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三觀!看古代帝王將相都有哪些綽號?

毀三觀!看古代帝王將相都有哪些綽號?

明 馬徵 獵騎圖卷(局部) 絹本墨筆 全卷縱二九釐米 橫五七八·八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犬與綽號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兩國皇帝只是傀儡,大權分別把持在權臣高歡與宇文泰手中。為爭正統,兩人互相詆譭。宇文泰的鮮卑語名字,叫「黑獺」,因獺與狗有相似之處,高歡給宇文泰送了一個粗俗的綽號:焦梨狗子。《北史·魏本紀五》記載:高歡私下找人給宇文泰編了句謠言,散佈出去讓兒童們歌唱:「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齧斷索。」非狐非貉,焦梨色的狗子,是對「黑獺」的汙衊性稱呼;索,指鮮卑人的髮辮——「索頭」。這個童謠,是說黑獺宇文泰要咬斷繩索,要篡西魏鮮卑皇帝的江山。另外,唐人劉知幾的《史通·內篇·言語》也記載了一首北齊童謠:「獾獾頭團團,河中狗子破爾苑。」獾指高歡,河中狗子,就是水獺,指黑獺宇文泰,暗示高歡的家園不保,高氏的北齊終將為宇文氏的北周所滅。這裡的「焦梨狗子」與「河中狗子」,就是典型的以狗命名的綽號。

毀三觀!看古代帝王將相都有哪些綽號?

明 馬徵 獵騎圖卷(局部) 絹本墨筆 全卷縱二九釐米 橫五七八·八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與小名、正名由長輩所起,暗示著愛護與期望不同,綽號多為外人憑認識印象所加,寓意有好有壞,褒貶不一。具體到以犬或狗做綽號,多半是借犬罵人,含有嘲諷之意。用狗作綽號,主要可歸納成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取人的形貌特徵,然後發揮想象力,再與狗聯繫起來。西晉杜預伐吳,駐兵在江陵城下。因杜預頸部生癭(甲狀腺腫大),江陵人就把葫蘆系在狗脖子上,牽狗到城牆上讓杜預看。另外,他們還把大樹上突出的樹癭樹皮斫掉,露出白花花的樹幹,在上面題寫「杜預頸」三個字,以示杜預被砍頭。杜預因此獲得了「癭狗」的綽號。晚清湘軍驍將鮑超,身患疥癬,奇癢無比,抓撓後多留有結痂,軍中稱其為「鮑癩狗」。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雙眼下各有一顆黑痣,人送綽號「四眼狗」。梁山好漢,馬販子出身的段景住,因生得赤發黃須,骨瘦形粗,人送綽號「金毛犬」。以上四則綽號,均是抓住特殊的體貌特徵做文章的例證。

毀三觀!看古代帝王將相都有哪些綽號?

明人繪 四犬圖軸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第二類是著重渲染狗唯命是從的奴性,將其拿來作綽號的材料。北齊酷吏羊祉,每查辦案件,必深文周納,陷人於刑辟,像吞掉了月亮的天狗一樣。他所經之處,人人自危,一片肅殺,羊祉也因此得了「天狗」的綽號。北宋寇瑊,緊緊依附奸相丁謂,擾亂朝綱。丁謂被遠謫嶺南後,寇瑊沒了後臺,亦遭下放,一時間人心大快。秘書丞彭齊特地撰《喪家狗賦》,譏諷寇瑊為「喪家狗」。明嘉靖初,大學士張璁當政。副總兵牛某在所呈公函中,自稱「走狗爬」,以討張璁歡心。清書畫家鄭燮,因佩服青藤先生徐渭,戲稱自己是「青藤門下走狗」。以上幾則綽號,均從狗的性情上著眼,除鄭板橋自稱外,均語含譏諷,可謂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毀三觀!看古代帝王將相都有哪些綽號?

新用戶註冊《紫禁城》APP即可免費獲贈2017年全年電子雜誌

第三類是在「狗肉」上做文章。古時有吃狗肉的習慣,甚至有屠狗的職業,由此生髮開去,狗肉也可成為綽號的元素。唐明皇時,高麗人高仙芝為安西副都護,天寶六載,高仙芝破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西北)後,在沒有請示上司夫蒙靈詧的情況下,自己私自遣使入朝奏功。對此,夫蒙靈詧大為不滿,罵高仙芝為「啖狗腸高麗奴」,責其不念自己的知遇之恩,忘恩負義。南宋時,湖廣崇陽有巫師周某,嗜食狗肉,人稱「周狗師」。民國時期,山東軍閥張宗昌,喜歡吃狗肉,據說狗見了他,夾起尾巴就跑,故得綽號「狗肉將軍」。

毀三觀!看古代帝王將相都有哪些綽號?

清 丁裕 圍獵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二五·六釐米 橫七一·二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以上三類綽號,無論著手在何處,就其內涵來講。均帶有譏諷、嘲笑,甚至是侮辱之意。這也與犬在漢語中的義項基本一致,符合漢語的表達規律,是人民群眾對漢語的活學活用。

犬與合稱

犬的習性,喜群體活動。古人抓住此點,合併同類項,將一些有特殊關係或相同特性的人歸在一起,用犬來代稱,這就是「合稱」。

合稱包括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犬與龍虎的組合,形成所謂的「龍虎狗」三傑。龍虎狗組合的情況,在歷史上先後出現過幾次。最早的是諸葛一門兄弟三人,分事三國,均位列重臣,天下榮之,有「龍虎狗」之稱。諸葛亮為蜀漢丞相,其兄諸葛瑾為東吳大將軍,其族弟諸葛誕官至曹魏徵東大將軍。當時人認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元末群雄並起,輔佐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的將領中,也有「龍虎狗」組合,他們分別是徐達、常遇春與胡大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在清華園中,錢鍾書與曹禺、顏毓蘅三人都是聞名的大才子,錢學貫中西,曹別擅才華,顏英文很好,被比擬為北洋「龍虎狗三傑」。「龍」為錢鍾書,曹是「虎」,顏是「狗」。

毀三觀!看古代帝王將相都有哪些綽號?

清 俞齡 圍獵圖軸 絹本設色 縱二一四·五釐米 橫九七·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合稱的第二種形式,不包括其他物類,是僅就犬一種動物而言的。先說「臺中三狗」。三國時,侍中曹爽招聚黨羽與司馬懿爭權。其中,何晏、鄧颺、丁謐為其心腹謀士,被時人罵為「臺中三狗」。再看「三思五狗」。唐武后、中宗時,尚書武三思竊權亂政,植黨營私,朝官冉祖雍、宋之愻、李悛、周利貞、姚紹之甘心受其驅使,迫害正直士大夫,被時人罵為「三思五狗」。與此類似的,有「三不吠之犬」。元人李有《古杭雜記》上說,宋寶祐三年,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三人同授諫官,被時人罵為「三不吠之犬」,因為三人的名字中均有「大」字,頭旁缺一點不成犬,可以說是不敢吠的犬,挖苦三人不敢直言奏事,只知阿附當權者。明代還有「十狗」。《明史·閹黨傳》記載: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權,士大夫中的無恥之徒競相諂附,其中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寺少卿曹欽程等十人諂媚尤甚,被人罵為「十狗」,意即魏的十條忠實走狗。

毀三觀!看古代帝王將相都有哪些綽號?

清人繪 梅坨圍獵圖軸 紙本設色 縱一三四釐米 橫六三·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無論是哪種組合,將犬用為合稱,一般取其依附惡勢力,狗仗人勢,為非作歹之意,多數含帶譏諷,是負面的。只有當有意突出犬對主人忠誠的一面時,這種合稱才是正面的且有積極意義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手下的「四狗」,就是典型的例子。元太祖統一蒙古草原,有十個人的功勞最大,稱為「十投下」。其中,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四人,稱「四傑」;者勒蔑、哲別、速不臺、忽必來四個,稱為「四狗」,也叫「四獒」。《元朝秘史》記載:這四個人「如猛狗一般,凡教去處,將堅石撞碎,崖子衝破,深水橫斷,所以廝殺時,四人做先鋒」。「四傑」與「四狗」,再加上朮赤臺與畏答兒兩員勇將,是元太祖的十大功臣。「四狗」因一心忠於元太祖,且不畏艱難,作戰勇猛,故才得到這一光榮的「合稱」。

綜合來看,將犬用作合稱,貶斥時多,褒獎時少。在犬類進行群體活動時,中原人首先看到的是其背後的惡勢力與保護傘,蒙古人先看到的是其對主人的忠誠與專一。在此思維模式下,漢族地區用犬命名的合稱,就幾乎全部是帶槍夾棒,語帶譏諷的了。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