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對父母問到這句話,可能大多數人都會不高興:我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給TA,難道我對自己孩子的愛,還會有假?

是的,我們對孩子是“真的愛”,但不一定是“真愛”。

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真的愛”是我們發自內心地對孩子好,掏心掏肺,甚至可以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而“真愛”,是全然接納孩子,不干涉、不控制孩子的行為,無論TA優不優秀,無論TA有什麼缺點,都一樣愛TA。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很多父母愛孩子,卻是有條件的。

你表現好、成績好,媽媽才會對你笑,才會表達愛意,不然就是斥責。

這樣有條件的愛,往往還披著一層外衣:“我這樣做是為你好”、“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父母的苦心”、“你恨我沒關係,以後你會懂的”……

這些話,在父母口裡,是表達自己愛的多麼不容易,不惜做惡人來培養孩子。可是,在孩子聽來,是強迫孩子聽話的情感綁架。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曾經有個12歲的男孩想自殺,割腕過好幾次,父母束手無策,只好輪流在家守著他。

問及原因,孩子說活著太累,每天寫不完的作業,成績卻總是在班上排倒數,只要拿回成績單,都被父母罵,有時候還捱打,實在不想活了。

父母說,我倆都是普通工人,不懂得什麼教育方法,只知道學習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兒子學習不自覺,我們如果不逼著他學,他就更不會努力了。可是,我們沒想到,父母一片苦心,孩子完全體會不到,還起了反作用。

可憐的孩子,擰巴的親子關係。

孩子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告訴父母:請你們不要再對我提過高的要求了!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只感受到了他們的失望和嫌棄。父母要求他考高分,而他怎麼也考不到,父母對他的責罵,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以後也不會有前途了,不如一了百了。

在這樣的家庭裡,愛無法流動。父母的愛,被附加條件阻隔了,家庭氛圍冷酷而拘束,孩子無所適從,無法建立自信,沒有健康健全的人格。

心理學家羅傑斯有句名言:“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孩子無條件地接受了我們,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接受孩子的不足?為什麼一定要苛求他們十全十美呢?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愛孩子的父母啊,請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強加在孩子身上。

放下那些非此即彼的觀念,孩子學習不好,並不表示以後沒有出路。

大多數的父母,都得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也要接受孩子可能平庸的現實。

現在的父母們有種普遍的焦慮,來自四個字:階層固化。

大家都在說,歐美國家社會階層固化,窮人家的孩子已經看不到晉升的希望。中國,也馬上就要面臨同樣的情況了。

父母想想都著急:我們的孩子可得趕在階層固化之前,跨越到上一個階層。

我們給孩子報培優班,希望TA學習成績好,我們給孩子報興趣班,希望TA將來能有一技之長。

可是,這一切都是從父母認為對孩子好的角度出發的,我們很少關心,孩子你真的想學這些嗎?我們甚至沒有想過,孩子你適合學這些嗎?

曾經有一篇報道,一位撿垃圾的單親媽媽,每個月收入只有1500元,家庭貧困至極,為了給孩子過個兒童節,她不惜到超市去偷雞腿。

就是這樣的家庭,她居然還送女兒去學了鋼琴。

讓人聞之動容的天下父母心啊,寧願自己吃苦受累,甚至做小偷都沒關係,只要這一切,對孩子將來有好處。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為什麼家長可以接受自己這輩子沒什麼奔頭了,卻難以接受孩子可能平庸的現實?

因為我們固執地認為,孩子還小,一切都來得及,只要努力,就有收穫。孩子,我們不拼爹不拼媽,單憑自己,也不比別人差!

單方面鼓足了勁兒的父母啊,您可能忽略了一些事情,比如,孩子的天分,孩子的興趣、特長,還有,孩子能不能接受您的灌輸和教育。

孩子那麼小,就像一張白紙,您在託舉TA跨越階層的時候,請不要在這張紙上寫滿焦慮,這兩個字對孩子是桎梏。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我們總說“知足常樂”,對待生活要有平常心,可是,為什麼在養孩子的時候,我們卻往往期望過高,失去平常心?

因為家長自己不滿足,內心不平和。我們對於自己的生活,不是因為知足而不爭,,而是被磨去了稜角,選擇向生活妥協。

但我們不甘: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我的下一代,必須出人頭地。

如何才能出人頭地呢?成績好,上名校,有份好工作,賺到錢。

這樣就夠了嗎?如果夠了的話,為什麼留美博士要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痛訴父母控制他的生活?為什麼那麼多高學歷的孩子,要加入那個豆瓣小組,名字叫“父母皆禍害”?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讓孩子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遠比成績好、上名校要重要得多。

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從業標準,需要考取從業資格證才能上崗。比如,教書得有教師資格證,我們做心理諮詢工作,也得要考心理諮詢師證書。

可是養育孩子,這樣“百年樹人”的大事,卻不需要考試,做父母沒有準入門檻,誰都可以做,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規劃孩子的人生。

養孩子是個技術活兒,這種技藝,需要父母的自我成長。

父母首先得讓自己內在的小孩長大,看到自己的不足,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創傷和脆弱。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和TA有合理的界限。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越界。

接納孩子,也接納自己。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求孩子做到?

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搞明白,我們的人生是自己想要的,過什麼樣的日子,該自己去爭取,不要在孩子身上找補。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但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

這沒錯。

讓孩子優秀,得讓TA獲得力量和安全感。失去這個前提,一切都是空談。

讓孩子有安全感和內在的力量,需要父母的支持,以及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家庭教育是一個走向放手的過程,我們的愛能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雖然放開了你的手,不干涉你,但會永遠注視你、愛你,寶貝往前走,失敗沒有關係,我們會一直在背後支撐著你。

你對孩子是“真的愛”,還是“真愛”?

《尋夢環遊記》裡,誤闖亡靈世界的米格,要想重返人間,必須得到去世親人的祝福,而曾曾祖母對米格的三次祝福,說出了愛的三種境界。

她的第一次祝福是附條件的: “我祝福你,但不許你再碰音樂。”

第二次祝福是有期許的: “我祝福你,請記住家人的愛。”

她的第三次祝福是無私的:“我祝福你,不帶任何條件。”

米格終於在長輩無私的愛裡,重返人間,並獲得理解,家人不再限制他,開始支持他追逐音樂夢想。

真正的愛,是不應該附加任何條件的。

我們不要埋怨孩子不優秀,孩子反映了父母的真正水平,他們就像我們的一面鏡子,照出我們身上所有的閃光點和缺陷。

唯有無條件的愛,能突破我們的認知不夠、能力不足,來滋養孩子,給孩子能量和安全感,讓TA有足夠的自由能變得更好。

美國聞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教育家溫迪·莫格爾,在他的著作《放下孩子》裡寫道:為人父母的精妙之處在於,假如我們是為了孩子本身,而非因為他們的成就而愛護他們的話,他們更能發揮自己真正的潛能。

唯有我們的“真愛”,能助力他們的人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