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种面食,为啥能与“桃花”联系起来?

说到山西,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山西的面,刀削面、拉面、剔尖、揪片……

说起桃花,很多人想到的也许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娇艳姿容……

但很多人恐怕不会把面食和桃花联系在一起。

而“面食之乡”山西,却有一种叫做“桃花面”的传统面食,正是把面食和“桃花”结合到了一起。

当然,这种桃花面,里面并没有真正的桃花。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在清朝时期,著名戏曲家、传世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传人孔尚任曾来山西霍州游玩,住在知州孔兴琏的署衙中。

山西这种面食,为啥能与“桃花”联系起来?

孔尚任

一天,孔兴琏陪同孔尚任到霍州陶唐峪拜谒尧祠,中午在尧祠用饭,吃的是霍州饸饹面。只是为了照顾孔尚任这样的贵客,厨师特意在饸饹面里加了烧肉、酥肉、丸子等。

一路游山玩水的孔尚任,早已饥肠辘辘,看到美食上桌,拿筷便吃,一碗吃完,还想再吃一碗。在等第二碗面时,随口问这是谁做的饭?祠堂里的人开玩笑说:“这是桃花姑娘做的”。

孔尚任一听,连连点头,嘴里说到:“桃花面好!桃花面好!”

从此,当地百姓便把加有烧肉、酥肉、丸子等的霍州饸饹面称为“桃花面”。

山西这种面食,为啥能与“桃花”联系起来?

霍州桃花面

桃花面的名声也就越传越远,越叫越响。尤其是每年桃花竟放时节,人们更喜欢在庙会或集市上,品尝让人垂涎三尺的桃花面。

虽然这段故事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也没有书籍记载,真假难辨。不过在历史上,孔尚任确实来过霍州,招待他的知州也的确是孔兴琏。

如今的霍州,有专门售卖桃花面的店铺。食客在买桃花面时,摊主会将一碗饸饹出锅装碗,然后加一勺高汤,随手放些葱花,然后就会问顾客,要不要丸子?要不要烧肉?要不要酥肉?当然,加丸子、烧肉、酥肉都要另外算钱的,如果什么都不要,摊主就只给你端上来一碗清汤饸饹面。

而在山西榆次,也有一种桃花面,起源于榆次的修文镇。

山西这种面食,为啥能与“桃花”联系起来?

榆次桃花面

关于榆次桃花面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用胡萝卜汁和面,面条色泽艳若桃花,所以叫“桃花面”;有的说把两片红烧肉摆放在面上,俏似桃花,故称“桃花面”……

其实,桃花面的本名叫“逃荒面”。自明代以来,每遇山东、河北等地闹灾荒,当地人便开始到山西逃荒。他们到了榆次修文后,看到这里富庶、安宁,也能讨到有点儿肉、蛋、菜的饭食,他们就起了个名字叫“逃荒面”。

由此,当地人把有肉蛋菜的面食叫成了“逃荒面”。后有文化人嫌此名不雅,就按当地方言的发音,把“逃荒”叫成“桃花”,谓之“桃花面”。

山西这种面食,为啥能与“桃花”联系起来?

榆次桃花面

同是桃花面,榆次和霍州的做法却不同。

面条:榆次桃花面是手擀刀切面,霍州桃花面是饸饹面。

汤:榆次桃花面用面汤,霍州桃花面用高汤。

面上的菜料:榆次桃花面上,放两片烧肉、两颗五花肉丸子和一个荷包鸡蛋。另配 四个小碟,分别放有盐面、葱花、大蒜和香菜;霍州桃花面上放的是烧肉、酥肉、丸子,也可以不放。

山西这种面食,为啥能与“桃花”联系起来?

专门售卖桃花面的店铺

一碗桃花面,只是山西面食的一个缩影,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一切面食在山西都有可能做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