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镇干部要记11种工作笔记!一天到晚抄来写去,哪有干事时间

最近,南方某地对基层干部的工作笔记来了一次“瘦身”——从11种直接减至2种。

这样一来,当地干部终于不用常年在包里装着五六个本子了。变轻的是背包重量,增加的是调研时间。一位镇党委书记感叹,如今终于能时常到下面看看,现场督办工作进展,“把全镇26个村都走了个遍”。

一个乡镇干部要记11种工作笔记!一天到晚抄来写去,哪有干事时间

虽然仅是一地狠刹形式主义的探索,却引发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共鸣。为啥?

因为一些异化的留痕管理正成为基层干部的重负。平心而论,工作留痕是个好方法,既为监督检查提供了直观参考,也为执行付出保留了客观凭证。可一旦“形式”成了“主义”,方方面面的“本本”越来越多,也就背离了初衷。

没完没了的记录誊抄,给基层干部平添烦恼不说,还挤占干实事的时间精力。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并非没有怨言,但一堆履职手册、工作日志摆在眼前,很难说哪一个不重要,哪一个是多余。保险起见,只能一个不落地填写。

一个乡镇干部要记11种工作笔记!一天到晚抄来写去,哪有干事时间

乐见有关部门能够“合并同类项”,主动为基层干部减负。

对此报以掌声的同时,笔者认为,治理不应到此为止。从过往经验来看,为了打击形式主义,各地都有过雷霆行动,也没少祭出重拳。但毋庸讳言,也出现了一些“雨过地皮湿”的尴尬。原因固然复杂,但治标有余、治本不足恐怕是其中一条。

说白了,打击形式主义,我们不缺少决心与力度,当务之急是透过病症揪出病源,防止“春风吹又生”。就拿一些流于形式的工作留痕来说,大刀阔斧砍掉冗余笔记当然好,更重要的是再往深处挖一挖。既然“11能变2”,被减掉的9本当初从哪儿冒出来的?风头一过,怎样才能避免“2变回11”?

一个乡镇干部要记11种工作笔记!一天到晚抄来写去,哪有干事时间

那可有可无的9本笔记之所以产生,一是各条口线不兼容,即便内容交叉也要求基层分别留痕;

二是刻意追求形式美,非要“专本专用”、格式统一,甚至“专人专记”;

三是过分看重载体,明明电子记录更便捷,却非要以手写彰显认真……

就是这样的点滴累积,将“留痕”变成了耗时耗力、繁冗复杂的代名词。沿着这些索引,我们其实可以探寻到“病变”的部分原因。比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体制架构,以及“看着好”等于“干得好”的评判标准。

照此想来,倘若管理部门不再“各吹各的号”,允许基层干部上传电子记录,供其共享查看;考核时,能够“不看广告看疗效”,多到田间地头问“绩”于民,广大干部必写的材料定能再降一个量级。

一个乡镇干部要记11种工作笔记!一天到晚抄来写去,哪有干事时间

作风问题的每一次现身都是一条线索,解剖工作笔记“瘦身”这只“麻雀”,再次提醒我们:

现在好刹的歪风邪气明显消散,剩下的都是顽瘴痼疾,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方法,打击形式主义的标;更要坚持顺藤摸瓜,在追根溯源中靶向给药,铲除形式主义的本。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