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是如何形成的?現在發展如何?

huangrushiyi

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應該會有不一樣甚至相反的答案,魯菜一直在八大菜中啊,發展挺好,也有說魯菜沒落了,平時很少聽說魯菜。因為菜系本來就是地域特色為主的,話說我在江浙這邊,確實很少提魯菜的名字,可能在齊魯大地和北方很多城市,它是非常熱門的。還有一點,菜系說法其實現在不那麼流行了,平常吃飯你會說“今天我們去吃什麼菜系嗎”?估計很少,而且大部分餐廳的菜品涉獵廣泛,在主打特色菜系基礎上會考慮當地消費者喜好,作出相應調整。

魯菜,產生於齊魯大地,由濟南菜和膠東菜構成,素有“北食代表”的美譽。山東境內多山,丘陵和平原相互交錯,東面是綿長的海岸線,北面是我國的內海渤海,氣候溫潤,物產豐富,而且處於南北交通要塞,為魯菜的產生和發展傳播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在距今7000多年前到4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灰陶、紅陶、蛋殼陶等飲食烹飪器具造型優美,無與倫比,那說明在新石器時代山東地區已有了較高的飲食文明。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是孔子的故鄉,在那時他已經提出了很多關於飲食的主張和理論。從秦漢到南北朝,山東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一定的體系,在原有基礎上吸收了北方各民族飲食的精華,增加不少新技法和新菜品,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寫了山東菜100餘種。之後的隋唐到兩宋,菜品逐漸大眾化,就是從豪門走向市肆。最繁榮的時候肯定在明清時期,一是引入了不少食物原料,如燕窩、熊掌、猴頭菇、鹿肉、駝峰等,煎、炒、烹、燒、扒、燉各種技法不斷細化;二來孔府菜及其配器的豪華典範。所以,當時魯菜已經流傳到京津、華北和東北各地,稱為宮廷菜的“主體”,因此才被稱為“北方菜”,至今北京菜中還有不少魯菜的工藝和菜品痕跡。

現在的魯菜分為幾個流派:一濟南風味(指濟南、德州、泰安一帶

),葷菜口味: 蔥燒海參、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油爆雙脆、鍋燒肘子等。二膠東風味(福山,青島、煙臺、威海一帶),菜品中海鮮比較多,比如海螺、加吉魚、鮑魚、大蝦等。 三孔府菜:由家常菜和筵席菜組成,菜名富有文化特色。一卵孵雙鳳,八仙過海鬧羅漢,孔府一品鍋,帶子上朝,玉帶蝦仁…具體什麼得看菜單喝實物了。

九轉大腸

蔥燒海參

文/GS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