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印本概況

民国印本概况

清末民初,一方面是新型圖書版本的迅速崛起,一方面是舊式古籍本的繼續存在。當時聞名南北的幾位藏書大家,選擇孤本與罕傳之本,延請海內外學儒通人校讎編審,次第授梓,成書發行均獲學術界人士的珍視。其間的刻本,則是乾嘉名家刻本的餘緒,為清末民初古籍版本中價值最高的一類。

民國時期,鉛字排版技術已推廣到各地,但仍有一些出版家和藏書家繼續刻版印行古籍,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古籍刻本,有相當數量是民國刻本。

一、匯刻叢書

1、張鈞衡《適園叢書》,刻於民國二至六年(公元1913--1917年),收書72種,共192冊;

2、劉承幹《嘉業堂叢書》,刻於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收書56種,劉氏還編有《求恕齋叢書》,收書30種,《吳興叢書》,收書64種;

3、徐乃昌《積學齋叢書》,收書20種,《許齋叢書》,收書20種;

4、胡思敬《豫章叢書》,刻於民國四至五年(公元1915--1920年),收書103種,為唐宋以來江西曆代名人著作。

5、盧靖《湖北先正遺書》,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盧氏慎始基齋影印本,收湖北歷代名人著作75種。

二、雕版印書

民國時期採用雕版印刷古籍的書坊也很多,如北京文楷齋,曾為董康、陶湘、傅增湘等人刻印古籍,擁有幾百名刻工和書手,以寫刻宋體字擅長。此外,武昌陶子麟也摹刻了不少古籍。

民國間刻書較精的是誦芬室主人董康和涉園主人陶湘。董康刻有《誦芬室叢刊》、《盛大明雜劇》等,均是精校之本;陶湘春用武英殿開化紙翻刻宋元善本,刻有《百川學海》和《儒學警悟》。董、陶二人刻印的圖書基本上是由文楷齋雕印,質量極佳,為藏家喜愛。

三、大型叢書

民國間出版古籍叢書的最大工程有三部,即商務印書館編印的《四部叢刊》、《叢書集成》和中華書局編印的《四部備要》。

1、《四部叢刊》

《四部叢刊》出版於民國八至二十四年(公元1919--1935年),先後出版《初編》、《二編》和《三編》,共收書477種,《初編》為影印線裝,後又出平裝縮印本,《續編》、《三編》為平裝縮印。這部書是由近代出版家張元濟倡議出版的,張氏精通版本目錄,為東方圖書館(涵芬樓)蒐羅古籍善本數冊,《四部叢刊》影印經、史、子、集名著,即以涵芬樓所藏善本為底本影印,同時又借傅氏雙鑑樓、瞿氏鐵琴銅劍樓、葉氏觀古堂、鄧氏郡碧樓、江南圖書館珍藏的善本影印,基本包括了當時知見古籍名刻,如《初編》收宋本45種,金本2種,元本19種,影寫宋本13種,影寫元本4種,元寫本1種,明寫本6種,明活字本8種,校本25種,高麗本7種,其餘也是明清精刻。這部叢書的出版,使學者能夠隨時品鑑古刻神韻,且可用作校勘之資。

2、《四部備要》

《四部備要》出版於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至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共出五集,收書336種,11305卷,採用仿宋鉛字排印,精為校勘,初為線裝本,後也改出平裝本和精裝本。這部書是中華書局為了同商務印書館競爭而出版的,因注重實用,選書從內容著眼,儘量選取古註名箋,排印整齊,所以深受讀書人喜愛。

3、《叢書集成》

兩個《四部》出版後,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叢刊》注重版本,《備要》強調內容,均獲好評。商務印書館遂決定兼蓄二書之長,再出版一部更大的古籍叢書,取名為《叢書集成》,即將歷代叢書匯為一編,是集大成的一部鉅著,1935年,商務印書館首先發行《目錄》,講述出版規模及緣起,氣魄非凡,稱:"綜計所選叢書百部,原約6000種,今去其重出者千數百種,實存約4100種。原2.7萬餘卷,今減為2萬卷。以種數言,多於《四庫全書》著錄者十之二;以字數言,約當《四庫全書》著錄者三之一。"這部巨型叢書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出齊,至1940年,共出書3467種,尚有1116種未出,十分可惜。《叢書集成》採用排印和影印相結合的方式出版,多數以鉛字排印,並加斷句,少數不宜排版的仍影印,分別用新聞紙和道林紙印行,預售時,普通裝4000冊,新聞紙本300元,道林紙本460元,精裝道林紙本1000冊,1000元,可謂價廉物美。

上述三部古籍叢書自問世以來流通較多,其用價值較高,尤其是《叢書集成》小冊子,至今仍可在書市見到。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進入圈子、瞭解市場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