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无悔的辉


哈哈,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前几天刚有人更杨角风讲,现在的古代战争片太假了,一场仗刚刚打完,大将就把盔甲给脱了,这不是找死吗?

事实上确实如此,还真是有这么一个说法的:

在冷兵器时代,正规军行军作战的常识就是即使再热,盔甲也不能想脱就脱,那么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

在此之前我们的首先介绍一下古代的盔甲,因为咱们平常看到的古装影视剧中的士兵所穿的盔甲和史实实在相差太多了,容易误导大家。中国在先秦时期首先出现了“甲”这个概念,当时主要以皮革制造,防御力不强,而在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用铁制造的“铠”。这之后以皮质为甲,铁质为铠,一直延续到了唐宋时期,才将铠甲两字合称,当然也可以称作盔甲,这两个词意思相同。

在古代,正规军两军交战的时候铠甲是人人都配备标准装备,铠甲的制作工艺非常的繁琐。在不少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将士身穿的铠甲,都是一个整体的和我们现在的背心差不多,这是不正确的。真正的盔甲一般都是用几百片小甲片运用“铆合法”、“销接法”等方法连接而成的,甲片多为铁片。

满城汉墓出土的铠甲铁片足有2800多片,淄博齐王墓出土的铠甲也有将近2200多片,甲片有6厘米左右长、3厘米左右宽,整个铠甲足足有近50斤沉。放到现在来说人们穿上行走就够费劲的了,更不用说穿着打仗了。

这种铠甲的好处就是可以防御冷兵器进攻,也可以防御弓箭,硬刚能力强。

到了明清时期的“铠甲”再次改变,因为那个时候冷兵器时代走到了末路,传统的铁甲对于当时兴起的火器防御效果堪忧。所以棉甲又登上了历史舞台,棉甲里面附带着铁叶,铁叶是人工锻造成的钢片,排列用铆钉固定在棉甲上,这种护甲在清朝前期开始在军营中普及。

明朝大臣朱国桢在其作品《涌幢小品》中记载了棉甲的制作方法: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也就是说,这种棉甲主要防御鸟铳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防弹衣,质地较软,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而前面的铠甲由于太硬,被鸟铳打中之后,容易震成内伤,所以不太实用。

盔甲介绍的差不多了,咱们书归正传解释一下为什么古代的将士打完仗再热也不脱盔甲?

讲过上面的介绍咱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无论是铁质铠甲,还是棉质棉甲,穿在人身上都是包裹得密不通风。再加上重量不轻,士兵极易出汗,所以在军中常常存在一种叫“卸甲风”的疾病。以我们传统的中医解释那就是人在剧烈运动之后大汗淋漓,风邪极易入侵,拘束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而西医解释则是由于毛孔张开寒风的刺激,引起肌肉的一种叫做“腰背肌筋膜炎”的炎症。

我国古代不少将军就因此患疾甚至丢了性命,比较有名就是五代的名将李存孝和明朝的开国元老常遇春:

先说说李存孝,曾一日内连战五路诸侯二十八将,斩杀其之十五,其汗气穿甲而腾。李存孝回营之后卸去盔甲,连续喝了三杯冷酒,忽然就口中溢血昏了过去,患了卸甲风卧病在床。适逢敌将高思继连败众将无人能挡,晋王怕李存孝得知战况急火攻心卸甲风难以痊愈,所以一直对养病的李存孝隐瞒战情。

当时有一个名为“康君利”的大臣,其对李存孝的嫉妒之心甚重,在他给李存孝送药的时候故意激怒李存孝。说敌将高思继如何如何勇猛,连斩数员大将,恐怕我军没有人能够阻挡,就怕连你李存孝也不是对手。李存孝听罢大怒不止,竟然浑身生出汗水,遂披甲上马迎战高思继,两人走了几个回合,果不其然战神李存孝将高思继生擒,这一身寒疾也因此痊愈了。

再说说明朝的常遇春,他就没有李存孝那么好的体格和运气了。常遇春本也是一名悍将,归附朱元璋后充当大前锋,逢战必胜,人言能统领十万大军,在军中有“常十万”的称号。可惜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大败元军之后由于贪图吹风脱甲太快而患上了卸甲风,在凯旋班师回营的时候病逝于军中,死的时候仅仅四十岁。

想想连有头有脸的将军都可能因此丧命,那么死在“卸甲风”这种疾病下的无名士卒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说在古代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打完仗之后,无论多热都不能直接脱下盔甲,都需要先下汗才再卸甲。不然肢体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即使将士不会因此病丧命,日后在战场上也难免反应迟钝惨遭屠戮。

这倒让杨角风想起小时候,那时候住外婆家,每每出了一身汗想出门的时候,外婆总是拉着我,让我汗干了再出门,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古代行军打仗,一场大仗结束,并不是因为防止敌军偷袭而不脱盔甲,而是需要冷静下来,等身上的汗出的差不多了,再脱。

当然,如果这场战争发生在夏天,再不脱的话人都要中暑了,那当我白说!


杨角风发作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介绍一种病,病名为卸甲风。

卸甲风,也就是在古代的时候,将军抑或是将士们打完了仗,往往会脱去铠甲吹风,在吹完风以后,便有可能得这种病,也就是所谓的“中风”。

在中医看来,这种病就是卸甲风,若是放到西医那边,也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腰背肌筋膜炎”。

历朝历代,都有因为得了卸甲风而死的名将,楚汉之争,有魏王豹,曾与韩信交战,屡战屡败,在与韩信对垒的时候,因为会到帐中,尚未等汗褪去,便脱下了铠甲,患了卸甲风,战事未了便因卸甲风去世了。

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存孝,有万夫莫开之勇,最大的战绩便是在一日之间连砍五侯二十八将,战后,因为尚未等汗褪去,便脱下铠甲,饮了冷酒三杯,忽然之间就口吐鲜血,倒地不起。

李存孝还算运气好的,虽然得了卸甲风,但却能够等到病好,因为城外有敌将高思继连败数将,一时之间无人能战,故而李存孝又一次带病上了战场,谁想,曾经在病榻上脸色苍白的李存孝,上了战场以后反而热血沸腾,病也好了。

再就是常遇春了。

常遇春,年纪四十,在打完仗的时候,率军返回之时暴毙军中,如何死的无人知晓,但最普遍的说法便是常遇春是因为得了卸甲病才死的。

当时常遇春刚刚打完了大都,正打算班师回京,回去的时候,途经柳河川,正在此地,天气炎热,常遇春汗流不止,晚间的时候,温度却是骤降,因为行了一天的军,常遇春决定脱去铠甲吹吹风,谁知这一吹,便是永远。

常遇春的死,据说是因为在流汗以后突然脱下铠甲,得了卸甲风,一时之间,旧病复发,才因此去世的。

而实际上常遇春是否因为卸甲风去世,也是一件不一定的事,虽然卸甲风确实有可能要了人名,但常遇春是否因此去世其实还是不好说的。

要知道,在常遇春班师回朝的时候,天下大定,自古便有鸟尽弓藏,是否是朱元璋派人暗中谋害了常遇春也不一定。

要知道,朱元璋曾经评价常遇春

“朕有天下,开拓之功,遇春居其七八。”

这种评价,看起来事夸赞常遇春的,但是放在朱元璋那里,难道不也正是对常遇春最大的怀疑吗?

常遇春其实也是有可能被朱元璋杀害的,只不过在正史上,并没有直接提出常遇春因何而死,只知道常遇春是暴毙身亡。


魏青衣


以前听《续薛刚反唐》的时候,有一个段落,是说薛刚率军扫北被围,敌军有一大将武艺超群,只有薛刚的儿子薛葵能够抵御一阵。这一日,薛葵出战归来,脱了铠甲,喝了杯热茶,晚上就发热不止。军医都束手无策,后来是程咬金看出来了,说这叫“摘盔卸甲风”,是打完仗就脱铠甲导致的。

至于常遇春之死,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常遇春出兵途中,突然暴毙。但野史中有传言,他是因为天气太热,患了摘盔卸甲风,引得旧伤复发而死。

现代体育运动员比赛之后,也会马上穿上外套保温,避免体温迅速下降,引发疾病。印象最深的就是,俄罗斯美女撑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在比赛的时候,一直会披着一件毯子,把自己裹起来保温。

这个病其实以现代医学理论很好解释,剧烈运动之后,人的体温上升,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快速,这个时候如果遇到冰冷刺激,很容易会引发血管爆裂等导致猝死。


燕然居胥


在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将领们和士兵们都穿着厚厚的盔甲,有时候在天气很热的时候会浑身大汗。但是不管怎么样再热也不能够轻易脱盔甲,因为脱了盔甲不仅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

因为古代行军打仗中,很容易得一场病叫做卸甲风。也就是说因为在古代急行军或者是与敌进行大战中,肯定要消耗不少体力,很多人都会出一身的大汗。在这个时候回到军中,很多人立刻脱下盔甲去吹风的话,很容易就导致产生某种疾病,有的会很快死亡,有的即使不死也会留下病根。久而久之,军队就会积累了经验,在出大汗之后不能够立刻脱下盔甲,必须等汗去了之后才能够脱盔甲。

不过也有些人实在忍受不了,或者是有些时候疏忽了,最后导致丢了小命。例如明朝的开国功臣常遇春就是这样去世的,因为一次大战出了一身的大汗,然后把这个事给忘了,脱下了盔甲吹汗,结果得了盔甲风死亡。事实上我们平时也是如此经常,如果玩得太过了,出了一身的汗,脱下一吹汗就容易着凉感冒。

只不过现在的医疗条件好了,所以往往能够治愈,但是在古代医疗条件不行的情况下,又是在军队那种极端的艰苦生活环境下,就很容易得病导致死亡。这种情况下,按中医的说法就是出了一身汗导致邪风进入。按西医的说法,应该就是感染了病菌。总之无论是哪种说法,就是得了病,而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死亡而已。

在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教导我们出了汗不能够马上脱衣,要把身上的汗弄干净,缓过劲来才脱衣。不能够去吹风,否则的话会导致得某些疾病,感冒算是轻的了,有时候会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很简单,这就和你刚打完篮球不能直接去吹冷风一样,怕中风呀。

打仗可是一个劳累活,将军即使只是站着指挥一仗下来也会大汗淋漓。而且古代铠甲无论是鳞甲、皮甲、纸甲还是棉甲,为了防御力,他们的舒适度和透气度都非常的差,一场战斗结束你捂一身汗,突然卸甲一吹凉风非常容易中风。

而古代中风可没那么好治,军中条件又差,得了卸甲风死亡率还是挺高的。像楚汉战争时期的魏王豹,就是因为得了卸甲风而死。明代大将常遇春也因为行军途中卸甲中风而死,当然常遇春之死其实守仁君很疑惑,时间已经到了明朝,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大将不可能不知道卸甲风有多危险,常遇春怎么会因为贪图凉快贸然卸甲呢?



当然也有猛人,五代时期李存孝,一日力敌数十名幽州敌将,诛十五人,累的浑身冒热气,休息的时候把铠甲一甩,连干三杯冷酒,直接口吐鲜血倒地不起了。后来白马银枪高思继出战叫阵,白马银枪高思继是五代武力值第三的名将,连挑唐军数十员猛士,李存孝怒不可遏,从床上爬起来,披甲上马,二人大战十余合,李存孝抱病将其生擒回营,而且因为这一架打得李存孝大汗淋漓,卸甲风居然好了。


守仁读仁


谈起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个出现在中国古代军营中的病状——“卸甲风”。顾名思义,“卸甲风”症状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古代将领出征回营之后因脱下盔甲而得的一种疾病,这种病在当时非常难治,轻则半身不遂,重则不治身亡。

“卸甲风”的历史来源

古代将士在出征时,一般都会身着各种铁制、藤制,甚至青铜制作的盔甲,而这种盔甲本身往往比较重,虽然能在战场上起到非常好的防护作用,但是在夏天作战时,沉重盔甲所带来闷热潮湿的身体环境通常会让将士们不堪重负,所以再回到军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想要脱下盔甲凉快凉快,去去身上的暑气,缓解一下劳累。



不过在古代军营中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管天气有多么炎热,都不能在回营的第一时间就卸下盔甲避暑”,而大多数将士也一直默默遵守着这个规矩,回营后等一阵子才会卸下盔甲,避免患上“卸甲风”这种疾病。


“卸甲风”的医学解释

那么“卸甲风”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疾病?为何如此凶险?按照中国古代中医学的解释说,“卸甲风”就是因为人在出汗严重的大热之后猛然受凉,最终导致:“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受寒冷刺激而引发的“腰背肌筋膜炎”。

由于“卸甲风”症状会带来轻则半身不遂,重则不治身亡的严重后果,所以古代将士们都不会在大热之后轻易卸甲凉快。不过也有个例,像五代名将李存孝、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等人,都是在大热之后卸甲凉快,最终导致一个卧病在床,一个壮年离世。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在古代战争中,军人往往要穿着沉重的盔甲作战。区别于平时穿的衣服,盔甲可谓是冬冷夏热,穿着很不舒服。至于冬天还好说,到了盛夏,那才真是战争中的抵御。金属容易传导热量,导致盔甲变成烤炉本身,让穿着它的人生不如死。在对付敌方重甲士兵时,将军往往会故意不出战,好让他们暴晒于太阳之下,让他们不战自溃。

穿盔甲虽然热,但是古代的将军或军医们总会严正警告军人们:“结束战斗后,决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否则就有暴毙的危险。”

从将军方面来说,他们注重的是战术上的安全。这是因为战斗表面看起来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敌军不会卷土重来。若贸然脱掉盔甲,就难以抵挡敌人的奇袭。在冷兵器时代,没有盔甲就与自杀没什么分别。

就军医们来说,他们之所以不许将士们立即脱盔甲,是因为军营内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疾病——卸甲风。

相传,明初大将开平王常遇春,就是死于卸甲风。众所周知,常遇春体壮如牛,是一个万夫难挡的猛将。虽然身经百战,却也没听说有什么疾病。但在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40岁、正值壮年的常遇春却突然暴卒于柳河川。一时间举国皆惊,朱元璋听了此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么身强体壮的常遇春到底是如何暴死的呢?相传,常遇春就是得了卸甲风。

所谓“卸甲风”,就是军人在长时间穿甲战斗之后,由于沉重的铠甲导致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出,身体得不到降温。加之战斗过程中肾上腺激素飙升,心跳急剧加快,致使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血管膨胀。尤其是表层毛细血管血液流量,会为了让身体降温而在短时间内增加。

同时战斗的疲劳还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得人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况。大量的流汗,同时也加剧了体内微量元素的流失。

战斗结束后,常遇春迫不及待地脱去闷热的盔甲,想要凉快一下。虽然军医们知晓卸甲风的危害,但是谁又敢亲自去劝这位杀人如麻的猛将?就这样,常遇春犯下了军人的大忌,最终自取灭亡。

常遇春脱去盔甲后,汗津津的身体遇上了草原上的冷风,汗液的大量蒸发会导致体温急剧下降,身体突然受冷因此血管收缩,他的心脏无法及时调节血液流动,同时身体的供氧量不足。不仅会给肺带来严重的负担,更让他的血管出现了血栓,乃至于罹患中风。

众所周知,脑卒中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若抢救不及时,成为植物人都是轻的。以古代的医疗条件,根本没法对常遇春进行有效抢救。而这个横扫天下,大破蒙古骑兵的绝世猛将,就这样窝囊地死在了卸甲风之下。

中医有云“功后一身汗,避风如避箭”。古代中医对此多有论述。如《混俗颐生录》就曾说:“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陶真人卫生歌》:“尝闻避风如避箭,坐卧须当预防患,况因食后毫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孙真人卫生歌》:“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中风,风才着体成灾咎。”

而清代中医石天基在其著作《传家宝》中也写道:

“风邪之伤心也,入筋透骨,如油拌面,进易出难。所以古语云:‘避风如避箭’,极言其害大,谨防也。”

因此,我们在日常锻炼时,决不能随意贪凉吹风。即使在现代,许多喜欢体育运动的人,也有可能染上这种“卸甲风”。因此,大家在锻炼完身体后,绝不可立即吹电扇或是空调。若要降温,可以用温水擦身子,喝凉开水,循序渐进,等缓过来再吹风扇。


历史名将录


都别抢,我来答。

先来看常遇春是怎么死的。

他是在北上追击元顺帝,并大获全胜的背景下,回师南方的途中,在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突然病逝的。

这里有两个因素不能忽略:

①回师途中;②突然暴毙;

在回师的途中,常遇春的部队再也没有发生战斗,而是突然暴毙而亡。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猝死,大家肯定都看过相关的新闻,某某小伙在某某网吧长睡不起,甚至还有在XXOO的过程猝死的案例。

世界卫生组织是这么定义“猝死”的: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常遇春是相当符合“猝死”的定义,譬如在战斗的过程中并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走不动道了。

可能当时他有点不舒服,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可能这也是导致他猝死的一个因素;

而且他死的时候多年轻呐,才四十岁,正是壮年干大事的时候。

再来说说打完仗为什么不能立刻卸盔甲?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卸甲风”,就是说一个士兵在经历高强度的战斗以后,肯定是又累又热。

盔甲那玩意又没有什么透气性可说,外面裹着一层铁甲,里面还穿着衣服。

那一场战斗打下来,肯定是大汗淋漓,浑身发热,毛孔大张。

这种情形就像在大夏天穿着棉袄跑步一样,一千米跑下来基本上都湿透了。

所以这时候如果因为贪凉立刻把衣服全都脱掉的话,就会因为毛孔大张而受凉,严重的甚至中风。

这就像为什么跑完步不能立刻喝大量的矿泉水。

因为跑步的时候人大量的失去水分和盐分,如果喝下大量矿泉水的话,只会加重盐分的流失以及心脏的负担。

所以运动员都是补充盐水,像那样马拉松运动员会出现边跑边喝的情况。

但他们都不敢豪饮,而且那些水都是功能性的水。

常遇春是否因为卸甲风导致的猝死,我觉得不是。

因为常遇春深入漠北地区追击元军,那里气候寒冷,就算一场仗打下来,身体虽然发热,但反而是给身体增加热量的一种方式。

这就像你大冬天跑一圈下来,身体虽然滚烫,但你肯定不会脱掉衣服。

相反你觉得还很暖和呢。

我认为常遇春极有可能是因为积劳成疾,身体在常年的战斗过程中发生了某些隐疾。

查看常遇春的战斗轨迹就会看到,从他跟着朱元璋开始,几乎年年都在打仗,从天南打到地北,从西边打到东边。

十几年的时间里,常遇春基本上都没有休息过。

再加上作为一军统帅,常遇春肯定要比别人更加劳神费力的规划战斗,思考行军路线。

这些精力的耗费,以及战斗中身体经受的磨损,再加上打起仗来谁还顾得上吃饭。

种种不良因素都让这幅身体积劳成疾,就像被过度透支的海绵一样再也挤不出一滴水。

最后在回师的途中,可能因为某些诱因就触发了这些隐疾的爆发,使得常遇春突然猝死。

其实这就像许多年那些猝死在网吧里的玩家一样,这些玩家通宵达旦的熬夜打游戏。

睡的很少,或者几乎不睡,熬个几天几夜打游戏,在这种情况下身体被过度透支,得不到应有的休息。

因此就会突发性的猝死,但实际上他可能只需要好好睡上一觉,也不至于此。

所以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话一点错都没有。

所以才调侃说“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其实就是说要懂得善待自己的身体。

当然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鸡汤而已。

就像最近爆出的新闻,那位网易员工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身体跨了,结果钱还没挣够,最后一场病就给报销了。

人生呐,难~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有这么一说,古人称之为“卸甲风”,传统认为“避风如避箭”。人在剧烈运动之后,血脉贲张,毛孔是张开的。也就是“腠里不固,风邪易侵”,这种情况下,古人认为是着不得凉的,否则就会落下病根,甚至会送了性命。

拿现在来讲,即便我们去健身房锻炼之后,教练也会提醒你运动过后半个小时内不要去洗澡,特别是冷水澡,否则容易得"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非菌性炎症。这种病在现在临床可治愈,但是在古代那就是要了人命的病。

明初开国大将常遇春就是死于“卸甲风”这个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洪武2年,年仅40岁的“常十万”在北征克服元上都归来的途中,暴卒于柳河川。原因就是因为战后大汗淋漓卸甲,忽遇北方朔风,贪凉却不知道风涎入骨。而常遇春本身是安徽怀远府人,从地理上比起大漠相对算是南方人,北方的水土不服,实际上在侵蚀着这个最终被朱元璋赐穿龙袍、配享太庙的一代不世出的武将。

不过这种死法倒是颇符合常遇春不痛快宁愿死的性格。而且死于军旅,遂了常遇春不死于田头、不死于床头的心愿。但是毕竟是因为脱衣着凉就死掉了,对于一代武将而言,实在也是太可惜了。

历史上死于“卸甲风”的还有楚汉争霸时期的魏王豹,就是汉文帝刘恒老娘薄姬的前老公。

魏王豹在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了三秦之后,对刘邦表示服软,跟着刘邦一起去打项羽,结果刘邦60万大军被项羽3万大军给打败了。魏王豹借口回家看老母,就偷偷又重新投回了项羽,反叛了刘邦。刘邦一生气就派韩信去攻打魏王豹,韩信过去没几招便把魏王豹给擒获了。但是怎奈两人是姑表亲,于是就给放了。魏王豹被放回之后,还是不服气,于是又接着打,传说打了三天三夜,回到大帐,魏王豹一脱铠甲,就摊在了地上,没爬得起来。也就是“卸甲风”的缘故。

历史上只有一个猛人得了卸甲风,又以气治气,自己把卸甲风给治好了的,这个人就是“将不过李”的李存孝。

传说李存孝曾经在一天之内,面对敌人车轮战,5个候28个将军轮番上阵,被李存孝诛杀了15个人。结果就算李存孝是神,也有用尽气力的时候。回到大营,李存孝身上都冒着热气,血液跟煮沸了一样,热得不行。于是立刻卸去了盔甲,接连喝了3杯冷酒,结果砰然倒地,口吐鲜血,人事不省。这在传统认为就是中了"卸甲风"。

但是高思继这货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在外骂战。晋王知道李存孝这个时候已经不能打了,再打就完了,于是派了一堆人出去,结果都被高思继给战败了。结果康君利这货比较小人,就趁着送药的时候,故意告诉李存孝,外面有个叫高思继的说你不行。李存孝顿时火冒三丈,一把打翻了药,光着身子就要去应战,结果反而出了一身大汗,不但病好了,还生擒了高思继。当然这种事情估计也只能在李存孝身上发生。历史上也没有第二个记录。




炒米视角


人体出汗时,急遇风寒,会造成机体对局部体温的标定错误。比如说局部体温37.5℃,但因局部体温急速下降,37℃,而机体仍标识为37.5℃,此时需收缩血管,阻止热量散失,而机体认为正常,一旦局部温度回升至37.5℃,机体标定局部体温为38℃,会采取收缩血管,限制血流及营养供应,降低局部体温升高,整个身体处于紊乱状态,持续营养缺失,导致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