突破口。

朱元璋用蒙汗药麻翻张无忌和赵敏,然后故意在囚室旁边和常遇春,徐达商议处理韩林儿一事,他不提韩林儿的名字,只是小贼长小贼短的说,张无忌自然认为说的是自己。

常、徐二人不知是计,只是要求朱元璋杀了韩林儿。

张无忌对常遇春和徐达颇为失望,但他顾全大局不愿意杀朱元璋,常遇春和徐达三人,便带赵敏逃走,之后辞去教主一职。

后来张无忌始终没有找常遇春当面对质,常遇春忙于义军的事,也没刻意准寻张无忌的下落。

这事竟然这么不了了之了。

常遇春对张无忌从来都感恩戴德,敬重有加,张无忌若是提出当皇帝,他肯定举双手赞成。朱元璋就是怕这个事发生,所以使了个计策让张无忌主动退出。


嵩山派左盟主


不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张无忌当了明教教主之后主要做的事情是:先后赴少林、武当和万安寺,揭破赵敏阴谋并救了六大门派;赴灵蛇岛接义父金毛狮王谢逊回归中土;悔婚后上少林救了义父性命。以此三件事为线索,夹杂着和赵敏、芷若等的情感纠纷……

那原著中那明教干什么呢?蝴蝶谷盟誓后,教众奔赴各地抗元……可曾见教主的身影?张无忌实际参与领导抗元的事件有从丐帮手中救下韩林儿,少林寺将以《武穆遗书》解围,然后还将此书送给了徐达……仅此而已。

不过新版《倚天屠龙记》电视剧给张无忌加了大量的抗元戏,比如入驻濠州元帅府,将《武穆遗书》给了朱元璋,甚至和朝廷元帅汝阳王议和(造成了汝阳王被明教刺杀身亡)……

现在我们似乎就很好理解为何常遇春为何跟着朱元璋了,因为他俩加上徐达是实际的抗元前线总、副挥,直接领导反元起义,而张无忌只是忙着救父和厮混、游走于女人之中……

然而,原著中常遇春也没有背叛张无忌。朱元璋将无忌和敏敏迷倒后安置在一间房里,然后带着常遇春等人编排领导的不是,他们没有点名,无忌以为是在说自己,其实他们说的是韩林儿……都是朱元璋的计谋,借此激走张无忌,无忌也就自此隐居了,但每每想到常遇春的“薄情寡义”也是很苦闷的,都中了朱元璋的计……





三看达人


常遇春有心成就大业,所以他倒向朱元璋无非是一种明智之选,并且也有三点考虑:

第一点是朱元璋能成大事,张无忌为人比较小心谨慎,而且也无夺得天下的大志,就算得到了天下也不一定能治理好。然而朱元璋就不一样了,朱元璋有心夺得天下,并且也有治理国家之才,朱元璋能成大事,常遇春想成大事,自然得选择朱元璋;

第二点是因为朱元璋拉拢,张无忌不想得到天下,也不会去拉拢部下,但是朱元璋想要得到天下,自然会拉拢人追随自己,这样才有坐拥天下的筹码,而常遇春也是他拉拢的对象之一,常遇春自然会选择拉拢自己成大事的朱元璋;

第三点是因为张无忌放弃得到天下,对于常遇春而言,张无忌是恩人也是朋友,但是自己有心成大事,张无忌没有,在事业上两人没有共同话题,而张无忌也选择放弃得到天下,那常遇春还有什么追随他的理由,因此倒向朱元璋,共谋大事。

其实总的来说,就是因为常遇春有干大事成大业的想法,而张无忌没有,但朱元璋给了这个机会,因此他选择朱元璋也是人之常情。


小玄子叹古今


常遇春跟随朱元璋,舍弃张无忌,正是他大节不亏,不因私废公的表现。

这样的人放眼整个历史长河都是极为难得的,他们对集体能做出巨大贡献。

话休絮烦,咱们直奔主题。

常遇春是个义烈汉子,知恩图报,但同时公私分明,大事上不糊涂,不让步


明教的周子旺起事失败,常遇春护送周子旺的儿子出逃,他们在汉水上遭到元兵围攻,寡不敌众,眼看命在旦夕。

张三丰恰巧路过此地,打退了元兵,救下了常遇春和艄公的女儿周芷若。


张翠山的死和俞岱岩的残废多多少少和天鹰教有点关系,张三丰因此迁怒明教,认为明教是邪魔歪道,当他知道常遇春的身份后,颇为不悦,不愿意和常遇春有进一步的瓜葛。

但张三丰同时又感念常遇春是条好汉,因此劝他弃暗投明,脱离明教,更许诺如果常遇春肯迷途知返,便让宋远桥收其为徒。

常遇春对张三丰是闻名已久,敬仰有加,此刻又蒙张三丰搭救性命和垂青,照常理来说,他应该感激涕零,纳头便拜,对张三丰是有求必应。

可令人意外的是,他口风丝毫不松,坚决背叛明教,这并不能说明他是白眼狼,在他来看脱离明教那是公事,原则性的问题绝对不能让步,张三丰救了自己是私事,若是张三丰有私事求他,他必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常遇春是个知恩图报,肯为朋友舍生忘死的人。

张三丰把张无忌托付给了常遇春,常遇春带着张无忌去找胡青牛。 胡青牛因为张无忌不是名教中人,坚决不肯医治。


常遇春无奈之下甘愿舍弃自己的性命,希望以一命换一命的形式逼胡青牛为张无忌治病。胡青牛还是没有答应,不过他对张无忌所中的寒毒好奇,技痒难忍,便破例为这个名门正派的人治病。

常遇春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足以让人敬佩。

张无忌何尝不是如此,只要他加入明教,胡青牛就肯救他性命,但是张无忌听从张三丰的教诲,宁死不入明教。

金书和历史上都有这种公私分明的人

成吉思汗对李萍和郭靖母子有大恩。 成吉思汗让郭靖去攻打大宋,郭靖不从,成吉思汗便以李萍做要挟,李萍为了大义甘愿自杀。

郭靖没了牵挂,便离开了成吉思汗。

他之后来到襄阳,自愿投身到大宋的保卫事业当中,他和拖雷情同兄弟,可是为了民族大义,他放弃了个人私情,去蒙古大营刺杀拖雷。


在这个当儿,拖雷被成吉思汗召回,才全了郭靖的兄弟之义。

因为郭靖的关系,襄阳久攻不下,金轮法王便抓住了郭襄意图逼郭靖就范。

在亲情和国家面前,郭靖忍痛选择了国家,他不是不爱女儿,而是没得选,大宋子民哪个不是有儿有女,自己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不顾大宋的百姓。

连黄老邪这么不拘世俗,都分得清轻重,他在危急时刻放弃了郭襄,选择了随郭靖回守襄阳城。

当然这是小说,不是现实,说服力大概不足,咱们来看历史上的例子。

历史上公私分明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

鲍叔牙和管仲的事大家多半听过。 鲍叔牙和管仲是很好的朋友,分别辅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位,鲍叔牙和管仲各位其主,丝毫不顾个人情面,管仲射了公司小白一箭,哪料到公子小白命大,箭射到了他的要带上,公子小白当即来了个将计就计,装死骗过了管仲。

管仲和公子纠以为胜券在握,放松了警惕,公子小白和鲍叔牙趁机马不停蹄的赶路,夺得大王之位。

鲍叔牙向小白推荐了管仲,管仲差点杀了小白,小白应该恨不得把管仲碎尸万段才对,然而他非常有气度,知道成大业就要把个人的恩怨放在一边,他拜管仲为相,之后成就了一番霸业。

齐桓公曾在管仲死前向他询问谁能为相,管仲并没因为鲍叔牙有恩就举荐他,他说鲍叔牙太过正直,过于注重品德而忽视一个人才能,不适合做相。

张无忌优柔寡断,不适合做大事

张无忌太过于宅心仁厚,当断不能断。

干大事需要杀伐果断,有时候还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张无忌肯定做不来。

周芷若险些害死珠儿和赵敏,张无忌没有计较。 赵敏用诡计对付六大派,是明教的敌人,张无忌看她一个小姑娘,不忍心杀死。


这样一个没有决断的人,如何指望他推翻蒙元统治。 当然如果张无忌继续做明教教主,常遇春定然是支持他的,只不过张无忌自己无心权力,常遇春没办法强求。

朱元璋工于心计,手段高明,而且有意恢复汉人江山,正合常遇春心意

常遇春是个血性汉子,他立志恢复汉人江山,解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朱元璋与他可说是志同道合,而且朱元璋运筹帷幄,还善于用人,常遇春跟着这种人有施展抱负的空间。 朱元璋为了自己达到巅峰,略施小计,挑拨张无忌和常遇春的感情,意图将张无忌排挤出明教,他把张无忌的为人看透了,张无忌果然中计,之后闷闷不乐,自行放弃教主一职,与赵敏浪迹天涯去了。

如果张无忌继续担任教主一职,将来大事一成,常遇春多半还是会支持张无忌坐天下的。可张无忌骨子里不是一个大人物,不堪大任,这就怪常遇春不得了。


西堤君


我可以弱弱的回答一下么,因为是历史,金庸先生不能乱改😁


灿烂的蛋黄


良禽择木而栖,朱元璋雄才伟略、乃大智大慧之人;张无忌优柔寡断、过份诚实单纯、见识少,注定干不了什么大事,如果你是常遇春你会跟谁干一番事业?在常遇春心里张无忌只是朋友罢了,在在朱元璋看来张无忌已经被他玩的死死的,新版郡主回蒙古时对他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有你这个教主真好下属说什么就是什么恐怕日后你当上皇帝下属就是太上皇了”


Yangxiao呀


新版乱改而已,原著是朱元璋利用了徐达和常遇春的忠义!


再见中华历史


大势所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张无忌逞皮肤之勇,是没有好的结果。结果朱元章当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